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中世纪欧洲骄傲的资本【转载】

标签:
旅游图片欧洲 |
分类: 欧洲环球 |
哥特式艺术在建筑工程和文化美术上都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新巅峰。今天所有保存下来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废墟遗迹,都成为联合国世界珍贵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闻名遐迩的旅游人文景观。当你置身于这些相当于中国宋元时期建造的,规模恢宏、精美绝伦、大都保存良好的人类建筑与文化艺术杰作前,唯一的感觉就是震撼。哥特式建筑与艺术是欧洲人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
哥特是骂人话
中世纪欧洲早期的建筑与艺术的代表主要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罗马式,它是十字军东征后兴起的建筑形式,距今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我们中国人大多知道的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就是罗马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作。罗马式建筑比较厚重,有军事城堡的特点,兼具着防御功能。
首先在法国出现的哥特式建筑与艺术晚于罗马式建筑。所以叫哥特式,说来有点可笑,那是意大利的罗马人骂法国人的话。哥特一词在拉丁文中是野蛮的意思。一千年前,在意大利的罗马人眼里,英国的央格鲁.撒克逊人、法国的高卢人、德国的日耳曼人,还有东方的斯拉夫人,甚至拜占庭时期的阿拉伯人,统统都是野蛮人,他们创造的建筑形式,当然也是野蛮的,所以就叫哥特式,意思就是野蛮人创造的建筑样式。我们今天理解哥特一词的意思,应该是“有一种野蛮叫文明”。
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
哥特式建筑诞生在法国,之后整个欧洲文化都受到哥特式的影响。哥特式最初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曾附属于建筑,13世纪后才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14- 15世纪。哥特式建筑用在教堂和修道院建造上最多。12-15世纪,城市已成为欧洲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哥特式艺术是封建社会城邦文化大发展的产物。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有鲜明特点,首先在宏大的规模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房屋中厅高度看,德国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米;从钟塔高度看,德国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哥特式建筑是现代摩天大楼的鼻祖。其次是建筑形体向上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上端也都是尖的,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强烈向上动势的造型风格不仅是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追求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哥特式建筑注重体现热情奔放、灵巧上升的精神力量。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展示的斑斓色彩,繁复玲珑的雕刻装饰,给人带来神秘感。
从审美层面看,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人的意念冲动,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
欧洲人骄傲的资本
与哥特建筑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由于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穿透而生艳,光色的奇妙引人入胜。人们走进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感受到装饰美感。所以不仅建筑是艺术,连玻璃窗也是极为珍贵的艺术品。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圆雕和接近圆雕的高浮雕。哥特式艺术接近生活和写实。晚期哥特式艺术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欧洲中世纪文化与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最近看到由图曼.罗夫主编的《哥特艺术
建筑
雕塑
绘画》一书,这是一部由十多位法、德、英等国专家共同撰文,厚达五百多页的英文版巨著。作者用大量精美的建筑、雕塑、绘画图片,向世人展示了欧洲在中世纪,相当于中国唐末到明初时期创造的、保存良好的灿烂文化与艺术。哥特文化与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始建于1163年(相当于中国南宋早期)的巴黎圣母院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哥特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科隆大教堂的中厅,高48米。
科隆大教堂的彩色镶嵌玻璃窗,是极为珍贵的中世纪艺术品
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比萨主教堂,加上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主教堂拉丁十字式,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1174年建的圆形钟塔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由于基础不均匀塔身沉降倾斜,但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比萨斜塔未遭到破坏,历时近千年,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