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2008-05-06 20:52:00)
标签:

世界名画

勃鲁盖尔

卡拉瓦乔

格列柯

鲁本斯

分类: 绘画建筑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PONTO 编录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新生儿》1650年 拉图尔 画布油画 76×91cm 法国雷恩博物馆藏

 

21

 

勃鲁盖尔

 

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凡·艾克兄弟、包西等前辈的艺术精髓,以异常平凡、质朴、粗犷、豪放的笔调表现了日耳曼人、特别是日耳曼农民那种豪爽、乐观、憨厚、天真甚至有点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勃鲁盖尔善画风景。他的风景画象征性很强,但又是充满柔情而致密的,诗意便在其中产生了。勃鲁盖尔的作品大多充满讽刺意味,富于民族活力,表现的是一个骚乱的世界。而扬·凡·爱克的作品则表现的是一种静谧的世界。因此要将勃鲁盖尔的作品与其归入一类让人们去认同,是颇为困难的。初期荷兰画派的开山鼻祖扬·凡·爱克和最后一位巨匠勃鲁盖尔的作品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明显的差异。

雪中猎人 Pieter Breughel (1565)wood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雪中猎人》对画面的主色调的控制,是体现流年渐逝的手段之一。

  

22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1573一1610)

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
早期,他曾从米兰的西蒙·彼得尔查诺学习,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如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1589)、<酒神巴库斯>1589)、<逃往埃及途中>(1590)、(弹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88—1590)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路易得热德·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了一幅。在1602一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间他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德拉·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之死)的祭坛画。这幅画,构图的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正是由于这样,订货人以对圣母的不敬为借口把它拒绝了。卡拉瓦乔是卡拉瓦乔画派的先驱,是一位有创造性的画家,从不步人后尘。由于长期与普通劳动者相处,又受到写实主义的影响,他重视面对自然本身的作画。卡拉瓦乔对油画的发展有独到的贡献。他创造了一种强调明暗对比的酒窖光线。

《圣马太感召》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基督召唤使徒马太是一个神圣的宗教题材,而在卡拉瓦乔的笔下却是另外一番情景:一群流浪汉们躲在阴暗的类似地下室的屋子里赌博,突然推开门,一束光线射进来,耶稣和彼得进门,手指着人群方向,惊呆的人们回首往外,中间那位老者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似乎在发问:“是召唤我吗?”另一个刚赢钱的人正埋头数钱币,不理会发生的事,画面毫无神圣气氛。这是卡拉瓦乔第一幅宗教画,其实就是一个意大利底层社会的小赌场。
    作品问世后,立即引起教会的愤怒谴责和订画者--罗马法兰契奇教堂的拒绝。认为这是公开对神圣宗教的亵渎。但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风俗画,富有个性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塑造得很真实。画家使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主要表情部分更加鲜明突出,这种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为后来欧洲不少画家继承和使用,鲁本斯和伦勃朗最为杰出。

  

23

 

卡拉瓦乔《以马忤斯的晚餐》公元1600-1601年 140*195cm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这幅画的用光效果,对以后的画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巴洛克是17世纪初出现的既有真情实感,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的艺术风格。
具有着夸张的动态和绚丽的色彩效果。
意大利的天主教会,把美术看成是宣传教义,号召信徒的强有力手段。
在他们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富丽、雄伟、激情和辉煌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风格。
罗可可是对巴洛克的继承。它富有级强的装饰性,强调轻快、典雅的风格。
随着法国的贵族们涌进巴黎,去追求享乐的生活的时候,社会时尚也开始随之改变。
最能迎合他们的口味的,是一种轻巧、优美、纤细、华丽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对中国清朝的工艺美术产生了较大影响。

  

24

 

埃尔·格列柯

16世纪后期,欧洲文艺复兴最完美的颠峰已经过去。从前的大师们,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前人力图在绘画中解决的所有问题,复杂的素描、优美的色彩、深沉的情感、和谐又不失精确的描绘,这一切甚至让后来者怀疑,他们是否还有机会挖掘出艺术的更大潜力。于是,年轻一辈的画家们开始尝试去打破完美的规则,决心开创一条不同以往的风格道路。在这个时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名字是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14-1614)。这是一个来自希腊克里特岛的年轻人,他有一个古怪的希腊名字叫多梅尼科·狄奥托科普洛斯(Domenico Theotocopoulos)。尽管最终选择了西班牙的托来多(Toledo)城定居,但他颇为自己希腊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在许多作品上,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签上这个长长的署名。不过,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实在是太拗口了,人们更愿意简单地叫他格列柯,也就是“希腊人”。格列柯的画作常常带给人一种动荡而不安的感觉。他大胆蔑视自然的形状和色彩,专注于表现激动人心的、充满戏剧性和精神性的场面。这在他晚年的作品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图中的《拉奥孔》是格列柯在生命最后四年里创作的作品。这件作品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出人们的感受和想象力。它的内容和表现主义手法与希腊化时期的一件同名雕塑如出一辙。它们都取材于人与神相冲突的神话:希腊人久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将一匹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让一些士兵藏入马肚,然后假装撤退。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走了,就打开城门,见到一只巨大的木马,想把它拖进城去。祭司拉奥孔出来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拉进城,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因为拉奥孔破坏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计划。于是雅典娜从海中调来两条巨蟒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活活缠死。雕塑于1506年在罗马出土,一经展出便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就连当时最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也为此赞叹说“实在是不可思议”。想必他是受到了其中强烈悲剧精神的感召,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创作一件同样激荡人心的作品。他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艺术手段:“变形”和“富于表现力的色彩”,并且使描绘的主题变得更加神秘。在画面中,远处的地平线被夸张地抬高了,前景的人物因为恐惧和痛苦而剧烈地扭曲、变形,黑色、银白色、赭红色与蓝色被大胆地使用着,形成触目惊心的对比。除了挣扎的拉奥孔父子,右侧方向还站着两个直立静观的人体,他们被认为是特洛伊敌人的保护神——阿波罗和雅典娜,正是他们派出了巨蟒来噬食祭司。后来,当人们在清洗这幅画的时候,发现还有第三者的头和身体存在,这个人很神秘,在格列柯很多与“天启”有关的画中都出现过。背景中,一只象征着特洛伊陷落的木马向远方走去,只是它去的方向并不是古代的特洛伊,而是格列柯所在的城市托来多。在当时,托来多是欧洲的一个边远的地方,这里中世纪关于艺术的观念与热情仍未消减,而且聚居了大批西班牙老式的没落贵族。这些贵族与格列柯情投意合,让格列柯长期受到抑制的宗教热情得到彻底爆发。格列柯的晚年,一直都在把这座城市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来描绘,他不仅经常将其用作画面的背景,而且还把它视为单独创作的主题。在他的另一幅名作《托来多风景》中,整座城市就如同挣扎的拉奥孔一样,蕴藏着激烈的震动与不安,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张情绪化的风景创作,画家把他内心所感受到的一切投射到他赖以生存的城市里面。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拉奥孔》的含义远非看上去那么直白简单,它不过是借用了古希腊的样式和主题,而真正想探讨的却是蕴藏在他内心和时代当中的危机。“在他眼里,这个世界正在崩溃,而他也在描绘这种崩溃”,毕加索这样描述格列柯,“在他身上,无疑具有一些他那个时代,或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曾认识的伟大的东西”。

Laokoon《拉奥孔》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布面油画 142×193cm  1610年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画廊

  

25

 

鲁本斯(Rubens,Peter Paul)

鲁本斯(1577~1640) Rubens,Peter Paul 佛兰德斯画家。1577 年6月28日生于德国的锡根,1640年5月30日卒于安特卫普。早年在一位伯爵夫人家里作侍童,精通德、拉丁、弗兰芒几种语言。后从几位画家学画,1598 年成为画师,擅长绘制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以及风景画。1600年来到意大利,受聘任贡扎加的宫廷画师,还曾以外交使节身分出访西班牙,获得研究马德里宫廷藏画的机会。这期间作品《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圣海伦娜》、《竖起十字架》、《基督戴荆冠》等,画风受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出任摄政者的宫廷画师,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的乐园》、《强劫留基伯的女儿》、《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进入鼎盛阶段。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1630~1640年,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就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
18~19世纪法国画家A.瓦 托、E.德拉克洛瓦、P.-A. 雷诺阿和英国画家 J.雷诺兹、J. 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鲁本斯《强劫留基伯的女儿》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此画所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两个英勇矫健的孪生兄弟,看中了两个娇艳美丽的孪生姐妹,并把她们抢来为妻,它反映了远古时代的一种所谓“抢婚”风俗,看似一场“暴行”,画家却是在歌倾勇士那青春的热情和不羁的性格,歌颂他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这里,画家以强劫和挣扎的运动作为基础,把人物组成一幅富于装饰性的图画,是一件成功的把戏剧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绘画作品

  

26
 
雷诺兹
 
Joshua Reynolds, 1723-1792)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

雷诺兹生于1723年。他算得上是聪颖且品味非凡的艺术家,也是英国十八世纪下半叶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画家。他的肖像画常把人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准确地体现人物形象的气质,强调人物之间感情微妙的变化。
雷诺兹对英国肖像画最主要的贡献,是他画的历史上的肖像画,这类肖像画发端于--他坚定信仰古代大师的美学观,并时常沿用古典时期的雕像和绘画中的人物姿态,做为肖像画的素材。他作品极多,肖像画占其中绝大部分,几乎包括了十八世纪后半叶每一个知名的人物。在《马斯达·佩亚》中,画家用笔粗犷,以暖色调和大色块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真切感人。
 
 《马斯达·佩亚》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油画 1788年 76×62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27

 

拉图尔 (法)(1593年-1652年)

17世纪美术史上一位擅长描绘光线与阴影的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充满神秘,曾赢得法王路易十三钟爱。在他逝世后,曾被世界遗忘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拉图尔的作品构图严谨,以极端写实手法描绘光与影的变化,画风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但却又能有其个人的独特风格。17世纪的法国,由于君主是国家的最高权威,所以,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雕刻不但要受到王权口味的局限,还不得不以歌颂君王、服务于宫廷作为创作的首要任务。1648年,在王室的保护下创立了“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学院”只注重模仿而不注重创新,他们甚至把艺术形式分为三六九等,即把希腊、罗马的形式视为第一等;拉斐尔及其学派的形式视为第二等;而普桑和威尼斯画派的形式被排在第三等和第四等;佛兰德斯和荷兰画派的形式则被视为最下等。无疑,这种偏见必然会扼杀和埋没在其他形式上探索而有作为的艺术家。这里介绍的拉图尔是一位从不为君主歌功颂德,也不去迎合贵族口味的画家。在他的创作中,没有同时代“古典”画家那种冷漠、理性而顾弄玄虚的“学究”气,也没有因表现宗教主题而远离现实生活。他喜欢表现烛光,那种朴实无华、集中凝练、简洁概括的形式在当时人们概念的“古典绘画”中极其少见。拉图尔的"夜间画"是一种独创,不过任何艺术创造都与前人的艺术手法有一定联系。拉图尔的画不单单描绘烛光,有时日光效果也能把握得很好,因为他曾向意大利的卡拉瓦乔与冉蒂尔(Gentile,1370-1427)的日光描绘法认真学习过,同时,他还临摹过佛兰德斯的洪特霍斯特(Honthorst,1592-1660)、荷兰的科斯特(Coster,1370-1440)等画家在表现阳光与火光技法方面的作品。直至拉图尔的成熟期,融入他个人风格的东西。《新生儿》1650 拉图尔画布油画76×91cm法国雷恩博物馆藏。拉图尔是法国最爱欢迎的画家之一,作品分日间题材画与夜间题材画。该画避免了以往的光的切割性弱点,以其严谨的结构和光的分析性表现而著称。画中光线运用效果惊人,令人叹为观止。圣母被画成农家产妇的朴素形象,圣安娜则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长辈,或一个助产的邻妇。在这幅画中,渗透着风格主义的色彩装饰效果。《新生儿》是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木匠圣约瑟》《油灯前的抹大拉》可谓代表拉图尔艺术的三巨作。

《油灯前忏悔的抹大拉的玛丽亚》113×93厘米  卢浮宫藏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28

 

尼古拉·普桑(17世纪法国绘画巨匠)

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几乎不为人知,但二十九岁移居到意大利之后的经历却留在了记录中。他后来的人生事实上是在罗马度过的,他逐渐确立起基于对古代世界热情的拥有威严的古典主义风格。与知识分子、其他画家相比,普桑更喜欢同学者交往,他的主要顾客是有很高教养的资助者小团体中的成员,普桑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深远思想、谐和的形态、魅力的色彩吸引着他们。普桑在一生中同画坛的中心保持了一定距离,其作品数量不多,但在当时却是最著名、并受到拜的画家之一。普桑去世后的名声和权威,作为其后两个世纪统治法国画坛的古典主义传统原点,较其生前有更大的提高。

普桑代表作《阿尔卡迪的牧人》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在这幅画里,三男一女四位牧人正在辨认墓碑上的拉丁文:“Et in Arcadia ego”,不管ego是否死亡本身,整个画面表现的确实是对“死亡”的讨论和思索。天色有点暗,有三棵远近不一的树都倾向左边,石墓线条端庄,四个人神态各异。画面的右后方,在较暗的地方透出晚霞,这几缕光线使整个画面显得特别优美,这种对幽暗的平衡,使人丝毫感觉不到死亡的可怕。的确,使我们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分离”(至于说对“无意识”的恐慌,是荒唐可笑的,因为既是“无意识”,也就不会感觉到失望或痛苦的可能。)“分离”是我和别人的,甚至是我和自己的。但这种分离不独死亡才具有。死亡只不过表示分离的不可逆转,而其他类型的(“生的”)分离还可以给人一个幻想的机会。幻想的可能性在于其本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

 

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

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伦勃朗在绘画史上,不但是荷兰的而是全欧洲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目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和他的妻子》、《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
 
《夜巡》晚年(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今年是这位伟大的荷兰艺术大师诞辰400周年谨以伦勃朗的《夜巡》给我所留下的思考:艺术家在忠于艺术思想和世俗需求中的差异和痛苦作为仰慕。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油画 1642年 363×437厘米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这是一幅无价的珍品《夜巡》,也因为这副画,使得伦勃朗陷入了一个窘迫的境地。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故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时候,荷兰有一个成功的画家伦勃朗。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的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的妻子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给着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也许就连着几个星期对外界不闻不问完全投入到了绘画中去,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就请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年轻村妇来做保姆,后来又和她生了一个孩子。这下子整个阿姆斯特丹都兴奋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丑闻,这是一种通奸,整个小市民阶层陷入了一个有机会对高贵的灵魂泼脏水而兴奋的境地,每个人都在看好戏,每个人都在对画家进行嘲笑,而加尔文教派的牧师也开始谴责那个村妇,这下一场更猛烈的风暴爆发了。再也没有人上门请伦勃朗来作画了,只有各种债主开始上门讨债。伦勃朗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之中。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一个高贵的灵魂就此沉沦,荷兰画派自此也开始没落.那幅《夜巡》被民兵们带回去之后,因为太大无法挂在门厅里面就自行把周遍裁掉,使得整幅画丧失了原有的平衡。而挂这幅画的大厅是烧泥炭明火取暖的,泥炭的灰在画上落了厚厚一层灰,使得整幅画色彩变得黯淡,以至于18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这个原本是白天的场景是在夜晚进行的,从而给他取名《夜巡》。这幅画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当我们凝视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

  

30

 

维米尔(1632~1675)

荷兰画家维米尔,1632年10月31日生于代尔夫特,1675年12月入葬于同地。维米尔生平的可靠史料极少,其父是丝绸商人兼旅店老板,可能兼做美术品生意。维米尔于1653年结婚,并成为代尔夫特圣路加公会的画师。1655 年父亲死后他继承家业,依靠从商养家。维米尔留存下来的油画真迹,据鉴定总共只有36幅。其中署有最早年代的为《老鸨》(1656,德累斯顿画廊),可是有两幅未署年代的油画《基督在马太和马利亚家中》(爱立苏格兰陈列馆)和《狄安娜和她的女伴们》(现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显然属更早阶段。这说明,维米尔早年可能绘制宗教神话画,后来才改变题材,主要画风俗画。偶尔也画城市风景画。他的风俗画中有些是带有寓喻性的。维米尔的油画取材于市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却赋予它以抒情诗般的意境。画中往往只有一两位妇女,在洁净的室内从事于家务或消遣性活动,柔和的光线自左边的窗口射进,整个房间显得温暖、清新而宁静,如《倒牛奶的女人》。画家偏爱黄、蓝和银灰色调。他的油画幅面较小,但经过严格推敲,精心琢磨。画面效果单纯、明快,不仅强调整体感,而且还注意表现多种不同形体所形成的变化和对比,被人们形容为古典的、超越时间限制的和纪念碑式的画面。画家可能曾利用当时当地的科学研究成果──现代照相机的古代前身“暗箱”以及镜子等,来探索在画面上表现光、色和空间的课题。代表作有《花边女工》(卢佛尔博物馆)、《读信的少女》(约1657,德累斯顿画廊)以及幅面较大的《画室》(约1665,藏维也纳)、《代尔夫特风景》(约1660,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等。

《倒牛奶的女人》

 
我最欣赏的100幅世界名画(第三部分)

公元1656-1661年 45*40cm
一位长期被冷落,差点被遗忘的画家。他的画给人朴实祥和的感觉 ...
画中维米尔用一支带着真诚敬意的画笔,
却表现了一个普通女仆倒牛奶的工作瞬间。
画家采用了较低的视点,让人物矗立在朴素的白墙前,
阳光从画面左侧的窗棂间温和地泻进厨房内,
女仆那单纯的形体就沐浴在这光线里,平静而庄重。
黄蓝两色,构成了和谐的色调,构图简洁大方,风格清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