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散记
那年“十一”,秋高气爽,我去了青州的云门山。云门山在青州市城南5华里处。我们由青州车站换乘专线旅游车,走二十分钟,便到了山脚下。山下的停车场里,密密麻麻停着许多车辆,在艳阳之下涂抹出大山的繁华。山脚下的枫叶已经红了,化为一片灿烂,似乎是满山苍翠的云织绣带了。
山门前人头攒动。这么多人不约而同来赶山,仿佛是来赶庙会的。人们是抓住了“黄金周”这一时机,蜂拥而至了。进了山门,挤入人流,人挤人,人拥人,山下的游客向山上攀,山上的人向下挤,两股力量碰撞着,形成了人的漩涡。一色青石铺成的山路,两侧是茂密的松林,送来幽幽清香。偶有一两棵松树,茶杯口粗细,站在小路当间。或许是在开路时,人们怜香惜玉而幸存下来的。如果在树下留一个小坑供树根喘息,在天降甘霖时受些滋润,当更功德无量了吧!
云门山景点多在路旁,像一颗颗系在青山飘带上的珍珠。那石阶在松林中出没,景致自然多了几许朦胧。从山下到极顶,大概要过十几个景点。离山门不远,是两重檐,五重梁,碧瓦飞檐的凉亭,叫观寿亭。亭下6个石鼓环亭一周,游人于此小憩,举首可见梁间的观音、八仙、寿星等图案。仰首山巅,半个“寿”字在群山环翠中若隐若现;“寿”下的“寸”字为苍峰所掩,只见得半个寿了。
云门山海拔421米,在青州城南群峰中一山独尊。登山览胜,有“望山赶死牛”的感觉。路崎岖险峻,走上几步,便气喘吁吁了。好不容易攀上一道陡坡,一道石路铺在脚下。那路宽可五六步,长百余步,是一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奇怪的是,那一道道花纹写在石上,像极了一只千年老龟的脊背,为我们搭起了“云门天桥”。人们称此为“千龟拜寿”。踏行其上,是攀山,还是游海,我也有些云里雾里了。
人到望寿阁,上山的路便算走了一半。望寿阁在路右手平坦之处,一代红墙,灰瓦盖帽,迤逦起伏。朝南一座红门,七棱八坎的巨石铺成石阶,尽管千人踩,万人踏,那荆棘、杂草还是从石隙间脱颖而出,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生出许多敬畏。望寿阁是由东、西、北三殿和一代前墙构成的小院,殿下香烟缭缭,一个信女正虔城地将一炷香点燃。正殿内供有福禄寿三星塑像;西殿门洞开着,关公的塑像是用麦草泥塑的,尚未完工。于观寿阁看“寿”可以远眺寿之全貌,比观寿亭进了一大步。
山路于此分为两条。沿东南的石级往上走,路愈来愈陡。山半腰有一洞,上刻“希夷石室”。洞高一米六,阔一米二,深五米许。幽暗的石洞里,洞口壁上,一位老者枕书长眠,那石雕惟妙惟肖,这就是陈抟老人了。雪蓑道人曾慨然赋诗:“野宿石床类洞天,斗笠脱放海东边。夜深熟睡白云起,莫管龙来榻下眠。”关于陈抟的传说,民间版本多多。少小时听老人捻须长叹:“陈抟一觉醒,世间八百年。”这一觉也忒长了一些。施耐庵著的《水浒传》引首交待,宋太祖赵匡胤登基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居士,道高德劭,能辨风云之声。一日走在去华阴的路上,听得人们说,东京柴世宗让位,赵匡胤做了皇上。陈抟心中大喜,在驴背上大笑,颠下来。有人好奇地问个究竟,他说:“天下从此太平了!”不知此陈抟是否彼陈抟。明嘉靖年间开造的陈抟洞,确实为云门山添了几许仙气。
沿石径一直往上攀,经过一段自然山石的石磴,便是东阆风亭了。脚下石磴既不规则,又不均匀,宽处三米左右,窄处仅可一二米,靠外便是一壁如削直抵山底,让人看了,腿肚子抖个不止。凭栏远眺,远处烟海茫茫,近处县城尽收眼底,再近处是农田——秋收后的庄稼地刚耕过,土的本色,还有鱼脊似的畦埂若隐若现;山坡山顶一律苍翠,似仙人大笔一挥,涂下一地丹青。那一座座苍松覆盖的山头层次不清,万波松涛追波逐浪,令人心驰神往。
东阆风亭对面是云门山极顶。沿悬梯般的几十米石阶攀上去,云门山的人文景观依次走来:三皇殿、迎旭门、天仙玉女祠……迎旭门独处中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上接云天,下属顽石。于此静观日出,看红日律动脉搏一点一点跳跃,喷薄欲出,想必会彻悟一些难解的困惑吧!过了迎旭门,就是天仙玉女祠了,石质无梁,道士帽式建筑,是云门山最古老的建筑,在全国也仅有三处。久历战火而完好如初,实在是我们游人的大幸了。扶栏看景,只见艳阳天下,海一般的蓝天下山峰相属,似有一剑当空劈下,有脉脉一线,恰好伸得进一根指头,可望蓝天“一斑”,人们称这山为劈山——传说这儿从前是个大平原,二郎神杨戬一条担杖,一头挑着云门山,一头挑着劈山,担杖颤颤悠悠,忽然,后头的山一下豁鼻了,蹲在了地上,这就是劈山;前面的山自然也砸在了地上,山巅的云门洞就是当时二郎神挑山的挑子眼。云门山居然是二郎神失误造成的,让人回味。
我们沿山前石阶下去,右手有个洞窟,前后贯通。走过去,便是云门仙景的极至了:大大的“寿”挺贴在悬壁上,四人搭成一字人梯,恐怕也不极寿高;三人牵手平展臂膀,恐怕也不如寿宽。寿字阴刻在石壁上,用红漆涂过,鲜艳无比;端庄大气,结构严谨,凛然立于天地之间,堪称我国古代摩崖石刻“寿”字之最。山壁如削,偶有植被;“神在”、“云龙之门”、“云洞天开”、“东岳秀色”等石刻苍劲有力,众星拱月一般,使“寿”字更添了几份俊伟秀丽。
寿下“寸”字,两米三高,一米七八的大汉将手举过头顶,恐怕也够不着“寸”头。人们登上山顶,便有了山在脚下、我在山上的自许和安慰;用“方寸”比喻内心,用大海比喻人的胸怀,是精当的。只要方寸不乱,就能容得“天下可容之事”了。
关于云门山“寿”字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明朝嘉靖三十九年,九九重阳日,衡王府内掌司周全为衡王祝寿,挥毫泼墨,写了一个“寿”字,作为贺礼。另一个是,众人到衡王府祝寿,那些官员们个个穿着绫罗绸缎,带来了厚重的贺礼,面露得色;周全穷困潦倒,赤手空拳,却坐在了主客的位置。达官贵人自然心里不服,一心要出他的丑,酒过三巡,他们说:“周先生,你送的礼品呢?”周全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往南山一指,说,你们看。众人看时,只见山壁上灵光突现,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寿”字。他说,我祝王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在坐的人这一惊,非同小可,知道他非等闲之辈,连连向他赔礼道歉。那道金光光芒万道,直照向东北方向,青州的邻县寿光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这故事自然是美好的,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我宁愿相信,那“寿”定是周全的杰作。白驹过隙,一晃已过了430多年了,周全俯仰之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云门山历史厚重起来。
在“寿”山下站着,蓦然想到了“和谐”二字。人与自然,应是水乳交融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自然与人的欲望成反比。人的欲望愈炽,自然遭到的破坏就愈重,物极必反,还有几人愿意登山览胜?
云门山又有“小东岳”之称,是一轴浑然天成的写意画,或许,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