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旅游 |
一、早晨5点,我们就赶到了定好的公交车站牌集合点之一的人才大厦路北站牌,大家都很自觉,说的5:18,都早早赶到。5:40,就已经出城了,和我们同去的有同学俩口子、同事俩口子及兄妹共四人。出城时天刚蒙蒙亮,我们一路向西。

二、沿途玉米秸秆还立在地里,有的田地里还能看到积水,已经过了播种节气,真替农民的秋收、冬小麦播种发愁。今年秋天雨水成灾,京津冀晋鲁豫普遍连续下雨,特别是山西暴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大河决堤、房倒屋塌等地质灾害。我们这儿从九月下旬到国庆长假期间,没几天不下雨,雨天多晴天少,一天天的大雨小雨急雨慢雨,十月三号上午居然电闪雷鸣哗哗地下了将近三个小时的大雨,农民的玉米在地里泡着都没法收,一直在连续的雨天里煎熬,那个愁人啊!

三、9:10分,快到了,红旗渠气息扑面而来

四、

五、不知道这是什么高架桥

六、服务区来一张

七、9:57,到了,下高速

八、扑面而来的时代感

九、奔驰在群山中

十、红旗渠隧道

十一、远远已经隐约望见了景区的步云桥、一线天、半山腰的红旗渠(我已红字标出)

十二、这张水渠看得更清晰些

十三、这是红飘带廊桥,也是景区入口,登临其上,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流过。可惜我们匆匆随人流登山,没上去体会。

十五、青年洞景区入口处的红飘带廊桥,整体形态犹如山间舞动的红飘带,从漳河络丝潭段上腾空而起,整体形态犹如盘龙,是少有的盘旋、弧形景观桥梁,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红旗渠精神的升华,集票务服务、购物、交通等功能为一体,在解决游客跨省道安全基本功能的同时建成了景区景观工程。以下两张图片取自网络,多谢原摄者!


十六、络丝潭,一脚踏三省。“络丝潭”说的是潭水之深,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意为把一个络子上缠的丝全部放完,才能坠到潭底。这在古代或有可能,如今的水位因红旗渠为抬高水位,从上游直接截流取水等原因,早已今非昔比。络丝潭的瀑布把河南、河北分开了,那白色的界碑上刻着“跃峰渠

十七、

十八、拾阶而上,第一个景点:张家岭,看到了红旗渠

十九、红旗渠盘在半山腰,一个手拿铁钎的建设者雕像

二十、行走在一米多宽的弯弯曲曲的渠墙上,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深的悬崖。远处可见望漳亭。

二十一、网上看以前的照片,是没有栏杆的

二十二、渠水蜿蜒,很是壮观。

二十三、没去时,我想象着这季节山上各种树木会五彩缤纷,层林尽染,可是实际就看到这一株红叶

二十四、歇会,喝口水

二十五、这是个玻璃桥

二十六、雕塑,小推车。红旗渠的建成是林县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从春天推到冬天,从山下推到山上,推出了盘山一条红旗渠。

下面这张是网上借来的,那天实在是人太多了,都挡着雕像,根本无法拍完整

二十七、创业洞:最困难时期,东姚公社的民工开始了凿通创业洞的工程。修渠民工全凭着一锤一钎、一锹一镐艰难开凿,以血肉之躯与坚硬的岩石抗衡。该洞长63米、高5米、宽6.3米。

二十八、看看这石缝阶梯,看看这拥挤的人群

二十九、望漳亭

三十、都是只能容纳一人上下的石阶

三十一、削山为渠,想想真不容易。

三十二、两半山:有一首歌曲这样唱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在这里,红旗渠从两山之间流过,从崖壁上留下的敲打痕迹,可以看到修渠民工当时在太行山腰劈开这样一条渠是何等艰辛。

三十三、看看现在,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三十四、号角:向大自然开战也是一场战争,需要千军万马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凝结成一个强大的兵团,与太行山博弈。军号嘹亮,在太行山上回荡,指挥着数十里工地上的民工进退有序、行动一致。

三十五、太行回声:铁锤叮当,钢钎铿锵,打破了太行山亿万年的寂寞,炮声隆隆,无坚不摧,撕裂了干渴的旧山川,在太行群峰间回响。

三十六、团结洞:地处林县最南部的临淇公社属于红旗渠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临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为大家,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该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临淇公社民工不怕挫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团结之花结出了“团结洞”之果实。俺俩也握手、团结。


三十四、号角:向大自然开战也是一场战争,需要千军万马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凝结成一个强大的兵团,与太行山博弈。军号嘹亮,在太行山上回荡,指挥着数十里工地上的民工进退有序、行动一致。

三十五、太行回声:铁锤叮当,钢钎铿锵,打破了太行山亿万年的寂寞,炮声隆隆,无坚不摧,撕裂了干渴的旧山川,在太行群峰间回响。

三十六、团结洞:地处林县最南部的临淇公社属于红旗渠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临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为大家,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该隧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临淇公社民工不怕挫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团结之花结出了“团结洞”之果实。俺俩也握手、团结。

三十七、老炮眼:老炮也叫烧炮,因这里的岩石属于石英砂岩,石质非常坚硬,锤子砸下去也只有一个小白点,修渠民工就决定在这里放老炮,他们先找准炮眼位置,打成了直径为1米多,纵深10米余的老炮眼,再装上炸药1000余公斤进行爆破,就这样半座山应声倒下,也就有了在修渠过程中“一炮崩开半架山”的故事。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太行影像:再现了当时修渠民工出工时的景象。

四十一、鹰嘴崖:鹰嘴崖是红旗渠通过的一段崖壁,书有“鹰嘴山”三字。举目仰视,上突下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南岸。这里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民工腰系绳索,凌空除险的地段。此图片取自网络,我们那天人太多了,都挡着这个石牌,拍了好几次都没法用,全是人。


四十三、太行天河

四十四、沿鹊桥往上,就到一线天。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太行影像:再现了当时修渠民工出工时的景象。

四十一、鹰嘴崖:鹰嘴崖是红旗渠通过的一段崖壁,书有“鹰嘴山”三字。举目仰视,上突下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耸立于红旗渠南岸。这里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民工腰系绳索,凌空除险的地段。此图片取自网络,我们那天人太多了,都挡着这个石牌,拍了好几次都没法用,全是人。

四十二、这是我拍的鹰嘴山,角度不对,不过放大了看隐约也可看见石壁上白色的“鹰嘴山”三字

四十三、太行天河

四十四、沿鹊桥往上,就到一线天。

四十五、一线天:就是一条山缝,高50余米,宽只有0.4米,仅容一人单独通行,遇到身宽体胖者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游人需要从一线天穿过,仰望崖尽之处,仅见一线天光;回首来处,外部成为线条世界。入口处建有凌云亭,“一线天”三字为汪国真所题。
五十一、风很大,铁索桥有点颤

五十二、

五十三、看标识最多承载五十人

五十四、索道上站

五十五、走到索道上站后面的观景台,一站看三省: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顺着漳河向上游西望,前方看到的高山以西,就是地处中国大陆第二级阶梯黄土高原的三晋大地了,河左是河南、河右是河北。巉岩嵯峨的太行山,从北京西山的拒马河谷开始,一路向南,绵延千里,至河南济源王屋山才收住尾巴,却在这里被漳河自西向东穿越,形成个壑口。这一壑口对于绵长的太行山十分难得,于是,天然的、人为的都抓住这个咽喉:漳河从这里流过、省界从这里划过、红旗渠从这里穿过、豫晋公路从这里通过......

五十六、顺漳河向东眺望,河左是河北、河右是河南,顺河向东进入安阳县界,就是“西门豹治邺”终止河伯娶妇之处和“曹操陵”了。因为古今情况变化,以及红旗渠为抬高水位,从上游直接截流取水等原因,如今的漳河已经变为细流,与西门豹把三巫、三老投入河中的水势不可同日而语了。

五十七、北望河北,那里就属于古来的燕赵之地了

五十八、立足河南,背靠河北

五十九、远眺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

六十、青年洞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1960年2月10日动工,1961年7月15日竣工,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总干渠上最长的隧洞,洞名由郭沫若题写,更有江泽民、李先念题词的摩崖石刻,为景区增添了色彩。

六十一、山碑:在青年洞的前面,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山碑的寓意是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六十二、下午三点半,就要离开了,回头望一眼景区入口。

六十三、七点半,回到市区,已是华灯初上。

前一篇:俺孙女能站起来啦!
后一篇:立冬飘雪寒来早,玉树琼枝尽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