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深圳50多家基金会很少做投资
(2011-11-01 16:19:24)
标签:
财经 |
分类: 金融经济 |
深圳50多家基金会很少做投资
2011年11月01日13:43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管亚东
2011年11月01日13:43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做客深圳市基金会负责人培训班,他指出刚刚出台的《广东省基金会运营行为指引》,是在全国首次提出“投资”的行为指引。同时记者与培训班的基金会负责人交流了解到,深圳50多家基金会虽有相当数量的资金,但做投资的“凤毛麟角”。
黄震说,截至今年7月份,全国各基金会登记资产超过450亿元,而整体规模在1000亿元,明年可能达到1500亿元。而且出现规模很大的非公募基金,甚至有百亿元以上的“航空母舰”式的单个基金。
但从2009年底的数字来看,以当时民政部登记的132个基金会投资状况分析显示,82家基金会没有投资,50家基金会参与投资活动。总投资比例为10.44%,总投资收益率为16.33%,公募基金会的投资收益率为10.48%,非公募基金会的投资收益率为8.3%。
“只有10%的资产拿去投资,而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基金会关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基本无法达到。”黄震说,大部分基金会只选择定期存款、买国债等投资方式,收益率比较低。
深圳的情况如何?在大大小小50多家基金会当中,做投资的很少。市慈善会秘书长房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慈善会基本没有做投资的。
两基金会投资成功资产猛增
与欧美已经成熟的基金会投资方式不同,中国民众普遍认为基金会投资是“不务正业”。黄震教授介绍了一项网络调查,在2830位投票人中,“面对CPI迅速增长的当下,你是否赞成基金会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行为?”76.47%的网民投票反对,认为他们只需扮演好分配的角色就行。
在当下市民心目中,股票、期货等投资渠道是“禁区”。听课的一家深圳市基金会负责人表示,理事会绝大部分领导来自政、商界,他们基本一致认为基金会“花钱”就行了,不用去“赚钱”。
不过,中国也有认为“不投资是不作为”的基金会,不认同基金会只是“过路财神”。目前,包括南都、华民等基金会,采取委托机构的方式投资,青基会和清华大学基金会,则是内部直接投资,友成、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等,则设立专门的企业进行投资。而很多大型基金会选择根本不投资。
黄震教授说,据他掌握的数据,目前投资收益最高的两个基金会,是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和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其中后者因为成功投资两家上市公司,资产从几千万猛增到十几亿元;而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从2008~2010年,一直排在中国基金会净资产的榜首。虽然投资成功,却饱受争议。
专业机构替基金会理财多不被接受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他本人捐献980万美元。基金会成立初期,其章程明确规定投资范围,基于安全考虑,限制于银行存款和公债。”黄震说,这种安全至上的投资方式,到1953年,使得该基金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这一年理事们更改了基金管理章程,改变为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等,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总资产达到5.6亿美元,而金融危机中又缩水近两成的资产。
美国的福特基金会在上世纪50年代发现商机,其下设专门替基金会管理资产的投资机构,使得它从4亿美元的原始基金发展到100多亿美元。
相对于欧美人能接受基金可赚可赔的观念,中国人则坚持基金“只赚不赔”,目前试图为基金会进行专业理财的产品基本都难以接受。黄震举例说,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投资机构在美国有很多客户,但来中国两年却没接到一单业务。而日前专为中国基金会定做的华融-公益财富一号计划也流产,显示专业机构替基金会理财的路还很漫长。
后一篇:理财进入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