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震
黄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804
  • 关注人气:8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益慈善机构重建信任的出路

(2011-08-27 11:07:27)
标签:

郭美美

中国

公益慈善机构

信任

财经

分类: 公益慈善

公益慈善机构重建信任的出路

                 (本文为黄震教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而作,部分内容已在新京报8月26日刊出)

 

1、如何看待最近公益机构被集中被质疑?

从“郭美美事件”到“卢美美事件”,公益慈善机构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头浪尖,特别是公募慈善组织甚至有一种在“火上烤”的感觉。首先应承认由于中国一些公益慈善机构中的确存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公开等现象,人们长时间积累对某些公益机构不满和怀疑的情绪;其次要看到信息化潮流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于知情权的需求和感受力,特别是超过数以亿计的微博网友都有了话语权,一旦公益慈善机构相关的某个事件形成了集中的话题,质疑的声音就会通过微博快速传递和急剧放大,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第三,必须肯定,质疑正在推动公益慈善机构的改善和进步。质疑有负面的作用,进一步恶化了公益慈善的信任基础。但也形成巨大压力和动力,促使公益慈善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行动起来,加强公益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的建设。

 

2、谁是事件的最大的受害者?

倾巢之下无完卵!如果公益慈善机构不能正确看待质疑,以最大的诚意来解决公众关切的问题,任由质疑之声一浪盖过一浪,公益慈善事业的信任基础就受到严重冲击,公益慈善事业生态链上相关的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捐赠人和志愿者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公益慈善机构;公益机构募集不到善款,招募不到一流的人才;有困难、有需求的的人们得不到资助,甚至已经启动的项目难以为继……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受害者,没有赢家!当然,受损害最大的还是公益慈善事业潜在的直接受益人——那些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弱势群体。

 

3、开展公益项目为何要收管理费?

很多人认为,自己捐款就要全部用到捐助对象身上,应该是“零成本”和“零管理费”。但是,客观地说,从资金募集到实施公益项目,乃至进行项目监测、论证和评估,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都需要成本的,直接开支就有场地租金、办公设备、通讯交通费用、人员工资等等。因此我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允许从总支出中提取不超过10%作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毕竟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才开始起步,我相信人们不能接受和容忍的是打着慈善的名义进行敛财,担心的是有人可能私分、侵占或转移公益捐赠财产,但是,公益项目的成本是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必须承受的代价,这一点需要我们公众更多一些理解。 

 

4、公众参与慈善活动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现代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基金会等公益慈善机构进行可持续的专业化的经营,从而区别于传统慈善的个人化、零星化、短暂式活动或行为。从理论上分析,个人慈善其实成本很高,而且难以持续,总体效益远远低于机构慈善。公益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尽管目前公益信任降到了冰点,人们用捐款进行投票,据京华时报,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捐赠剧减。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降幅86.6%。但是毕竟只是少数公募机构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代表所以公益慈善组织都有问题,人们抛弃的是极少数打着慈善牌子赚钱的“伪慈善”和让人看不到信息、信心和希望的“灰慈善”。按照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原理,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最佳的方式还是把钱交给可以信赖的基金会,和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公益慈善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去。

 

5、公益慈善机构走出质疑的出路在哪里?

在质疑声浪中,公益慈善机构不能无动于衷,更不应该推卸和抱怨,正如最新一期《中国财富》所说:公益慈善机构应该“视媒体监督质疑为常态”。正如突然从黑暗中走出的人初见阳光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尽管一时还没有适应,但不应该“见光死”,而应尽快适应阳光的强光照射。直面人们猛烈的质疑,公益慈善机构走出危机的唯一办法是自救,及早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唯一的出路在于加强内部治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透明度和执行力,随时准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质疑,才能重建公众的信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