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重建将继续考验民间组织

(2008-07-05 16:21:18)
标签:

灾后重建

华民慈善基金会

民间组织

志愿者

能力建设

分类: 公益慈善

灾后重建将继续考验民间组织

——在民间组织灾后重建行动圆桌会议座谈会上的发言

           

黄震(2008年6月13日)

 

一个月前,五月十二日号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西部阳光基金会举行民间组织论坛的筹备会,当时我、徐永光和饶锦兴等十多家民间组织的同志都在现场。应该说当时我们都被震晕了,没有想到这次地震如此惨烈,也没有来得及想我们在大地震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包括永光也是。仅仅是在议论地震来了,我们如何勇敢地坚持开完了会,却没有讨论我们将做什么。

 

当天晚上我回去以后,华民慈善基金会开会讨论到深夜,理事长卢德之做出决策:要派一支救灾分队到灾区第一线去。第二天抗震救灾分队就飞到四川去了。当时我们抗震救灾分队带了几十万现金,准备送给那些死难的烈士,或者受灾的群众。地震灾害比我们想象要严重,有的家庭全家人都在地震中遇难,以至找不到接受捐献的受助人。在那里还发现了一些尴尬的场面。一方面大家救灾任务都很繁重忙碌,民间组织在中间功不可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主要任务是救人,但这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设备。另一方面却也有一些NGO和志愿者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做,所以还得求人,请人带进去看一看。在一些地方零散的志愿者没有帮上忙,到那里后拍照,被当地群众认为是到这里来观光,看灾难的。他们对此很反感,有老百姓还打出了“观灾可耻” 这样的横幅,这大概就是所谓“志愿失灵”现象,需要我们NGO和志愿者认真反思和总结。

 

随着对震情的了解不断深入,我们前往灾区的三个人,还有华安保险在那里的志愿者,都感觉问题很严峻。所以华民慈善基金会不断追加抗震救灾资金,开始捐是五百万,后来一千五百万,最后到三千万。由于我们本年度的预算已经支出,临时追加对四川灾区的捐助,需要与出资人沟通,由他们额外追加资金投入,最后确定三千万。那么这个钱怎么花,一个是灾区现场做出的决策,捐建两所学校和一所养老院。理事长卢德之回到北京以后再研究,根据我们原有项目设计进行调整,对灾区做出特别的规定,比如说我们在贫困大学生项目中进行调整,资助四川大学生就业。所以现在形成的格局就我们的是灾后重建项目是一二一,一所大学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两所学校的重建,再就是一所养老院。

 

五月二十日,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举行了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抗震救灾项目发布会,正式宣布向灾区捐资三千万元。有媒体说我们华民是汶川大地震催生出的最大非公募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亲自飞赴灾区考察后,我们基金会经过讨论后决定,要在灾区重建两所学校和一所养老院,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呢?因为我们基金会有三个资助方向,一个是教育领域,目前的项目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今年将与二十所大学合作,资助两千名贫困大学生,投入一千万元,第二个领域就是养老,我们正在调研之中,没想到马上要做出行动,所以就到灾区建一所养老院吧,第三个就是涉及国家民族核心利益和价值这些的研究和行动,像这一次抗震救灾就是涉及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利益的这样一个行动。

 

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不断被感动,产生了很多感想,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么大的灾难,虽然我们基金会和大多数NGO组织是没有充分准备。总体而言,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民间组织经受住了考验。但是我要说,灾后重建,将继续考验我们民间组织。有人乐观地说汶川大地震震出一个公民社会,其实可能还有点早。这里就灾后重建中NGO的工作,我谈个人的几点感想和思考:

 

第一是要加强研究。首先是加强项目的研究,我觉得南都公益基金会开了一个非常好头,出资一千万元支持公益组织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所有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资助项目都要求申请者提出研究计划,这比简单的把钱拿给他们有意义的多。其次是加强基金会等民间组织自身建设的研究, NGO自身建设的研究我觉得很需要加强,刚才我跟公益时报赵冠军主任商量,我们基金会以后花钱和做项目应该有一个配套经费支持研究,进行必要的调查、论证和评估,保证NGO组织的运行规范高效。再次是善款如何花,我觉得太需要加强研究了,我们调研这个养老项目半年多了,到现在为止,没有确定一个花法,再就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项目我们调研了一年,才确定了先遴选学校再遴选学生这种模式来操作。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却相当麻烦,慈善组织你要花钱,就要把钱花好。我们NGO在很多方面还是研究不够。

 

第二是要加强协作。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我非常很感谢这次会议的组织者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NGO要强调协作,大家要有合作精神。我们的抗震救灾分队到了灾区以后发现,到灾区以后NGO大多是各自为战,缺乏协作。我们到灾区后不是靠政府,也不是其他基金会或者NGO,我们靠一个爱心企业联盟成员华安保险,他在那里有分支机构。这是我们原来一开始就有组织爱心企业联盟这样一个组织构建的计划,我们一开始就注意和企业的协作。现在看来我们基金会之间的协作,与政府的协作,也很重要。目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我们民间组织建立机制加强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三是要对志愿者进行引导和培训。这次为什么当地有老百姓写出“观灾可耻”这样的横幅呢?这主要是我们志愿者不够专业,服务能力还亟待提高,另外他们的组织形式可能需要改进。我们理事长亲自到了一趟灾区,回来以后就开了一个专门会议研究志愿者工作,提出要加强志愿者的专业化、针对性和持续性的问题。我认为志愿者这一块工作,将来主要还是以基金会和已经批准下来的合法的NGO作为载体来进行有效的组织,然后轮换的去服务于灾区,而不是个人凭热情一时去了,个人热情很难持续。我们对志愿者应该加强培训。

 

第四要加强自身建设。应该说,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们的最大考验,还是我们自身能力问题。NGO在灾后重建中,更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就象主持人刚才说的,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花这个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来操作这样的项目,有没有能力参与公民社会建设,需要我们扪心自问好好掂量。看来中国的很多NGO还准备不够。我觉得NGO自身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成员的培训,第二个是要提高组织的治理水平,第三个是加强我们的行业自律。

 

最后,关于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刚才大家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我个人在思考时有些想法,最近写了一篇小文章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前几天也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是要加强协作,加强交流,同时还要促进建立共享的数据库。另外,我觉得还要有考虑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以达到我们中国公益事业、慈善事业的保鲜作用。但是,这又要考虑到这中间如何保持知情权与隐私权平衡的问题。这次汶川大地震后各种慈善榜的出台,应该说满足了很多人的知情权,但是另一方面也伤害一些公民和企业的隐私权。所以我们在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时候,如何达成一个平衡是需要研究的。我们在建设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网站时候,在这方面我们有过讨论,即如何公示我们的受助对象学生就出现这个问题,是把受助名单全部公示出来,然后让任何人都能看到所有人,还是就让受助者只能看到自己就行了?这涉及到公示的方法和信息公开的方式,所以我思考到这个问题。我希望,建设NGO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时需要考虑并解决这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