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六、俺这幅尊容,极度不养眼,本来是很不情愿露面的,无奈有位姐姐整天盼星星盼月亮的想看俺照片,俺也就勉为其难扭扭捏捏上场了
七、窄巷子

八、⇩

九、⇩
十、这次还认识了成都市的市花——芙蓉花,是一种不高的花树。芙蓉,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花期8-10月,成都大街上到处都有栽培,挺雅致的花儿,所以成都别名蓉城。坐车上看到没拍到,这是网搜的,多谢原摄者!还有就是成都市区的高楼房顶上很多都种植了花草树木,也是对城市的一种绿化,挺好的,只是不知道那么重的静负荷业主是不是种在承重墙的所在位置呢否则是有坍塌的危险的。也因为坐在车上,角度不行,没法拍,挺遗憾。

23号一大早,我们被车接到一个叫凯文什么的大酒店前集合,接我们的人告诉我们大巴车的车牌号,让我们等,7点半,大巴车准时出发,经成灌高速(成都去都江堰的高速公路,由于都江堰市以前叫“灌县”,所以这条路叫成灌高速公路),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我们的四川之行的第一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又名熊猫乐园),该园位处都江堰市大观镇(距大观镇只有1公里,但是所属地却划在青城山镇),由香港特区政府“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援建,距市区18公里,占地760亩,是成都周边拥有最多熊猫的一处基地,目前有30多只大熊猫生活在这里,我们见到的有6、7只吧,憨态可掬。园区依山而建,植被茂密,竹林婆娑,成片的草坪和蜿蜒步道,步入其中顿觉神清气爽,空气清新,呼吸一口甜滋滋的,是洗肺绝佳之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目前有三个基地,即卧龙基地、都江堰基地和雅安碧峰峡基地)
十一、大门口,导游发给我们的门票,显示半价29元(下面这张大门口照片是网搜的,当时很多的人,忘拍了,多谢原摄者!)

十二、23号早晨是阴天,我们到的也属上午较早,这时的气温比较低,熊猫喜冷怕热,现在正好出来活动啦
十五、⇩
十六、有游人大声喊“宝宝~~宋小宝~~韦小宝~~翻一个”,它就打起滚来啦,看看,还伸舌头呢

十七、小熊猫 小熊猫与大熊猫的区别: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小熊猫为食肉目浣熊科,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侧,东起云南、四川,西到不丹、尼泊尔、锡金、缅甸等,是亚洲特产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为食肉目大熊猫科,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是中国特产动物国宝,目前全世界大熊猫不到1000只。大熊猫与小熊猫从形态解剖学上看很相似,而且它们都吃竹叶。但大熊猫体积大,小熊猫更像一头肥大的猫。
十八、在都江堰城区外围绕过后不久就来到紫坪铺隧道口,出了隧道,就看到紫坪铺水库,当年汶川5.12大地震之后,就有不少专家教授提出可能是紫坪铺水库(兼水力发电站)诱发了地震。紫坪铺水库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旅游等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首批开工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十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位于成都西北岷江上游河段下端,地处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界处都江堰市麻溪乡(紫坪铺镇在麻溪乡南),坝址距成都市约60公里,距都江堰西北约9公里。
紫坪铺水库的建设单位是四川省紫坪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投资公司、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1998年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现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2001年2月国家计委批准紫坪铺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11月23日按期实现截流,该水电站于2006年全部投产。
紫坪铺大坝的建造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当时就有人提出过其对当地脆弱的地质结构,环境及都江堰人类文化遗产的影响。专家认为,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
由于水库巨大体积的蓄水增加的水压, 以及在这种水压下岩石裂隙和断裂面产生润滑,
使岩层和地壳内原有的地应力平衡状态被改变从而诱发地震。水库蓄水后对库岸已存在的不稳定地质体和原有的滑坡2崩塌体,
会产生浸润和托浮作用, 再加上大型电站在运行中, 会在库岸形成高达数十米以上的水位涨落带, 频繁改变水文地质条件,
从而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岷江流域处于我国著名的川滇地震区, 滑坡与崩塌多发区——川西北龙门山断裂带, 同时还处于西秦岭-
横断山东部暴雨泥石流重度灾害区。在这样的地质灾害高发区, 一旦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 大坝的存在, 尤其是高坝、大库以及梯级大坝的存在,
将极可能对灾害起到放大作用, 并造成具有连锁破坏效应的灾害链。紫坪铺水库坝高156 米, 库容9163 亿方,
其上游还有一系列的梯级大坝, 面对岷江上游曾多次发生7 级以上地震的强震区和大规模山崩堵江溃坝的历史背景,
一旦类似叠溪、松潘大地震的事件重演, 后果将不堪设想。
专家认为,水库从2004年9月开始蓄水至2006年10月达到875米的最高水位,水位的升幅高达123米,仅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这在国内外的高坝大库中都是罕见的。如此快速地大幅度地提高水位,以及对蓄水高幅加载与高幅卸载的反复交替,就象不断给地震断层进行强力按摩,会促使断裂加速复活。而汶川地震正好发生在紫坪铺水库经历了三次高幅加载和两次高幅卸载之后,而且正好处在第二次高幅卸载期(2008年01月至2008年05月)之末。
“5·12”地震的震中在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紫坪铺大坝就建在汶川的漩口镇。受地震影响,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面板发生裂缝,厂房等其他建筑物墙体发生垮塌,局部沉陷,500千伏A向出现避雷器倒塌,整个电站机组全部停机。看来“人定胜天”这句老话是值得商榷的,对于自然来说我们真的很渺小很脆弱,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爱护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以无坝引水、自动调洪、排沙、灌溉为特征享誉全球,更造福了灌区千万人民,四川因此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青城山·都江堰于2000年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但因紫坪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只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而未能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当时看到没有拍到,也不知这是个如此神勇的水库。下面照片取自网络,多谢原摄者!)
十九、我们走的是西线,也就是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车程400多公里。一路上地震后留下的山体滑坡痕迹,山坡上是松散的细碎山石、灰土。路上小李导游(她说是成都环行天下旅行社的,态度蛮好,手机15884093790)给我们讲解藏族的称谓,帅哥叫索朗(谐音通常叫色狼),美女则叫色魔,如果对方说“扎西德勒”,可译为“欢迎”或“吉祥如意”,我们要回答扎西德勒秀,而并不是“扎西德勒”。

二十、这张照片来自younglianlian的博文,我当时觉得难看,没拍。这些就是地震留下的痕迹,山体植被剥落、塌方形成的扇形冲积面和碎石,一有下雨和震动就会有石头或泥石流冲下路面或涌入岷江。岷江在这里似乎失去了汹涌的气势,河床上露出沙石,这是岷江上不断修小水电站筑坝截流的结果。因为种种原因,成都的母亲河——原本滚滚的岷江出现数段干涸无水的河道,在河水枯竭处河道上游的尽头,往往都耸立着电站的拦水大坝,就在拦水大坝下方几十米处,一个用于引水的涵管横跨江上,滚滚江水被这根硕大的涵管吸入了山体之中,通过隧洞流向了山那边的发电站。正是这种电站拦水大坝的修建,才致使了这段河流的干枯。 每一处干涸河道的前方,总有一座电站拦水大坝耸立。据说大型水电站共有29座,这还没算上小型的,肯定不止这个数量。岷江上游水电站大坝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是造成岷江“断流”的主要原因。这些干涸河道的附近地区生态已经恶化,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灾害难免会发生。
二十一、汶川绵虒(Mián
Sī)镇是大禹故里,大禹是羌族,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相传为大禹出生之地。在绵虒镇附近的山上能远远看见有座祭坛(可惜当时没注意,没看到),是大禹的雕塑,汶川特大地震后,珠海市负责绵虒镇的援建工作,他们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一并兴建了大禹祭坛、大禹祭殿、文典碑刻及大禹铜像。

二十二、走着走着天就晴了

二十三、灾后重建的民居。据导游介绍,08年5.12大地震至少死了十几万,比官方的要多很多。映秀镇有一座512大地震遇难者的公墓,当地人把它称作万人坑。当时由于遇难者的尸体太多不能分辨,只能挖个大坑进行埋葬。导游说现在对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最多的是感恩,感谢各地的救援,是你们的援助使我们得以重建。但我感觉有些怪怪的,这些话更多的应该是煽情的成分。说我们的援助使当地居民盖起了房屋、厕所,为了继续援助他们在穷乡僻壤有个收入,沿途的厕所都是收费的,每人一元,接杯热水两元。感觉这不应该是对待恩人的方式,更像是乘人之危。对待救助过自己的恩人,应该是敞开大门热情款待才对。来往的人太多可能没那个财力,接待不过来,但免费提供一下方便总可以吧?并不是在乎这一路的十块八块,关键是理不对。
二十四、进入汶川县城威州镇的213国道路口,矗立着16米高的大禹铜雕。大禹雕像,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右手持耒锸,左手叉腰,屹立风雨中,一副治水的模样,一改梳起发髻的传统大禹形象,成为汶川县标志性人文景观。大禹塑像是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雕塑家许鸿飞的作品,从构思到成稿,用了将近1年时间。大禹体魄宏大,据说创作泥用了40多吨,耗铜30多吨。2010年3月29日,大禹雕塑最后一道组装工序完工落成。大禹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汶川是大禹故里,大禹雕塑的落成不仅仅是追溯历史,更重要的是激励汶川人民延续大禹精神,重建美好新家园。(此照片取自aling的博文,其博文内容详实,多有借鉴,在此深表谢意!俺当时路过时犯懒,看到没拍)
二十五、汶川县城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中国国内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左右,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由广州市援建的汶川新城区的面貌。
二十六、我们一路沿岷江逆流而上,从汶川继续往北,就是茂县。茂县在5.12地震中也受灾,但与汶川比起来,情况要好多了。从公路两边山体的形貌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别:大面积的滑坡少了,绝大部分山体都被灌木类植物所覆盖。进入茂县,天气也与成都平原大不相同,云开雾散、阳光明媚。

二十七、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重要支流,又名汶江、都江,全长793公里,它是流经都江堰的岷江主水源,也是川西“母亲河”。由于岷江流经的四川西部是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五分之一。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曾经误把岷江认为是长江正源,故曾名大江。岷江源出四川省岷山南麓,有东西两源,西源潘州河,出自松潘县朗架岭;东源漳腊河,出自松潘县弓杠岭斗鸡台。二源汇合后,南流经松潘县城。至都江堰市被都江堰引水工程分为内外江,外江为干流,经过新津、彭山、眉山市直达乐山市。在“乐山大佛”处的凌云山,从右侧纳大渡河及其支流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
二十八、过了汶川进入茂县,山上景色越来越好看。山顶的一抹红,预示着九寨沟已经红叶了?

二十九、茂县县城西山坡上的羌寨,为5.12地震后重建的,羌碉是古代战争的防御性战碉和信息联络点,据防守战略战术和地形地貌特点布局建造,此也为仿古建筑。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羌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92%、约占全国羌族总人口的30%。

三十、213国道边的叠溪海子风景区标牌(图片来自段夏安刘丽的博文)
三十一、213国道叠溪海子隧道(图片来自段夏安刘丽的博文,俺当时根本就没注意,还是功课没有做到家啊)
三十二、叠溪海子(以下都是在车上拍的,呼啸而过没停留,好可惜)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叠溪海子位于中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境内,岷江上游岷山脚下,距成都251公里,距茂县县城70公里,距离九寨沟只有180公里,是九环线上第一个省级风景区。景区面积3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60平方公里。景区内名贵野生中药材品种繁多,有植物类184科547种,在海拔3700–4200米的草甸地段,分布有虫草、贝母、木香、羌活、大黄等名贵中药材。区内动物种类繁多,有金线猴、马熊、野鹿、贝母鸡等31种90多属。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湖面海拔2258米,其最深处达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350多万平方米,湖面宽只有大约1公里,但是长却有10公里之多。海子周围青山环抱,湖岸翠草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迷人。
三十三、如果不曾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个美丽的湖泊竟然吞没过“近万条活生生的生命”。在这个湖泊下,曾经有一个繁华千年的古城,在1933年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在顷刻间被地震从地图上抹掉。
古城叠溪城也叫蚕陵,为历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既是军事重镇亦是商留集散地,历代为重兵把守。据《茂州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票云集颇为繁华。而叠溪城为“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
1933年(民国22年)8月25日15时50分,四川西北部茂县发生7.5级地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叠溪大地震”,震源深度为6.1公里。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叠溪城几乎笔直地陷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个堰塞湖。
震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子都相继逐步溃决了,只有公棚和白蜡寨两个一大一小的海子保留至今,人们统称它们为“大小海子”,就是今天的“叠溪海子”。叠溪城在这次大地震中完全消失,而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堰塞湖,这就是叠溪海子的前世今生,中国地震史上有名的叠溪海子。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地震遗迹景观地之一,叠溪在国内外地球科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已有许多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来此考察和研究。
在群山的怀抱中…安静地躺着…绿绿的,柔柔的,如一块温润的玉…远处的大山,显得更加的清秀静谧。这就是叠溪海子,地震后堰塞湖形成的海子,融着故事充满无限遐想的凄美的海子…
三十四、半山腰平缓处的小黄树,是栽培的还是自然生长的呢?

路过松州古城,按行程安排俺们在这儿停留30分钟,真正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松州古城位于松潘县进安镇,也是松潘县城,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缘,是一座兴盛于唐朝的高原古城,因当年长满了参天的松柏而得名松州。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在今松潘县川主寺镇建立湔氐县,为松潘地区县级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其地置松州,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松州都督府。古城墙门堡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明英宗、明世宗时期继续修建,历一个半世纪筑城,松州城自此具内城外廓完整规模。城墙全长六千二百一十一米,有城门七道,东门觐阳、西门威远、南门延熏、北门镇羌、外城南门埠清,西南山腰凿小西门,外城临江开临江门。诸门均以条石拱为半月穹隆状,嵌石门楣,门基照面刊各类图案浮雕。东南西北及外城埠清门,皆筑有瓮城,建有门楼。松州古城自古以来即为川、甘、青三省商贸集散地,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西北重镇”、“边陲重镇”、“战略要冲”、“川西门户”之称,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现保存基本完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五、松州古城的北门镇羌门,赵朴初题写的“松州”两字苍劲有力,为古城门增添了几分气势。古色古香的城墙、城门和城楼保存得如此完好,不禁使人感叹解放前后中国有多少古城墙毁于一旦,有多少历史的罪人却无人曾与评说。

三十一、北门镇羌门的门洞,厚十五丈,造工坚实,据说筑城所用粘合剂,是以桐油、糯米、石灰混合熬制而成,这种特殊的粘合剂将块块城砖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城墙经数百年风雨而不蚀不坏。据《阿坝州志》记载:“松州城墙的厚度,特别是城门洞的进深度,为全国明代城门之冠。著名的北京故宫城门、南京、西安明代城门,现存均无如此之厚”。此处忘拍,照片取自者孤山寒风。
三十二、从北门进入松州古城,新建的仿古建筑街道

三十三、北门外还打着一块招牌“茶马锅庄”。“茶马”,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锅庄”,类似内地的货栈,供藏商食宿,其主人是藏汉贸易的经纪人。历史上以边茶为大宗的汉藏贸易,都是通过锅庄中介得以完成。(这张照片是网搜的,当时俺没意识到“茶马锅庄”这几个字的意义,拍照时有意避开了,多谢原摄者孤山寒风!)

三十四、松潘素有“川西北茶马互市通衢要道”之称,自古就是藏、羌、回、汉各族群众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要冲和川、甘、青三省边境最大的贸易集散地。松潘由于地处阿坝藏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区域,是历史上各民族互通有无的通道和频繁活动的舞台,所以,在历史上才形成了以松潘为中心的一条茶马古道。下图是古代茶马锅庄遗址的茶鼎,仿制品。
三十五、在北门镇羌门前,是一座巨大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汉藏和亲石像。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蕃(吐蕃就是今天中国藏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吐蕃先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起源于与中原华夏部落以及南方的苗蛮、东方的东夷并存的中国西部古羌人部族。吐蕃的先人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长期游牧于青藏高原。有必要说明一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古羌人部族并不是仅指今天的羌族,而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西部众多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通称)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长安求婚。使者路过松州,被州官扣押。松赞干布大怒,亲率大兵二十万人入侵,唐都督韩咸战败,吐蕃军队占领松州。唐太宗随命吏部尚书统军抵达松州,经川主寺一役,唐军大胜。松赞干布兵败返藏后又遣使臣送黄金以求通婚和好,太宗晓以大义,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使得汉藏千年无战事,传为千古佳话。
文成公主没有途径这里,是从青海玉树进藏的。之所以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像,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化干戈为玉帛,促成松潘的和平。
三十六、高原草甸区
三十七、过了川主寺,汽车走在S301上,还有九十公里就要到达九寨沟口了。随着九寨沟越来越近,车窗外的景致越来越美

进了九寨沟县,我们看到路边背阴处树丛地下有零星的薄雪,据导游说昨天下雪了黄龙没让游客进山,你们祈祷明天是个好天吧。
三十八、下午六点半,我们顺利到达九寨沟口,一路路况很好。导游带我们来到藏家,参加免费赠送的藏家欢乐家访,并介绍说居住在这里藏民,称为“安多藏族”,与阿坝州多数藏民一样信奉笨波教。进门后就有一个藏家女孩接待我们,带我们转经桶(不是顺时针而是逆时针方向转经,原因见博文最后我网上查阅的博友整理的资料)有人给拍照,不过是收费的,一张二十,相片洗出来,大家基本都要了,因为不要的话不知道他会把这张像咋样。然后享用了丰盛的藏式晚餐——藏式土火锅,很好吃的,牦牛肉管够哦,最后大家都撑得吃不下了。

三十九、大仙女和火锅

四十、大仙女和俺
之所以带黄哈达,那女孩说他们家出了活佛,所以可以用黄色的哈达赠献,一般藏家只能使用白哈达。

四十一、我们吃饭,那女孩拿着话筒在边上一会说,一会唱,总之就是没停过。最后女孩说我们很幸运,她家二哥藏族著名情歌王子智美罗让正好回来了,可以给我们唱歌,唱了《神奇的九寨》。确实挺帅的小伙,歌唱得也很好,好像说是上过星光大道,不过回来后找度娘查查,基本查不到这位歌手的信息。唱完,开始推销他的唱片,每张30元。
晚上住九寨沟口附近的藏家春天酒店,卫生挺好,也有热水,不过不提供洗漱用品,我们住了两晚。22号晚上下了一会小雨,23号是晴天,穿一般的秋衣秋裤外加厚裤子、冲锋衣外罩就好。吃住没有传说中的糟糕,天气也没传说中的冷。带晕车药、感冒药、拉肚子药、过敏药及药膏、墨镜、防晒霜、雨伞、充电宝啥的有必要,带干粮太没必要了。多少人包括我们这儿的导游都说九寨沟里中午套餐最少60元一位,还不熟很难吃,建议自带干粮,其实里面诺日朗中转站就有卖热泡面的小店,15元一桶,热乎乎的来一桶多美,何苦舟车劳顿千里迢迢背上背下费力劳神地自带沉甸甸的干粮。
回来为了写博客查了下路线图,发现很多人说返程不走回头路,走黄龙-
松潘若尔盖草原(大名鼎鼎的川西北大草原,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川西高原,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若尔盖,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花湖,九曲黄河第一湾,红原大草原,月亮湾-
阿坝-年宝玉则-
色达-
炉霍-
道孚-
康定-
成都,整个行程除了成都到汶川这一段有重复,其它都没有走回头路,路上路况良好。本以为这次走四川将四川一网打尽了,却发现还有那么多好的景点没去,又徒增了再次去的念头。
据导游说,2018年,从成都到九寨沟的高铁将开通运行,说不定到时候我们就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附: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来自斯迪尔的博客(有删改)
小导游告诉我们说,请注意这里藏族群众信奉的不是“藏传佛教”(一般汉族人称之为“西藏喇嘛教”),而是藏族一个很古老的宗教派别,叫“苯波教”,简称“苯教”。整个川西地区大多数是苯教信众。她说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以致后来到九寨沟转动转经筒的方向都与藏传佛教不同。
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就盛行着各种各样的原始信仰,苯波教是藏族的原始宗教,他们信仰万物有灵;苯教同时又是多神教,所崇拜的天神和自然物大约有30多种,因此也被称为“原始苯教”。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苯教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主宰吐蕃的主要宗教,而印度佛教从公元七世纪传入吐蕃以后,则开始阶段仅仅是一个主要局限在吐蕃王室范围内传播的外来宗教。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开始大力扶植印度佛教,并展开“灭苯”,苯教与印度佛教之间两百多年的斗争见了分晓,最终以印度佛教强势占领了吐蕃宗教文化主导地位的胜利而告终。在那次大劫难当中,苯教被斥为“黑教”也就是邪教,大多留在吐蕃的苯教徒们被迫改宗印度佛教,不愿意改宗的苯教僧人被迫亡命天涯,到阿里、安多和康区等边远地区,继续信仰和传播他们的宗教。结果出现了如今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西藏之外的几个大的藏族集聚区里,苯教势力依然强大并占据主导,四川阿坝州这里就是如此。
尽管苯教已不再统领藏族文化,但是苯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还是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文化内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目前苯教教义大多数已经和藏传佛教雷同,但为了区别于佛教,苯教的教义中有一些与佛教相反的做法,最明显的就是苯教规定要逆时针方向转经,念自己的“八字真经”而不是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以及在苯教区内通行左旋的卍字标志,我们在川主寺、九寨沟和黄龙看到的所有都是左旋的卍字。
“卍”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左旋,—种是右旋(“卐”)。在近代很多人对右旋卐或左旋卍谁是正确的存有争论,而大多数所谓的“专家”都认为右旋是对的,而说左旋是错的。其实“卍”与“卐”本来是象征火钻左右旋转的两个同样性质的符号,在意义上原无区别,我国历代左右旋一直混用,各占一半。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佛教为金色)。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佛教中的“卍”字,非佛教独创,是沿用古印度雅利安人使用的符号。当初“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占据了印度社会的统治地位,建立“印度教”,以种姓制度为基础,将他们高贵纯洁的白种人血统与黝黑低贱的土著人血统严格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