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援中的民间力量及其反思
——黄震教授在北大友成新公益论坛上的发言
感谢北京大学和友成基金会给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借此机会向各位同行前辈专家请教和汇报。首先,汇报我参与基金会和公益活动的动机。第二,简单向大家介绍我们参与救灾的有关活动。第三,反思参与这些活动以后有几点感受。
为什么我愿意加入华民慈善基金会并担任副秘书长,并参与到具体公益慈善活动之中呢?很多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出任华民慈善基金会的副秘书长,可能会面临风险。因为学者去从事实务操作,可能会导致客观立场的丧失,甚至可能面临不务正业的指责。但是,我一直坚信,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才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华民慈善基金会成立两年来,参与第一线的工作之后,我感觉能够更加准确理解慈善基金会的运行状态和可能找到的发展路径。
由于有了这种角色的转变,我能够站到公益慈善从业者的立场,而不仅仅是一个学者的立场。我们直接参与了抗震救灾和抗旱救灾的策划、操作活动。这样就能够对公益慈善中的人和事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对于问题有了清楚的把握。因此,我给自己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的定位是八个字:“参与、体验、探索和反思”。
华民慈善基金会作为目前大陆地区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刚好是在汶川地震中宣告成立的,所以成立伊始,马上就投入灾难救援工作,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些活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和徐永光老师等一些基金会负责人正在北京举行一个会议,结果房屋晃动起来了,第一时间知道了地震,但第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没有想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回去以后才反应过来,我们要参与抗震救灾,马上开始倡议,决定要尽快派人到灾区。第二天我们就派了人去了,结果人到了以后在那里成为处处遇到困难。我们第一笔现金送到汶川灾区10万块钱,签订了灾区第一个援建合同。但是我们援建一个老人院计划,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因为合同要求的前提没有具备,老人院没有建起来。
玉树地震之后,我们冷静和理性多了,当天晚上开会,我们就认为不适合救灾,适合参与灾后重建。我们准备选址一个村对口援建,现在我们正通过网上选址,然后准备派人去考察。灾后重建是比较长时间的工作,我们希望将来的产业重建等都要参与,所以我们这一次比较准确的知道了我们想干什么和应该干什么。
2008年,我还参与创建了国内最大的助残就业的公益平台——残疾人就业促进网。我们做了十几年的助残活动之后,认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尊严之本,促进就业是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途径。虽然残疾人就业促进网是一个到现在为止还只是一个网络社团,但是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来。汶川地震之后,我们考虑到地震一定会有大量的新残疾人出现,怎么帮助他们生计呢?于是发动了一些企业为灾区残疾人捐岗位的活动。今年玉树地震之后,我们残疾人就业促进网继续在发动企业为灾区残疾人捐岗位。
今年初春,西南地区遇到罕见的旱灾,新浪微博网友发起了“赈旱2010义演”,他们请我做法律顾问,我提出,首先要找一个公募基金会主办才能募款,否则就是非法活动。第二必须要取得政府的合作,否则活动可能夭折。第三要保证捐款的安全,并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因此我欣然到了义演现场。
最近两年我直接参与了三个重大救灾活动。参与灾难救援活动之后,我有如下四点感受,愿意与各位分享。
第一,信息技术与现在的灾害救援越来越紧密相关了。通过网络我们第一时间了解到两次地震、西南干旱等灾情,微博网友通过网络组织起来义演活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灾难救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微博,很快就可以把一个消息转发成千上万次。过去我们的救灾总是觉得信息闭塞,现在有了网络信息技术以后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
第二,民间组织参与灾害救援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夹缝中找机会。目前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力量还非常小,所以,我们要在充分了解政府决策和公募基金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配合,充分了解灾区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水平,找准需求,补充不足,量力而行,同时要契约式的执行。
第三,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中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自主性。在汶川地震中有些受灾地区的群众作用没有发挥,甚至对政府和民间组织养成一定依赖性。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自主性,今后如何更好的发挥当地居民的自主性,进行灾后重建,这是很重要的。
第四,契约式的捐赠和长期的对口援助是非常重要的。华民慈善基金会所有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都是严格的按照合同要求执行,一些暂时还没有落实到位的情况都是因为当地的条件没有达到合同的条件,比如说要建老人院,当地连选址都没有解决我们就无法建设。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0年5月13日黄震教授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