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之谜
(2015-06-01 08:48:32)
标签:
寒山历史文化 |
寒山,蕴藏了太多的不解之谜。
他的身影总是这般朦胧迷茫飘忽不定,重重迷雾遮掩着几多秘密?就连有无其人这个最基本的事实,也让世人一直纷争不休。
陕西长安人氏,出生于官宦人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坚信确有寒山其人的专家,只能提供一张寥寥数笔的身世速写。就是这些最简约不过的信息,肯定派内部也还存有争论,很多分歧至今未能达成统一。
在真实的世界寒山是不存在的,完全是后人臆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否定派坚持这一观点。寒山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代表符号,因为这种特殊诗体的存在,需要有一标志性人物来扛这面旗帜。否定派的阵营中有不少日本学者,虽然他们十分钟爱寒山诗,但大多还是遗憾地否认了寒山的真实存在。
撇开争论认定确有寒山其人,那么他出生于唐代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具体的年份又成了让人挠头的大麻烦,初唐中唐晚唐之说都有各自坚持的理由。不妨大致梳理一下,生年最早的定在公元680年,而最迟的是七十年后的750年。如此巨大的差距就让寒山无所适从了,这几乎是人一生的全部时间。生卒时间没有权威定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史籍中鲜有寒山的记载。
官方正史对寒山较为漠视冷淡,他卑微的地位另类的作品显然还不足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尽管从宋朝开始就有不少版本的寒山诗在民间流传,但直到清朝方才正式收入官方的唐诗总集《全唐诗》。但朝廷视而不见的态度,没有妨碍寒山诗成为人们争相模仿似作的对象。生时默默无闻的寒山,去世后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正史中的寒山形象模糊不清语焉不详,而在民间传说中的寒山却极为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虽然形容枯悴衣衫褴褛,但其性格豁达不羁佯狂傲世诙谐幽默,因而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整天乐呵呵的寒山与拾得被尊为和合二仙,甚至还被奉为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的寒岩是寒山长期隐居的地方,岩壁上有若隐若现的骏马身影,人们虔诚地坚信这就是寒山遁山后五马追随而去留下的痕迹。
儒家在寒山身上品阅到了隐士的高古清雅,黄老之士则欣赏寒山子徜徉在山水间的飘逸虚无,他们均将寒山视为高山流水的知音。细细体味寒山意味深长的禅诗偈颂,如饮醍醐让人有顿悟之感。更何况他与丰干拾得形影不离,长期出没于天台宗的国清讲寺。对寒山感情最为深厚的还是释家,国清寺内就有供奉丰干寒山拾得的三贤堂。儒道佛各家都坚持按照自己的情感方式诠释着寒山,这就让迷雾笼罩下的寒山更加扑朔迷离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传名千古。寒山从天台山飘然而至,他改变了一座寺院。以僧命寺,倒也十分罕见,寒山寺至今仍虔诚地供奉着寒山。当然也有不少专家持异议,认为寒山寺与寒山无关。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寒山寺的钟声中,对寒山的轶事趣闻津津乐道。
生前寂寥无声,这也许符合寒山长期隐居的本意。始料未及的是身后却名声日隆,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文人们对寒山清新平白的诗篇有了极高的兴趣,拟作唱和成为一件风趣雅事。苏轼王安石陆游朱熹这些文坛领袖,也饶有兴趣地拟作寒山诗。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是台州人,对寒山自然早就稔知于心。“老夫阅遍人间事,欲和寒山拾得诗。”他对似寒山诗亦是乐此不疲。随着寒山诗的不断流传,寒山本人的形象也跃然诗中。黄庭坚除了似作寒山诗,更以书写寒山诗为一大乐事。
寒山不仅入诗入书,晚唐开始还成了画中人。“子爱寒山子,歌惟乐道歌。”著名的诗僧贯休除了以诗表示仰慕外,还曾创作过寒山图。寒山渐渐成了画家热衷的题材,就连贵为天子的乾隆也为寒山泼墨挥毫。画坛的寒山之风还远传至东瀛,十四世纪禅宗大师可翁宗然曾绘《寒山图》,现已成为日本珍贵的国宝。
历史上的寒山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上个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寒山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偶像。胡适认定寒山隽永而直白的诗篇,是中国白话诗的滥觞。寒山的影响还扩大到了海外,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韩早就对寒山推崇备至,很多学者热衷于研究寒山且成果累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也悄然兴起了寒山热。那些离经叛道的嬉皮士,虔诚地尊其为精神教父。长发披肩的年轻人,在大街小巷恣意纵情高唱“如果你乐意,我就是寒山。如果你不乐意,我还是寒山。”隔着辽阔的太平洋和遥远的千年时光,也不能阻止一位东方隐逸诗人对西方社会现代青年的熏陶。看似不可思议,但确确实实发生了。寒山热的第二次高潮,波及的范围更大。除了英文版外,寒山的诗还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比利时文荷兰文流行于世界各地。
可以否认寒山其人的存在,也可以否认寒山诗是寒山所作,但寒山诗的流传却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历史耗费了千百年的时间,见证了这三百多首只能称之为寒山诗的这一客观存在。其实寒山诗的数量不止这些,只是得不到更多研究学者的支持而已。
在百花争艳的唐诗中,寒山诗是独树一帜的山野之花。寒山用不加雕琢的口语白话,创造出了清新的寒山体。无需纸笺笔墨,断壁残垣树皮叶片记录着寒山脱口而出的诗句。寒山的诗与自然山川灵犀相通,松风明月清泉酝酿而成的佳句,不经意间都留下了个性化的钤印。
看似了无踪痕实则如影随形,寒山的诗弥漫着清淡而又弥久不散的禅意。深邃奥秘的禅理繁浩庄严的禅典睿智幽默的禅趣,在寒山平淡如水的文字中曼妙地交融着。无论是对佛教基本教义的诠释还是个体修行的内心体验感悟,诗中都有作者心领神会的拈花一笑。“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禅不仅属于佛教,更是一种超越宗教边界的虚无意境。寒山的禅诗,始终闪烁着兰心蕙质的冷光。寒山也明白一歌便不是禅了,但他吟着禅诗正向禅的意境升华而去。
既然无意于流芳百世,寒山潇洒地将自己的诗篇随意撒落于山水之间。那么寒山的诗又是怎样保存流传下来的呢?其间又是迷雾重重。闾丘胤,不少寒山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个人物。作为台州剌史又是寒山诗的追捧者,是他命国清寺僧道翘收集辑录,寒山诗这才有了保留的可能。当然,这一说法同样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目前流传较广的寒山诗有几十个版本,对寒山的研究在历史上似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宋淳熙年间的国清寺僧志南刊本,因年代最早而尤为珍贵。
暮色中的寒岩,孤凉清幽寂寥。寒山伫立在历史深处抑扬顿挫:“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昔者淼渺,沉寂的隐居之地,连岩也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