周凌峰:为什么要避免过多内部人成为董事?

标签:
避免过多内部人成为董内部董事避免过多内部董事周凌峰董事会培训专家 |
分类: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为什么要避免过多内部人成为董事?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治理的较量和竞争,其中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战略性董事会。董事会的建设是公司治重中之重的内容,也公司顶层设计的重要架构。战略董事会的本质就是独立性。如果你看见一个董事会有很多内部人加入时,那是一种不关心公司治理和蔑视公司治理的信号。至少很明显的是首先执行官不再认可、感谢那种能够产生众多战略优势的独立董事会。
在构建董事会时,如果你已经知道了内部人在想什么,而且这种思维在董事会形成之前就已经成为公司政策的构成要素。内部人应该被邀请到董事会的办公室里回答某些问题,提供一个让那些独立的董事们了解他们的机会,但他们不应该成为董事成员。
http://s13/bmiddle/001DDr0sty6KsGcZDkM3c&690
过多内部人成为董事的弊端
何谓内部人?国内外企业中,过多内部人成为董事往往会带来哪些弊端?所占比例多少则会对董事会产生不利影响?
何谓内部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内部人是指在公司任职的经营管理者。内部人往往造成内部人控制。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由于权利过分集中于“内部人”,因此在股东及其它利益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公司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要防止或避免内部人控制。
国内外企业中,过多内部人成为董事往往会带来哪些弊端?
1.
2.
3.
4.
5.
什么样的内部董事比例比较合适
既然我们知道过多内部人成为董事有以上诸多弊端,那么什么样的内部董事比例比较合适能?有哪些案例或数据可以说明?他们的履行职责情况如何?
内部董事多少比例合适,没有绝对的,根据企业实践,尤其是国外企业实践可以提供我们一些借鉴或启示。
在《财富》500强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人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大部分董事会只有1-2个内部人,《财富》500强公司的董事会内部人的平均数是两个。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著名公司董事会内部人的比例至少是1/3,如通用电气的比例为5/15(15个董事中有5个内部人),吉列公司的比例为4/12,亨氏公司的比例为9/19,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比例为6/17,马什·麦克里安公司的比例为9/17,温迪国际快餐连锁集团的比例6/15。
由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新指引规定,兼任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的董事,以及由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总计不得超过公司董事总数的二分之一,以防范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从目前报道和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董事在形式上基本控制在一半以内,有知名度较高的上市公司控制在1/3左右,可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非上市公司由于没有硬性规定,做得还远远不够,大多数仍停留在董事与内部人高度重合的阶段。
从实证研究来看,国外公司内部控制人现象相对较少,公司实际上多为董事会所控制,较少为经理人控制,尤其是在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国家,如美国。但中国公司,即使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人现象严重,所以才有后来的《新指引》,规定公司内部董事不能超过1/2。
构建力量相对平衡的独立董事会
在不能完全排除(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内部人成为董事会成员的情况下,在董事会内部如何形成内外部董事之间力量的相对平衡?内部人董事如何在董事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人董事如何与外部董事协助和分工?
我们这里所说的力量相对平衡,不是数量上的平衡,是指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在影响力和决策力量上的相对平衡。举个例子,可能董事会数量上,独立董事4人,内部董事3人,但内部董事有首席执行官、研发副总裁、营销副总裁这些重量级的人物,而4名独立董事可能是“聘用”来的学者、教授,甚至是首席执行官的同学或熟人,在董事会力量对比上,独立董事的力量在董事会的话语权不如内部董事,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力量不是平衡的。显然,需要避免引进首席执行官或内部人的朋友、同学或哥们等所谓的独立董事,也要少引进缺乏实战经验的教授或学者等独立董事,而要多引进能在影响力和决策力上发挥作用的其他企业现任首席执行官、行业资深人士、实战派专家。
在构建力量相对平衡的独立董事会,内部人董事可以发挥以下重要作用及与外部董事协助、分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