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就业援助:破解特困群体就业难题

(2010-01-19 14:32:22)
标签:

就业援助

残疾人就业

程凯

示范基地

财经

分类: 公益慈善
就业援助:破解特困群体就业难题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7日 03时13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如何建立全社会理解、援助、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机制,将政策和服务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人,值得深入探讨——

【热点观察】就业援助:破解特困群体就业难题

    2010年1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联共同组织的“全国就业援助月活动”启动,这是2010年第一项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旨在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登记失业残疾人进行就业援助。

    当前,如何针对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实施有效就业帮扶,就业援助月活动能否提供解决思路?如何有效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及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和社区残疾人工作队伍的作用,将政策和服务真正落实到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人,形成全社会援助和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机制和氛围,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重阻力呼唤就业援助

    石家庄市长安区肢残人徐素英一家六口,四人身有残疾,夫妻下岗。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当地街道办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援助。区残联免费培训徐素英微机和保洁技能,安排到保洁公司工作。丈夫也被安排到公益岗位就业,月薪750元。区残联每年为他们女儿负担学费500元。街道也将他们家列入低保,享受每月190元低保金。

    并非所有困难家庭和人员都能获得及时有效援助。调查发现,尽管2009年我国有164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但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状况仍不乐观。

    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陈新民表示,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对家庭依赖性还很高。尤其农村,未就业残疾人靠家庭供养占七成以上。

    《2009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表明,2009年度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3.6%,是全国平均数据3.2倍。未就业者中,40.5%的城镇残疾人和76.9%的农村残疾人靠家庭供养。

    业内人士指出,登记失业残疾人、未就业残疾人高校毕业生等残疾人就业困难群体与普通就业群体相比,面临更多困难和问题。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歧视和就业竞争压力、更高的就业成本及过低收入水平等三大问题正困扰着他们的就业。

    最新数据表明,残疾人医疗保健支出及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份额远高于全国水平。他们对于技能培训、职业康复、岗位适应训练等方面有特殊需求,在就医、子女就学、交通等方面支出都高于普通家庭。

    此外,包括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就业层次低、收入低、工作稳定性差等问题。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针对他们的就业服务难度更大。针对性不强的服务和简单的岗位安置很难帮他们实现持续稳定就业。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张新龙表示,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已成残疾人就业特困人群深切期盼。

创业带动就业的援助模式

    2009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表明,仍有超过一半有就业能力且在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未就业,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是全国水平的54.6%,增长幅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何志雄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或有更多启示。

    27岁的小何,天生小脑偏瘫,三级残废。他虽凭超人毅力拿到双学士学位,求职历程却“很受伤”,先后被200多家单位拒绝。

    无助时他得到武汉市残联免费创业培训。这项由中国残联与英国隆纳济世联合进行的创业培训成了小何的“及时雨”。他决心创业,开起电脑维修店。如今他已拥有7家连锁店,被评为武汉市志强模范、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5月,他作为唯一中国青年残疾人代表参加了联合国残疾人权益高峰论坛。

    小何所在的武汉市创立了“阳光助残创业行动”激励机制。市残联每年出资100万元,各区残联配套150万元建立残疾人创业奖励资金,采取政策倾斜、技术指导、项目支持、市场引导、组织协调等措施,对残疾人创业全过程进行帮扶。

    湖北省残联党组书记曾玉兰认为,应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扶持福利企业、创建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等多种途径,帮助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中国残联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钱鹏江表示,残疾人自主创业,有利于树立残疾人自强自立自尊信念,将带动和感召更多残疾人学习创业本领和职业技能,减轻政府安置压力。但残疾人创业面临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跟踪服务,并需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和扶持措施力度。

破解困难群体可持续就业难题

    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

    近几年,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残联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建立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创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组织残疾人展能活动、向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培训服务合作等方式,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

    人社部副部长张小建介绍,此次“全国就业援助月活动”中,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将深入街道、社区,广泛宣传,进行家访,并采取个别推荐介绍、专场招聘会、公益性岗位安置、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帮助援助对象尽早实现就业。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表示,各级残联及所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将为每户需要帮助的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每个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援助服务,积极开发公益岗位、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培训服务后的上岗率,帮助残疾人真正实现稳定就业。

    2009年11月22日,中国残联和财政部正式启动“阳光家园计划”——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今后两年,中央财政将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各地开展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认为,此举将有利于切实维护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劳动就业权益,通过鼓励其参加生产劳动的方式,回归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为家庭和社会减负增效。(记者 王瑜 通讯员 李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