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前那条街、希伯来建筑--哈尔滨新旧影【转载】

(2018-01-06 21:03:20)
标签:

历史

图片

旅游

分类: 东北劄记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哈尔滨车站街,位于今南岗区中部,东南起马家沟河,西北止月牙街。长1266米,宽35米,车行道宽23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898年形成,时称“车站街”。1921年4月5日改称“霍尔瓦特大街”(分三段,今红军街、中山路南岗段、中山路香坊段)。1925年又改称“车站街”。日伪统治时期曾一度被称“三公街”(三公指土肥原贤二(当时日本在华特务机关头子)、多门(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第二师团师团长)、张景惠(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东北而改称“红军街”,沿用至今。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上面几幅照片是从火车站前向东南方向拍摄,图中能看到东清铁路宾馆、华俄道胜银行、海关大楼、契斯恰科夫茶庄、尼古拉教堂等。)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2013年6月,上几幅图类似角度拍摄。)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上面几幅照片是从邮政街与红军街交汇处西北侧向西北方向拍摄,图中能看到奥克萨科夫斯卡娅女子中学、东清铁路宾馆、华俄道胜银行、火车站等。)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2013年6月,上几幅图类似角度拍摄。)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上面几幅照片是今从民益街与红军街交汇处向西北方向拍摄,图中能看到日本领事馆、契斯恰科夫茶庄、海关大楼、火车站。)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2014年9月,上几幅图类似角度拍摄。)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上面这张照片是从今银行街与红军街交汇处向西北方向拍摄,图中能看到东清铁路宾馆、火车站。)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2014年9月,上图类似角度拍摄。)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从今马家街与红军街交汇处附近向西北拍摄,图中能看到尼古拉教堂和沙俄护路军司令官邸。)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14-哈尔滨车站街
2014年9月
 哈尔滨邮政街,位于南岗区中部。东北起一曼街,西南止西大直街(南岗区段)。全长3403米,区境长3253米,宽11-19米,车行道宽9-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901年形成,1899年因松阿里邮政局设在此街而得名。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23-哈尔滨邮政街
(上面这张照片是从今建设街与邮政街交汇处向西南方向拍摄,图中左侧建筑为第一齿科学校,右侧建筑为日本宪兵队(已拆)。)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23-哈尔滨邮政街
(2013年6月,上图类似角度拍摄。)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323-哈尔滨邮政街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

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旧址位于今南岗区东大直街364号,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建于1921年,由犹太人梅耶洛维奇出资建设,三层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设计者为尤·彼·日丹诺夫。建成后一楼曾为梅耶洛维奇开办的波皮沃任斯基医院,后为鲍豪维特洛夫药店和柔高夫药店。1924年左右,荷花艺术学校在三楼开设,学校的老师都是十月革命后逃到哈尔滨的俄国知识分子。解放后,梅耶洛维奇大楼曾为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秋林公司中山商场、大明钟表眼镜商店等等,现为哈尔滨市少年宫。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著名的哈尔滨“荷花”艺术学校由犹太画家M·A·基齐金等创办,主要教授美术、声乐、话剧、芭蕾、钢琴、提琴等专业。图为1924年“荷花”艺术学校的招生广告。)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上个世纪70年代,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旧址(图中左侧建筑)。)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1983年,美籍日后裔摄影师出目里利吕井拍摄的哈尔滨电车,图中背景建筑为梅耶洛维奇大楼旧址。)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1989年,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旧址。)

[转载]哈尔滨旧影 <wbr><wbr>273-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2014年9月,哈尔滨梅耶洛维奇大楼旧址。)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上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成为中国东北满洲腹地哈尔滨与欧陆交通、工商、人文、艺术的沟通交流的桥梁。
二、三十年代期间,哈尔滨城建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跻身为中国为数不多,集中外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
以犹太人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化,也混同于诸多如日耳曼、斯拉夫文化,一起构成哈尔滨独有的、多元文化载体。
那些明显带有希伯来文化印记的犹太艺术风格建筑,也将其凝固的文化符号,散布于哈尔滨市区的建筑群落中。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马迭尔宾馆,原为俄籍犹太人约瑟-加斯普经营的旅馆,建于1906年,1913年全面竣工,设计师C-A-文萨斯。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犹太医院(米什麦列斯-赫依利姆),建于1933年,1935年全部落成。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原为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夫兄弟商会,建于20世纪初,1915年转卖给秋林公司,成为秋林洋行道里分行。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原为犹太国民银行,建于1923年。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原为犹太人奥昆大楼,建于1917年,1936年曾为白俄协和银行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哈尔滨犹太中心会堂,1907年5月3日奠基,1907年1月15日落成,设计师 H-A 卡兹-吉列,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哈尔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丧葬互助会和《犹太生活》编辑部都曾在此活动。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1910年在此开办犹太小学,1918年扩建成犹太中学,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1925年,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也曾在此开办。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随处可见的犹太六角星徽符号。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转载]哈尔滨的希伯来建筑文化遗存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哈尔滨情缘

世人都知道王洛宾是西北歌王,这位梦想他的歌声流传500年的音乐狂人,一生收集整理并创作了十多个民族的740多首歌曲,并且第一个将新疆民歌引入内地。但世人却不知道这位歌王的音乐启蒙是在哈尔滨开始的。青少年时代他曾经在哈尔滨俄罗斯侨民办的第一音乐学校学习,在哈尔滨他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词曲创作,可以说他是在哈尔滨走上了音乐道路的。王洛宾在哈尔滨学习音乐的地方就在现在位于通江街与红专街拐角处的一座犹太老建筑里。这栋建筑建于1918年,先是犹太中学,后来为俄侨小学,1925年开办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

  1928年,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当时王洛宾的二姐就住在哈尔滨道里的一个大院里。从姐姐的来信里,王洛宾第一次得知在这个名叫哈尔滨的北方城市,有着美丽的松花江,有许多“洋葱头”教堂,还有许许多多俄罗斯建筑,城市里到处都是俄罗斯情调。姐姐信中的描述,这让王洛宾着迷,于是1928年,怀着对哈尔滨的憧憬和向往,王洛宾瞒着家人,以照顾二姐生孩子的名义偷偷来到哈尔滨。

  来到哈尔滨以后,15岁的王洛宾看到了夕阳下松花江水静静地流淌,听到了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听到了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两侧传出的优美琴声。

  在姐姐家居住的大院里,王洛宾结识了左翼作家塞克。塞克教会了他弹奏吉他,这“七弦琴”美妙的音乐感染了王洛宾使他开始走向音乐道路。

  后来,王洛宾考入了哈尔滨俄侨音乐学校。在俄罗斯音乐家的指导下,王洛宾学会了不少俄罗斯民歌和音乐知识。那时,王洛宾弹奏着吉他唱着《吉普赛女郎之歌》“野火在迷雾中闪耀,我将随着一群吉普赛女郎去远方——”沉醉在音乐的畅想之中。当年只有15岁的王洛宾已经初显自己的音乐才华,他为塞克诗集《紫色的歌》中的《在大海的那边》一诗谱曲,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

  1986年,也就是50多年后,塞克还在病榻前与来探望他的王洛宾一道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共同回忆他们在哈尔滨的时光。

  1938年,王洛宾与从哈尔滨来到大西北的萧军相遇。其实,这之前,萧军与王洛宾有过一次不曾见面的合作。22岁的王洛宾为萧军《八月的乡村》中一首词《奴隶之爱》谱曲。据说,这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中配有歌的作品。1980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八月的乡村》时,还附录了《奴隶之爱》插曲的歌页,特注明萧军词,王洛宾曲。

  之后,王洛宾被青海、西宁的蓝天草地、牛羊毡房吸引,由此,再也没有回哈尔滨。

  这以后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艺术收获期。他一连创作出了《达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半个月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50多首歌曲,并广泛传唱。青海人民怀念王洛宾,在西宁的西海镇建立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2010年秋季,在新疆的达板城,我参观了王洛宾艺术展。看到了他的小提琴,他用于创作的笔和他获得的“中国金唱片”创作奖。 1993年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1996年3月14日王洛宾因病在乌鲁木齐去世;2009年,哈尔滨举办纪念王洛宾的音乐会。

  实际上,晚年的王洛宾经常回忆1928年之后在哈尔滨学习音乐的岁月。他谈到俄侨音乐家戈里德施京、特拉腾贝尔格、戈尔施戈林娜等对他一生音乐道路的影响,也曾多次与儿子王海成谈及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依恋。

  倾听着王洛宾的歌曲,我不禁怀想,如果当初王洛宾没到哈尔滨,没遇上塞克,没考上俄侨音乐学校,也许一切将会不同——

  我至今收藏着许多王洛宾的CD唱片,持续地感受着这位让自己的歌曲流传500年的“西部歌王”的音乐魅力。我想,哈尔滨作为王洛宾先生音乐启蒙城市,也应该建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纪念馆,留住1928年那些年月他在哈尔滨的音乐脚步

[转载]【虎年吉祥】

虎园欣赏

[转载]【虎年吉祥】

[转载]【虎年吉祥】

[转载]【虎年吉祥】

[转载]【虎年吉祥】

[转载]【虎年吉祥】

[转载]【虎年吉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