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个人都是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无时无处不在。世上的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折射在每一双幼小的眼光里,都充满着新鲜、好奇和欣喜,都能激发他们不停追问为什么。问题因人的出现而发生,世界因问题的提出而有了意义。提问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这种本领无需训练和学习,却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可是,等到考上了大学或研究生时,我们很多人已经没有了问题,乃至发现问题的兴趣都消失了,甚至害怕面对问题,不敢提出问题!近十年来,我几乎每次跟学生上第一堂课、见第一次面,都会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你心底有些什么问题?很多同学显示一脸的无奈,虽然他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了问题!经过十多年学校教育的系统训练,满脑子装满了的所谓的知识,难道就可以替代作为生命本能的问题意识?
心里没有了问题,怎么可能进入学习状态?没有了问题,何必跑到学校来浪费时间?到底是什么可怕的力量,将中国学生提问的本能都摧残扼杀了?我反复尝试着去寻找答案。我发现,很多同学到了大学关心的还是考试,以及考试的题目和标准答案。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应试教育!
多少年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批判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可是我们事实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各个学校依然以考试成绩排名,以升学率攀比。
让我们重温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和警醒了,现行的应试教育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摧残人!甚至将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都摧毁了!如此教育体制下,怎么可能出现爱因斯坦?怎么可能指望出现诺贝尔奖的突破?我们的同学应该自觉和重生了,如果继续生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我们能应对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吗?我们可能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