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距乌鲁木齐市185公里,位于天山山脉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吐鲁番盆地,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历史悠久,是东西方文化和宗教错综交织与相互融合的交汇地,也是我国丝路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文化积淀深厚,有着4000年的文字记载。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的文化遗址多达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
吐鲁番也是维吾尔文化的两大中心之一(另一个是喀什),作为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进入西域后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吐鲁番是新疆最具维吾尔特色的地方之一。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而据《西域同文志》记载:“吐鲁番”则是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又说,“吐鲁番”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我们在吐鲁番游览了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
8月23日7:50出发,出和静县城上G314一路向东赶往吐鲁番。今天天气:聊城19-30度多云,和静15-27度多云,吐鲁番27-37度阴。
出了和静,土地明显贫瘠,有的地方寸草不生,土地如沙子水泥石灰的混合物。村庄的房子与内地无异,墙上的广告全是汉字,说明大部分是汉人。和硕县有成片的庄稼。过了和硕,就成了荒漠茅草地。
12:15,到达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库米什镇向北又是一路崇山峻岭。
13:15走出群山,地质明显沙化。
13:30,在托克逊县公安检查站附近吃午饭,那儿有不少餐馆、商店。
14:20午饭后出发,往东向吐鲁番方向,恢复了荒漠
16:20到达火焰山,真热,蒸笼一样,气温应该40度左右。
23日住吐鲁番,花费:晚饭超市食材8.3,无核白葡萄57元,每公斤7元。这是唯一的一次购物机会,领队偷偷带着羊三人购物去了,说是买葡萄干。我们想葡萄干哪儿都有卖的,不稀罕,倒是这个无核白,我们那儿还没有,就在水果商店里买了些。事实证明,8月26号中午到家,葡萄除有个别烂粒、梗有些发干外,不影响吃。这个葡萄挺好吃,无核还皮脆还挺甜,洗干净直接抓一把放嘴里嚼了吃就行,吃起来省事又解馋,真正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好爽。其实领队是批发无核白去了,记得她好像订了100箱,5公斤一箱卖150元走航空,挺好卖,后来她又进了几批,又赚了一笔,在霍尔果斯就在朋友圈卖霍尔果斯的绵羊油,挺会挣钱的。
一、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地界,一片荒漠

二、过了托克逊县库米什镇向北,我们又在崇山峻岭间穿梭。

三、这儿的群山颜色明显红褐色到黑色,是不是什么矿石?

四、劈山开路的痕迹

五、13:15走出群山,地质明显沙化。

六、很像水墨画

七、蓝天白云下,淡灰的颜色,流水的线条,如同仙界,让人想起嫦娥姐姐的月宫。

八、13:30,在托克逊县公安检查站附近停车吃饭,14:20吃完饭再出发。转道S301,戈壁滩。

九、路边矮小规则的绿化带,肯定是人工栽培的,看到地里还有灌溉的滴漏塑料管,但愿能防风固沙,沙漠变绿洲。

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褶皱,加之山体表面寸草不生,70℃以上的地温和灼烈阳光照射在赤褐色的山体上,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熊熊烈焰在燃烧,因此南北朝时就被称为“赤石山”,唐代则称“火山”,从明朝初年开始,正式称为“火焰山”,而吐鲁番也因此被称为“火洲”。
火焰山的出名,源于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火焰山的故事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一提起它,人们无不联想到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与牛魔王、铁扇公主生死搏斗的经典故事。故事虽是神话,但火焰山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东出吐鲁番10公里,在G312道旁,赫然矗立着一座赭红色的山峦,这就是著名的火焰山。
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亿年前。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其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天山是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地区,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大多变为倾斜煤层,煤层露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后积热增温,引发自燃。
我们下了车的第一感受,就是“蒸”“烫”,阳光是火辣辣的,真的像把这里点燃、烤熟了一般,而真正的景点领队说没有什么看头,我们也就没进去,只体验了一把“热”和“烫”。
十、16:20,到达火焰山,真热,蒸笼一样,气温应该40度左右。

十一、火焰山景区大门,火焰山的主峰——海拔851米的胜金峰。
十二、与可爱的金猴亲密接触
十三、看见小猴也想露两手?
十四、吐鲁番市街道
8月24日,聊城20-31度晴,吐鲁番26-39度晴,乌鲁木齐16-27度晴。夏天看着吐鲁番比聊城热,现在冬天写博文时却比聊城冷了。
8:00启程,因为是维族古尔邦节(2018年8月22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期间,早餐店不开门,二美说每人退10元早餐费,后来也没退。
8:10到葡萄沟,门口照了照相,没进。领队说说里面就是葡萄架,没意思。
8:24出发去坎儿井,8:50到坎儿井乐园,9:30出景区,一路向西北奔乌鲁木齐。路边很整齐很规则的小灌木林带,应该是人工栽培的,防风固沙,但愿能沙漠变绿洲。
路过达坂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风能基地、其风力发电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
11:05,雪山远景,应该是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山主峰博格达峰吧。
11:50到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柴窝堡乡,午饭,临清的全体因为团费的事和领队吵架,领队为此招来了司机的老板,那老板一看就是个社会混混之流,差点打110。13:15我们聊城的离开,向北赶往乌鲁木齐火车站。
葡萄沟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山脉下一块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其间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的果农。当地政府圈了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区作为游览区,和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一样,但凡值得一看的地方,都要圈起来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和GDP。据说实际就是个大型农家乐,点菜吃饭,看两段歌舞,然后买葡萄干。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无核白葡萄,葡萄沟内就普遍种植着这种葡萄。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椭圆、晶莹如玉、呈浅黄绿色的“绿色珍珠”就是无核白。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24%以上,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的含糖量,成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因其无籽,最适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达75%以上。据说吐鲁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势低洼、气温高、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没有病虫害,更不需喷洒农药,从而使新疆葡萄干这一品牌名扬海内外,成为难得的天然无毒果品。我们就是买的这种无核白。
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这句民谣,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而吐鲁番独居榜首。
十五、葡萄沟景区大门
十六、无核白葡萄,拍于坎儿井乐园内。很好吃哦
十七、这是葡萄干晾房,也叫荫房,是葡农充分利用吐鲁番盆地的光热资源,晾制葡萄干的生土建筑,晾房均为土木结构,一般都是平顶长方形格局,墙壁用土坯砌成,留有许多方形花孔,以便于四面通风,又不使阳光直射在垂挂的葡萄上。晾房木橼上设若干“挂架”,用树枝、铁钩或麻绳固定,以挂晾葡萄。“挂架”离地面要有半米左右的距离,便于通风和清扫掉落的葡萄。在夏季,鲜葡萄经过30—40天的晾制,即可风干为葡萄干。在吐鲁番,几乎每户葡农都建有这样的晾房,据说,这样晾制而成的葡萄干翠绿如新,甘甜不减。(拍于坎儿井乐园内)
十八、路边晾葡萄干的荫房。楼下住人,楼上晾葡萄干。(拍于坎儿井乐园景区大门外)

吐鲁番的另一旅游亮点是遍布城乡的坎儿井,即井穴,这是荒漠地区的一种特殊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共有1100多条,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坎儿井其所以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源于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吐鲁番古称“火州”,为中国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达3000毫米,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吐鲁番盆地戈壁一望无际,但在吐鲁番市区及市区周边,却分布着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洲;被称为“火洲”的吐鲁番,是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但它却又是我国著名的“葡萄和瓜果之乡”。吐鲁番人民的生命之水,使干旱的戈壁绿意盎然,要归功于坎儿井。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基本上可分为“传入说”和“自创说”两种说法,“传入说”又分为“国外传入说”和“国内传入说”两种,国内传入说认为坎儿井是由今陕西大荔经敦煌传入新疆白龙堆沙漠地区,然后传入吐鲁番的;国外传入说主要认为坎儿井是在17世纪由波斯(现伊朗)传入新疆的。自创说则认为坎儿井是当地各族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和与干旱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步创造而成的。据说坎儿井不只是在新疆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都有,而且伊朗是世界上坎儿井最多的国家。
据了解,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为坎儿井提供了大量的水源,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使挖掘坎儿井有了可能。其次,吐鲁番盆地与北部和西部雪山有巨大的落差,这就可以沿地势引水,使得北部水源可以按地势向盆地汇聚,确定了水的流向,通过挖掘疏导,自流向盆地。第三个条件是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主要是由粘土或钙质胶结的砂砾石,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下图是坎儿井特殊的土质,这种钙质粘性土不仅粘合性非常好,而且十分坚硬,正是这种特殊的土质,才使古老的坎儿井能保存至今。
虽然坎儿井历史悠久,但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据史料记载,由于清政府的倡导和屯垦措施的采用,坎儿井曾得到大量发展。林则徐和左宗棠在坎儿井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坎儿井最初发展缓慢,后在他们两位的大力推动下才得以快速发展,并为吐鲁番戈壁变绿洲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称为“林公井”、“林公渠”,以表示对林则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怀念和感激。在吐鲁番,每条坎儿井都是有名字的,有点以挖井人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动植物的名字命名,还有的以地理方位、水的味道等等命名。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坎儿井的架构和开挖过程。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所以,总长5000公里的吐鲁番坎儿井被称为“地下长城”,真是当之无愧。
暗渠还有不少好处是,由于吐鲁番高温干燥,蒸发量大,水在暗渠不易被蒸发,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坎儿井引来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养育吐鲁番儿女、灌溉万倾良田的生命线。坎儿井中的水来自天山的雪水,清洌甘甜,可以直接饮用。
全新疆坎儿井主要集中在吐鲁番、哈密两个地区。乌鲁木齐市、木垒县、阿图什市也有少部分坎儿井,历史上皮山县、喀什市、库车县、奇台县有过坎儿井,目前已经全部干涸。
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全疆坎儿井50年代多达1700条,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坎儿井从50年代末期到2003年每年平均干涸减少23条,2003年至2009年每年平均干涸减少32条。2003年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2008年全疆有水坎儿井427条,年出水量1.97亿立方米。
关于坎儿井的介绍,大部取自老古的笔记博文,再次表示感谢!
十九、游客到吐鲁番参观坎儿井,一般是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新城西门村888号的坎儿井民俗园,可领队却把我们领到坎儿井乐园,其实两园的距离挺近的,我们去乐园还经过了民俗园,看博友的介绍,民俗园对坎儿井的介绍比乐园详细多了。这是检票口
二十、坎儿井出水口

二十一、这种手摇辘轳,原是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它是在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在开挖竖井时,这种辘轳也被用来运送泥土。因为从坎儿井底将掏挖的大量泥土运至地面,劳动强度较大,采用这种装置不仅快捷而且省力。

二十二、这是绞盘式辘轳。坎儿井匠人下井底时由一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坐在绞盘架子上,用脚踏板控制下降速度,把匠人安全地送入上百米的井底;也可用蓄力提土方用。在当时可以说是运用力学原理的较先进的升降设备。

二十三、坎儿井博物馆、暗渠在地下。

二十四、

二十五、参观完暗渠,要回地上时,要经过这个地下商场

二十六、葡萄长廊

历史控们以及喜欢拍那种有历史沧桑感的照片的人们一定不要错过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这两个地方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或许确实无趣了一些,但在这里可以看到曾经在历史上各自占有一席之地的古老城市在被战火风沙侵蚀之后淹没于历史之中的样子。“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的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这里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图文来自江湖笑看的博文,我们没去,放在这儿了解一下历史吧。多谢这位博友!
城内的街道
官署是地下建筑
二十七、9:30出坎儿井乐园景区,一路向西北奔乌鲁木齐。路边很整齐很规则的小灌木林带,应该是人工栽培的,防风固沙,但愿能沙漠变绿洲。
二十八、10:14,路过达坂城区。达坂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风能基地、其风力发电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那高高的风车杆上有四个大字“中国华电”。“达坂”维吾尔语是“垭口”,狭窄的山口,指的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达坂城,东北是著名的天山第二高峰――博格达峰,南面是库鲁克塔格山、东南面为库姆塔格山、西面则是喀拉乌成山,是个大大的“垭口”。
二十九、11:05,雪山远景,应该是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山主峰博格达峰吧。
三十、11:50到柴窝堡乡,午饭,柴窝堡乡街景
13:15我们聊城的离开柴窝堡乡,14:30到火车站。
本来应该17:55发车,火车晚点,18:40开,乌鲁木齐的太阳贼亮贼亮的,再见新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