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主义电影大师:阿伦·雷乃

(2009-01-21 21:52:09)
标签:

阿伦·雷乃

现代主义电影

广岛之恋

夜与雾

天意

分类: 电影戏剧

 阿伦·雷乃(Alain Renais 1922—,法国)

现代主义电影大师:阿伦·雷乃

“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真实与幻想混为一体,

具有真正的原创力。他尤其喜欢用流行歌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

是一位坚决的现代主义者。” (Geoff  Andrew)

 

 

不愿妥协、难以捉摸的阿伦·雷乃,远离时尚,善于从平凡中发掘神奇。 

 

左岸派代表人物和法国新浪潮主将:阿伦·雷乃

          

  阿伦·雷奈(Alain Renais)1922年6月3日生于法国莫尔比昂省的省府瓦讷市(Vannes),法国著名导演,法国“左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导演生涯从短片《梵高》(Van Gogh,1948)kaihi,该片获得1949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在195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崛起时,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携手,拍摄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影片,被称为“左岸派”。1958年,他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获得了极高评价和肯定。他同时也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重要导演之一,但跟与他“新浪潮”导演却别在于他没有《电影手册》杂志的背景。他的特点是关注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和政治议题,经常以时间和记忆作为主题,从严肃文学中汲取营养,从哲学高度看问题;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摄影华丽,剪辑重抒情性,作品常惹争议。

《我爱你,我爱你》(1968)片场

现代主义电影大师:阿伦·雷乃

    幼年时代,从流行的小说、电影到普鲁斯特(Proust)、赫胥黎(Huxley)和曼丝菲尔德(Mansfield)的文学以至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为了看没有法译本的连环画甚至跑去意大利。阿伦雷奈后来甚至说漫画是第一个让他认识到电影技巧的媒介.

  1939年,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标由做一个教师转到舞台表演。1943年,他考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理由是他认为在昂利·朗瓦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经典电影,比在学校里上课收益更大。之后,雷奈搬到了赛纳河左岸,正式开始他的电影事业。在这个时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雷乃兴趣广泛,对科学研究也倾注了热情。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曾说:“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只讲述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的。”无疑,阿伦·雷奈也是这样的导演,对他来说,形式就是风格。阿伦·雷奈通过《天意》中的老作家一语道出了他一生的追求。

     60年代中期,法国“新浪潮”电影转入后期,以阿仑·雷乃、瓦尔达、罗伯·格里叶等为代表的“左岸派”(因居住在法国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声誉日隆。他们的影片更新重末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向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

  阿伦·雷奈在1950年的短片《格尔尼卡》中用自己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把毕加索的名画和他较带希望的作品及超现实主义诗人Paul Eluarcl的解说拼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战争的不满。1955年,他的另一部经典短片《夜与雾》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又一次撼动人心,而对于《夜与雾》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奈电影中的母题,正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

  也正是因为此,令人迷茫于把雷奈定义为“现代主义大师”还是“后现代主义大师”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美国电影理论家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曾指出:“过去不仅仅过去了,而且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在阿伦·雷奈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广岛之恋》中作为历史的一战、二战及原子弹爆炸与作为个人记忆的女主人公同两个男子之间的恋情;作为战争记忆的《夜与雾》中纳粹时代的犹太集中营;《穆里爱》中法国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暴利;政治立场非常强的《远离越南》与以英国为背景而触及了智利独裁政府的暗杀活动的《天意》;以及《活在战争的梦魇》这部60年代重要的政治电影之一,剧中一句"战争虽然完结,打斗依然继续"成了传诵一时的名句;更有找寻个人记忆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在部影片中,阿伦雷乃打散了人名(甚至没名字)、时间、与地点的确定性,走进怀疑主义的思考,使《去》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猜谜游戏,但更重要的是,正如阿伦·雷奈自己所说的“形式就是风格”,他一生在电影形式上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大师”。

 

   “我腼腆而谨慎,但同时我也很喜欢感受危险。”阿伦·雷乃的确既小心又大胆,他是一位永远在不停地行进中的走钢丝者。他的新片《绝密隐私》是这位处在艺术巅峰的电影老人对于一个永恒的主题所发出的感人至深的呐喊,那就是:当代世界中人心深处无可救药的孤独感。

 

阿伦·雷乃电影作品年表

 

剧情片

  • 2006年《心之归属》(Cœurs)
  • 2003年《别在嘴巴上》(Pas sur la bonuche)
  • 1997年《法国香颂》 (On Connait la Chanson)
  • 1993年《吸烟/不吸烟》 (Smoking/No Smoking)
  • 1991年《拒绝遗忘》 (Contre l'oubli)
  • 1989年《我要回家》 (Je Veux Rentrer a la Maison)
  • 1986年《几度春风几度霜》 (Mélo)
  • 1984年《生死恋》 (L'Amour a mort)
  • 1983年《生活像小说》 (La Vie est un roman)
  • 1980年《我的美国舅舅》 (Mon Oncle d'Amerique)
  • 1977年《天命》 (Providence)
  • 1974年《史塔维斯基》 (Stavisky)
  • 1973年《零一年》 (An 01, L')
  • 1968年《我爱你,我爱你》 (Je t'amie,je t'amie')
  • 1967年《远离越南》 (Loin du Vietnam)
  • 1966年《战争终了》 (La Guerre est Finie)
  • 1963年《穆里耶》 (Muriel ou Le temps d'un retour)
  • 1961年《去年在马里昂巴》 (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
  • 1959年《广岛之恋》 (Hiroshima mon amour)

纪录片

  • 1958年《树脂之歌》 (La Chant du Monde)
  • 1956年《15号房间的秘密》 (Le Mystere de l' Atelier 15)
  • 1956年《全世界的记忆》 (Toute la mémoire du monde)
  • 1955年《夜与雾》 (Nuit et brouillard)
  • 1953年《雕像也会死亡》 (Statues meurent aussi, Les)
  • 1950年《高更》 (Gauguin)
  • 1950年《格尔尼卡》 (Guernica)
  • 1948年《梵高》 (Van Gogh)

短片

  • 1936年《方托马斯》(Fantôma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