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2009-03-18 20:09:01)
标签:

王羲之

语以大纲

即有所悟

分类: 绘画建筑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王羲之 行书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帖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概

王羲之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的墨迹流传到今天的大都为响拓勾摹本。 例如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所谓响拓勾摹本,是指在照相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人为了保护书画艺术品原迹,采用临摹的方法制作副本和复本。所谓“摹”,就是对原作真迹摹写,力求丝毫不差。书法摹写称之为“响拓”,绘画摹写称之为“移画”。这一风气在唐宋时最盛,在唐朝,就有官方设置的许多专门摹拓书法名迹的“御府”,下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不少人都是此中高手。如今,东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已经荡然无存,这些唐朝的摹本就显得尤其珍贵。唐代因摹刻技术很高,笔意俱存,宛如手写,也可窥见王羲之行书的面貌。 
  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不例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极品贵越群品,古今莫二。欣赏

兰亭序 姨母帖  初月帖  乐毅论 十七帖  平安帖

寒切帖 快雪时晴帖 行穰帖 孔侍中帖 奉橘帖 
黄庭经 雨后帖 憂懸帖 频有哀祸帖 何如帖 得示帖
二谢帖 丧乱帖 集王圣教序 远宦帖 上虞帖

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王羲之受业: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传论: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挤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干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耶?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艾”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剃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大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时间的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