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铨、刘知白作品、怎样欣赏国画【转载】

(2018-01-13 13:07:59)
标签:

图片

文化

娱乐

分类: 美术天地
[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

[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
 沈铨(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人。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二十岁左右,始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黄筌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笔写花卉翎毛、走兽,以精密妍丽见长。
[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
 沈铨的画作设色妍丽、赋色浓艳,极尽构梁之巧。画人物得不传之秘,亦擅长画仕女。注重写实,画风谨严工细,造型准确生动。创“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日人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雍正九年(1731)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历时三年,日人从其习画者颇多,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其影响下形成,尤以圆山应举最为著名。归得金帛散给友朋,橐仍萧然。沈铨归国后声誉大震,传至京城,朝廷下旨命沈铨作画上贡,乾隆七年作《花蕊夫人宫词意》受到好评。[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除此,沈铨还陆续为宫廷作吉祥寓意之画,由此沈铨及弟子童衡在中国画史上被称为宫廷画家。沈铨晚年寄居苏州,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书画艺术之研究,在乾隆二十七年八十一岁时,还能作《花鸟图》。
[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
 1762年沈铨逝世后,从子沈天骧守孝三年,继承画业,唯一入室弟子童衡离开沈宅,到新市明因寺为僧,闲余作画终老。 
[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
沈铨把一生献给了绘画事业,在继承院体派传统的基础上,独创了强大的“南频画派”,在当时的江南独树一帜,有诗评曰:“江南高手谁第一,吴兴沈生世无匹”。传世作品有《五伦图》、《柳阴惊禽》、《秋花狸奴图》、《盘桃双雉图》、《松鹤图》、《梅花绶带图》、《鹤群图》、《松鹿图》等。78岁高龄所作的《双鹤图》,构图饱满,笔力雄健,被誉为晚年精品。沈铨事迹收录于清朝《国朝画识》、《画友录》、《清画家诗史》、《清朝书画家笔录》。

松梅双鹤图 ,轴,清,沈铨,绢本设色,191cm×9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真迹扫描大图超高清书画

[转载]清·沈铨国画作品选录
  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像“松龄鹤寿”这样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是许多画家热衷表现的,但如何作到作品通俗而不庸俗,则是衡量—个画家学养与技能的关键。沈铨的《桂鹤图》题材虽然普通,但在笔墨间表达出的内涵却不同凡响。写实类的作品首先注重造型的准确性,但并不是对自然景物一成不变的简单模仿,而是艺术的再创造。此画写桂花、单鹤、水仙、山水等,意境深远、清幽,形象自然生动,为其难得佳作http://pic9.photophoto.cn/20081212/0006019031387308_b.jpg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 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主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青少年朋友们不妨用这种方法去欣赏中国画(或其他绘画),认真试一试,看能否有所收获。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千岭冬雪图

刘知白(1915—2003),安徽凤阳人,著名山水大家,号涓涓厂(庵)主、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如莲老人等。

刘知白早年作品文雅清新,晚年破笔泼墨,清奇诡美、滋润清逸,大气磅礴,多写黔中野景。先生言:“学时有他无我,画(化)时有我无他。”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刘知白 筑郊飞雪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刘知白 雪山野居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瑞雪兆丰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黄山松云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松云图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草亭消夏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刘知白 山水

[转载]刘知白精品山水29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