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不争朝夕

标签:
德国科隆教堂历史旅游 |
http://51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11/14/12/7/u154417274_12cfedf14e0g215.jpg
乍见科隆大教堂,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不仅仅敬畏它飞扬跋扈的高度,更在于那种撼动身心的强烈气势。论高度科隆大教堂现在已经不是最顶尖的,高度显然不足以震撼心灵。站在它的脚下,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笼罩全身。我们面对的仿佛不再是一幢建筑,而是山岳峰峦天国神界。心不由自主地微微颤抖战栗着,电光石火瞬间的震撼直击心灵深处。
一个本来宽阔的广场,但在伟岸的教堂面前变得狭小局促了,这更增加了教堂的高耸压迫感。即便退至广场最边缘的远处,也得努力仰头才能观察到教堂刀锋般的高塔。如果没带长镜头,无论怎样调整焦距都是徒劳的,取景框就是装不下教堂魁梧的身躯。你想照一张满意的相片,得努力往远处跑上一阵子才行。唯有仰视,这是每个游人在科隆大教堂前应有的姿势与态度。
仰望科隆大教堂,不得不对哥特式建筑发出由衷的赞叹。哥特式建筑最早在法兰西惊艳面世,这也许是欧洲中世纪黑幕中唯一的亮色。十三至十五世纪哥特式建筑风行欧洲大陆,不仅教堂连世俗建筑也竞相效仿,许多市政厅上都矗立着哥特式标志性的尖顶。哥特式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将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到了极致。轻盈的肋拱和尖券,赋予建筑高耸向上升腾飞跃的动感趋势。拔地而起的窗间柱,轻巧灵动的飞拱,精美绝伦的尖塔,营造出鬼斧神工般的天国神秘氛围,哥特式建筑淋漓尽致地挥洒着力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魅力。法国人一向以巴黎圣母院为骄傲,自诩是世界上最经典的哥特式建筑。而傲慢的德国则不以为然,在他们心目中科隆大教堂更加哥特。
跌宕遒丽错落有致的教堂,酷似一座精心雕琢的峻峭山峰。两座与正门相连的尖塔,高达一百六十一米,竣工当时曾是世界最高建筑。高峻嶙峋瘦削锋利的塔顶直刺青天,常有祥云缭绕雄鹰翱翔其间。将人们的目光引向缥缈深邃的天宇,不由自主地弥漫出旷远虚空敬畏虔诚的宗教崇拜情缘。主教堂伟岸的墙面,贴着许多修长骨感的飞扶壁。四壁还布满了装饰着尖塔的子母大窗。另有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的众多尖塔,数量多得一时难以数清。两座主塔被众多小尖塔团团簇拥着,在阳光下虚幻出一种火焰燃烧般的律动意境。凝视良久,双塔在云霞流布间俨然欲腾空欲飞扶摇直上的火箭。
高大的桃形尖拱门壁,层层向内缩递,生发出强烈的吸引动感。美轮美奂的浮雕让人舍不得轻易几步跨入,拱门前总是人群滞留摩肩接踵。安详平和的天使圣徒雕像,演绎着圣经故事中的宗教经典。在门廊已觉高大宽阔,进入中央大礼拜堂更有豁然开朗之感。苗条修长而又坚毅挺拔的束柱,在空旷的大厅内拔地而起。礼拜堂烛光闪烁摇曳,圣歌低缓回荡,人们莫不屏气敛息。芸芸众生似蝼蚁渺小无比,在神不动声色的注视下心灵早已匍匐在地。再往里走就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唱诗台,有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格。台上座椅的木板厚得出奇,并有教皇和皇帝的专座,当然一般情况下都是虚位以待。唱诗台的后面就是神圣的祭坛,科隆大教堂的祭坛在欧洲有着崇高的地位。这里有一精巧别致的镀金圣龛,供奉着东方三博士的遗骨。相传基督初诞时三博士即刻前往朝拜,是基督教义中的重要人物。教堂内还有珍贵的三圣朝拜圣婴图,记载了这一宗教传奇故事。
阳光飘洒进教堂,温暖无处不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镶嵌画,足以让科隆大教堂充满天堂般的光明。以金红蓝绿为主色调,色彩是如此绚丽夺目,庄重肃穆的宗教在阳光烘托中变得亲和温馨了。慈祥宽厚的神灵高高在上,俯视着尘世凡间的悲欢离合。圣经故事在科隆大教堂演绎得如此斑斓眩目,这才是典型的法兰西火焰式玻璃镶嵌画,是哥特式宗教建筑中最亮丽的一抹光束。欧洲教堂大多采用石块砌筑,显得雄浑厚朴神秘。科隆大教堂由于镶嵌了大面积的玻璃画窗,则更多地闪烁着轻盈雅致的神秘光芒。
拉丁十字形,是欧洲教堂最典型的平面设计,象征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科隆大教堂自然保留着这个传统习惯,但在长廊上突破了三进的常规格式,出人意料地采用了十分罕见的五进建筑布局,显得尤其气宇轩昂。钟楼上存有十二口大钟,其中圣彼得钟是最大的,重量超过了二十四吨。遇有重要宗教仪式时,洪亮悠扬的钟声沿着莱茵河传遍整个科隆。音乐才子舒曼曾到科隆大教堂拜谒,为其不同凡响的气势所震慑。创作的灵感随之而来,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莱茵交响曲》。
科隆大教堂的工期也足以让人震撼。很多人都说科隆大教堂是个马拉松工程,其实这种说法很不准确。它的建设工期是如此地不可思议,这个时间跨度远非短短的马拉松可以形容的。1248年科隆大教堂在万众期盼中动土开工,德皇腓特烈二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工程会绵延到遥远的1880年竣工。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纷争不断的宗教冲突和刀兵燹身的战争动乱,都足以让工程无奈地停顿下来。风靡一时的哥特式后来也遭到了质疑,工程陷入了烂尾楼的尴尬泥淖。是十九世纪初的复古主义,使得科隆大教堂重又柳暗花明。在632年的漫长时间中,这个世界可以发生很多事情。科隆大教堂奠基时,中国的蒙古铁骑正虎视眈眈觊觎中原。莱茵河畔响起了教堂竣工的钟声,光绪皇帝正为奄奄一息的大清而愁肠百结一筹莫展。谁都不能亲历奇迹的全过程,科隆大教堂缓慢但仍按部就班地砌筑出一个哥特式的辉煌。不争朝夕,这是科隆大教堂一直固守的节奏。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始作俑者,结果均以惨败而告终。特别是惨烈的二战,整个德国几乎夷为一片废墟。科隆大教堂竟然能幸运地逃过灭顶之灾,这应该是个奇迹。战争进入盟军的轨道后,致命的大轰炸便不可避免了。莱茵河畔的科隆是个战略要地,注定要成为重要目标。教堂毫无争议地统治着科隆的天际线,双塔就是最佳的轰炸坐标。整个德国都在担忧,科隆大教堂在劫难逃了。结果是出人意料的,教堂在铺天盖地的大轰炸中仅受了轻伤,而它身边的科隆只剩断壁残垣。
原因是扑朔迷离的。轰炸之前教堂已经通过宗教渠道疏通了关系,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也有说盟军轰炸时,成百上千的科隆流浪汉自发冒死到教堂抢运珍贵的玻璃彩画。飞行员被这意外的一幕震惊了,感动地松开了投掷炸弹按钮上的手指。愿意相信这个说法,因为这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