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山风光【转载】

(2018-01-05 16:27:57)
标签: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神州走读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迎客松。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清晨,一线红霞撑开天幕,象是开启一场壮观的演出。光亮渐大,却始终不能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磅礴的日出终被大片云海吞没。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云是皎洁的白色,苍山呈黛色。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白云宾馆静静地坐落在山峦,长空万里,浮现一朵朵一尘不染的白莲。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云像轻舟,漂泊着寻找港湾。峰峦之间,是宁静的家园。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从光明顶匆匆下山。回望中,始终离不开峰顶那晶莹剔透的琉璃球关注的目光。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天高云淡,白云如诗。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天色渐亮,青山无言,幽美静谧。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山是一位温暖慈祥的长者,云是远方归来的游子。这是幸福的重逢。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黄山的松扎根在岩石缝中,土沙石多,却依旧苍翠挺拔、隽秀飘逸!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鳌鱼峰山腰的鳌鱼洞,深约5米,洞内狭窄但有台阶,游客从鱼肚中穿过。[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民国十二年题刻:天造。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鳌鱼峰,峰顶海拔1780米。是黄山前山和后山的分界点。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老舍诗《咏黄山》: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若结茅庵青翠处,真修何必让安期。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黄山怪石,星罗棋布,形态逼真,妙趣横生;黄山云海,浩浩荡荡,烟波浩渺,聚散奔突。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自闲。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朝往玉屏楼的山路。老舍诗曰: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中为玉屏楼,右为天都峰。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海豚石,形如翘首的海豚。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苍劲之松,潇洒挺秀,优美遒劲。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造化独种。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岱宗逊色。所谓: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黄山莫不兼而有之。[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象石。[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黄山第一处,玉屏楼石刻。黄山摩崖石刻时代为唐至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题有“云海奇观”。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朱德书:风景如画。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迎客松。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黄山“四绝”之一,黄山十大奇松之首。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支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国宝。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迎客松全景。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果然。颇具深意,值得回味。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摩崖石刻。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从玉屏楼下山,是一段陡峭的石阶路,下至山底,方见天都峰突兀而起。然后,鼓起勇气,向上攀登一千多级70度左右的石阶,方可抵达天都绝顶。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渡仙桥。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一线天,两石相夹,窄如古巷。宽处不过2米,窄处仅0.5米,内有石阶80余级。人行其中,抬头望去,蓝天一线。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清乾隆三十年,观止。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好。这是对黄山最简洁的评价。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黄宾虹:此去天都近, 灵奇恣讨探。莫辞登陟苦, 捷径笑终南。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果奇然。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这是登天都峰的老道,称为天都磴道,一般坡度为50—60度,最大为80—90度,直线长度650米,高差310米,共有1664级台阶,其中以鲫鱼背一段最为奇险。鲫鱼背海拔1770米,长约10余米,宽仅0.6米,两边悬崖深不见底,探头一望令人心悸。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天都峰历来被认为是黄山最险峻处。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这一梦想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鲫鱼背。是登天都途中最峭险处,长10余米,宽约1米,纯石无土,似露出水面的鱼脊。两侧深壑万丈。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仙人把洞门。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天都峰顶,一处平整如掌。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药师琉璃光佛。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民国二十四年石刻:探奇。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从天都峰回望玉屏楼,莲花峰。光明顶也隐约其中。黄山莲花峰和天都峰相隔数年交替开放,余两次皆尚未能登上莲花峰顶,算是留下念想。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天都峰奇松怪石。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天都峰脚下,立一戒碑,为严禁烟火之意。
[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游毕天都峰,如座索道,须回至玉屏楼,走好汉坡,抵索道站。直达玉屏索道下站,慈光阁。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转载]黄山,上帝的盆景(三):踏碎天都峰上云
    慈光阁横匾,董必武题,1965年手书


[转载]科考黄山

 

       第二次上黄山,注意到它具有的世界双遗产称号(1990年列入,比峨眉山早6年)外,还有一顶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检票一进山门便看到“中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石碑。200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举办的理事会评审团经过评审,批准通过了黄山为中国8个世界地质公园之一。至此,黄山成为我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的惟一自然奇观。

    黄山古称作黟山,因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修身炼丹,是轩辕黄帝“栖真之地”。黄山之所以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其地质地貌的确独特,属中生代花岗岩峰林景观。东连天目,西接匡庐,北倚九华,南望白岳。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主体部分面积为154平方公里。

 

[转载]科考黄山

 

    黄山地质公园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其内湖、潭交错,泉、溪相映,并随四季的变化而景色各异。作为科普、科考的重点,最有科研意义、最为争议的当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天都角峰、鲫鱼背刃脊、北海雪粒盘、桃花溪冰臼、乌泥关冰碛层、青鸾峰冰川擦痕等都值得探究。

 

[转载]科考黄山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和丰富的水景以及它们的相互组合表现其特质,显示了黄山天然的完美和谐,在丰富多变中见其有机统一。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赞誉和向往。而黄山花岗岩的独特性是形成这些美境的物质基础。

[转载]科考黄山  


[转载]科考黄山


[转载]科考黄山 
[转载]科考黄山  

  黄山有着珍奇秀丽、丰富独特的地质景观。在这片连绵不绝的峰海里,苍松是它常绿的生命,奇石是它无语的精灵,云海是它美丽飘渺的面纱,飞瀑是它旷世无双的绝唱。而这美好的一切,都以超凡脱俗的群峰为依托。

  自然之美往往含藏着内在的生命及其活泼的生机。黄山孕育万物也滋养万物,它就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乐园。黄山有植物1500多种,植被覆盖率达92%,黄山松、黄山杜鹃、红豆杉等名花古木种类繁多,八音鸟、黄山短尾猴等珍禽异兽游走其间,悠然自得。

 [转载]科考黄山

 [转载]科考黄山

 

     以古桥、古登道、摩崖石刻与黄山山水画为特征的黄山地质公园底蕴深厚的文化渗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黄山地质公园具有花岗岩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迹等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与黄山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动植物为一体的大型花岗岩区天然博物馆。

 

    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必须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内涵相融合。从唐朝开发黄山以来,黄山奇特的自然景观,已成为人文思想的一个不竭源泉,不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还是文学家、艺术家,在此都能找到灵感。


[转载]科考黄山

 

  [转载]科考黄山

 

    特别推荐——

   黄山风景区的三条“世界地质公园科普、科考”旅游线路:

 

  1、综合地质线路

  汤口→温泉→玉屏楼→北海→松谷庵→二龙桥,这是一条完整的黄山花岗岩山岳风景地质地貌路线,由晚元古代所形成的沉积变质围岩,到四期脉动侵入的黄山花岗岩复式岩体,止于太平花岗岩体。可考察构成黄山自然奇观的花岗岩体及其侵入接触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观赏地壳内、外营力在花岗岩内所造就的地貌奇观。

 

  2、花岗岩与围岩专题线路

  温泉→云谷寺→白鹅岭,可考察早期花岗岩与晚元古代铺岭组玄武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组成花岗岩的矿物颗粒,由中粒到粗粒的结构演化规律和花岗岩颜色的变化特征。

 

  3、第四纪冰川遗迹线路

  考察范围可及整个景区和附近外围地带。如慈光阁的“幽谷”,立马桥头、青鸾峰上的七条“凹槽”,天海、光明项、北海狮子林的“冰斗洼地”,“人字瀑”、“百丈泉”的“冰川悬谷”,逍遥溪止游的“跌水”和“瓯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