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需要创新教育和支持体系

(2009-11-06 17:34:09)
标签:

就业

创业

大学生

创新教育

支持体系

黄震

杨佑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创业需要创新教育和支持体系


                 黄  震   杨佑   

      (本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4日)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备受关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各地各部门在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力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但是,在现有条件和基础上,我们仍然有很多功课要做。

    创业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

    一提到创业,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办企业,这种看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创业,并不在于其是否开办和拥有了一个企业实体,而在于项目是否体现了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否引领了就业观念的更新,并具备不断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潜力。

    笔者认为,“创业”可以有“创事业”和“创企业”两个解释。创事业不一定要有创企业的精明,但创企业一定需要有创事业的气魄。由此来看,无论是前些年沸沸扬扬的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还是今年吸引人们眼球的甘当“豆腐西施”的大四女孩卜睿,他们都是在立足自己的岗位辛勤努力的创业者。常人来看,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是知识浪费,跟创业不着边际。实际上,陆步轩最终开了几家连锁店,创办了自己的小企业。

    因此,需要改变创业就是开办企业的片面观点。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做自己最满意的事情,便是创自己的事业,可能也是他对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笔者有条件支持极少数大学生毕业后去创业等同于“创企业”,更支持大学生就业后立足岗位去“创事业”。毕业后先就业,“边当水手,边学做船长”,进而为今后“当船长”积累更多经验和人脉。陆步轩创办眼睛肉店连锁店,就是“创事业”成功走向“创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商业收益,实现了从水手到船长的角色转变。

    创业的思想准备需要进一步加强   

  帮助大学生创业,全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有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具有实现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优势,无疑应该成为创业大军里的主力军。因此,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笔者一贯的想法和做法。但是,这并不代表笔者一概支持所有的同学盲目创业,也不说明支持大学生毕业即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更不表明赞成在校大学生休学去创办经营企业的做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下,好多人都想创业,艳羡于创业成功者的案例,却忽视了成功背后的胼手胝足与时势。要知道,创业不仅是一种磨砺,更是经过诸多挫折的小概率成功事件。试想一下,全世界有哪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有经历几番商海磨难?又有哪个大学生休学创业轻而易举取得成功?屈指一数,毕竟全世界只有一个比尔盖茨,他还是借了新科技革命之势,他的经历在美国都难以复制,更何况到中国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就更难说了!   

   可以发现,理想、激情和信心这三种特质,存在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上。但是,有这些就足够么?这仅仅是创业成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上个世纪90年代,受美国网络经济勃兴和公司上市就可一夜暴富神话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曾经涌现一大批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他们雄心勃勃提出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创办了自己企业,少数还曾得到创业投资的青睐。时至今天,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企业大多已经倒闭了,那批高举创业大旗的大学生现在都不知下落了。此中意味,值得深思。

    笔者当时也担任了几个学生创业团队的顾问或咨询老师。尽管过去十多年,那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风风火火追逐创业梦的一幕幕,还经常浮现在脑海中。直到现在,笔者继续担任一些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的顾问的同时,一直在深刻回顾和反思:中国大学生创业难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在策划华民大学生就业扶助计划(注:公益组织华民慈善基金会推出的慈善项目)中第三阶段的项目中,笔者曾提出了对大学生创业支持的设计和建议,但非常慎重地描述了项目实施必备的条件。   

   创业的支持计划需要审慎

    据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指数的调查,大学生对自己“创业品质”的评价普遍较高,达76.1分;而“创业准备”的得分在百分制中却不到50分,这表明大学生在认为自己有创业潜质的同时,花在收集信息、参加实践、学习创业理论等实际准备工作上的功夫偏少。不少学生的创业图式还停留在“技术+资金=成功”上,忽略了对待人接物、市场分析、风险预判等“软件类”素质的培育。例如,有位计算机专业学生想办购物网站,可除了展示精美网页外,对物流渠道、市场空间、成本核算等“从来没想过”。某校创业指导中心举办财务知识讲座,应者寥寥,不少人的缺席理由竟是“出钱雇个专业财务不就行了”。可是若连报表都看不懂,怎能做好企业当家人?

    因此,在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冒失推出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欠缺的条件和资源太多,他们不仅缺乏资金支持,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创技能还需要训练,更缺乏一整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如果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创业支持体系,盲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异于将他们推下悬岩,或许他们在空中能够有漂亮的翻腾表演,但是,创业的大学生如何安全落地?创新的企业如何能够持续经营?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为继,甚至撞得头破血流。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屡屡失败,大学生以后难免视创业为畏途。

    创新教育和支持体系需要加快发展

    笔者个人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普及创新知识,培养和准备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让全社会形成一个理解、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之上,我国要加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是企业的理解,围绕企业的需要,从财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的制度体系。再次,我们要大力扶植一批支持创业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培育策划、咨询、评估、财务、会计、投资、法律等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器,形成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等等。

    如果这样一些创业必备的条件成熟了,不管是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其他创业人士,创业成功或许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作者介绍:黄震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佑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