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高考,一声叹息

标签:
教育儿子高考奥赛志愿 |
分类: 亲情 |
今天是两年前高考查分的日子,2007年的今天,我们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了现实的低谷:儿子估分660多分,结果查询才考了630分!我们都有点傻眼了:我们的理想终于泡汤了。出来分数后报志愿时,我们清楚:按往年的各名校最低录取分数,我们与北京无缘、与上海无缘、与南京也无缘……,结果报了没想到过要去的武汉。后来更让我们心打颤的是: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本科一批一志愿院校投档情况统计表显示:清华投档线居然610分,复旦大学607分,上海交通大学589分(一本线573分)!直到上了一年多大学,我们那失望的情绪才被新的希望所覆盖。回过头来,想想孩子的成长过程,几许经验、几许教训、几多惆怅、几多无奈……
儿子会说话很早,四个月就会喊爸、妈,十个月就会喊姥娘,只是会走路晚,一岁两个月才会走路(所以至今只要是和体育沾边的都不行,这点随我)。两岁会背十多首唐诗(后来证明那么早让孩子背唐诗几乎没什么意义,后来他的功课中最差的就是语文,小时背的唐诗早忘到瓜哈国去了)。儿子是个性情乖巧,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大合群(不过稍大些好些了,这点也随我),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玩具、看画书,但很有礼貌,见了大人不管认识不认识总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至于长大了干什么?我们给他灌输的是上世界上一流的大学:牛津、剑桥。孩子也很认,总是把有限的几个压岁钱交给我们(也是在我们的“诱骗”下),让我们帮他存起来,说是买出国上大学的飞机票。
95年的春天他五岁,我们让他上了学前班,可是老师反映他不会听课,这样我们就让他在学前班留了一级(算半级吧,因为是春天入的学),96年秋季上了一年级。他所上的小学是普通小学(因为离家近),没有择校,同事们当时还说让孩子上就上最好的,结果我们这普通的却考大学考得最好,她们那几个的孩子却没考上,这是后话。
在他五到七岁期间,有一个时期爱撒谎,我就狠揍他(现在想想好心疼!),后来才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容易撒谎,是无意识的,是为了自我保护。我好后悔,至今孩子说起来,还说我把他堵在小屋里打他,幸亏他爸爸及时出现,爸爸高大的身影挡在了他的面前。好狠心的妈妈呀!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这么恐怖的烙印。整个小学,孩子挨了我不少的揍,现在想想,那么听话的孩子,为什么要揍他?连俺娘见了都骂俺:“俺养了你们姊妹六个,也没你这样打孩子法!”俺真该死!
孩子小学的成绩,并不是很出色,在班里前十名的样子吧(他所在的班稍好),年级(共四个班)也就是前二十名。不过儿子爱动脑子,数学总能举一反三,找出好几个解题方法,直到现在上大学也还是如此。上了三年级后,突然对语文不感兴趣了,是因为换的那个语文老师态度恶劣。可见孩子喜欢哪门功课与喜欢那门功课的老师有多么大的关系,不愿学语文一直持续到高二,在我反复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并且他自己也意识到语文确是个绊脚石,再不学肯定要影响高考成绩时才开始用起了功。而孩子喜欢自然科学,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套《十万个为什么》,他看了后突然很深沉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一本书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当时吓了我一跳,以为是什么坏事呢,说了半天是从此爱上了自然科学。还有,孩子在学前班、一二年级,老师反映孩子不会听课,好走神(一直持续到现在,高中的老师到现在还说儿子上课时不大听课,但是叫起来却又都会,还喜欢接老师的话把,引得同学哄堂大笑)。
人的欲望总是水涨船高,看小学的成绩,我们的愿望就是孩子能考上本科就行了,可后来随着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们的欲望越来越高,真真是欲壑难填呀!
2001年的秋季,儿子又上了普通的初中(考上了我们这儿的名校,200分录取他考了202分,因为离家远、还得交六七千元的高价,我们没去,而是选择了离家近的中学,当时传言学校很乱,有打架的,后来孩子上了知道根本不乱,挺正规的)。上了初中,孩他爸反复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俺从此不再打孩子,转变了战略——光夸。孩子呢,也自信了,成绩也提高了,经常是班里前三名,年级前十名(十个班,他那班最好)。就是对小事不在意,经常是放了假不知开学的具体时间还有忘了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平时上学是最后一个进教室,放学第一个冲出教室,经常是老师刚收尾,还没布置作业,他就从老师身后穿过讲台跑得没影儿了,老师说:喊都喊不应。上学放学还不走正道,经常是爬墙出入。
在这里俺还想说一些俺的做法:比如英语,俺儿子初中之前没接触过,只会26个字母。我给他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考大学占的分值高、上研究生要、出国更离不了。孩子非常上心,第一节课下来,上午放学拿着英语课本就回家了,很心急地跟我说:“坏了妈妈,我一句也没听懂。”原来老师用英语教学,对从没接触过英语的孩子还不是鸭子听雷?我说没关系,咱们在家补。就这样,我们娘俩在八九月的大热天中午,别人休息,我不是手把手而是口对口地从二十六个字母、最简单的音标开始,教起了孩子英语,直到他入了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别人都说,扶上马,送一程,我是扶上马,就不管了。感觉到他已入门后,他再问我英语问题,我就说我本来撂下十四五年了,忘得差不多了,不会了,你问老师去吧。防止他依赖我,毕竟撂下时间太长了,再说我们那时学的是聋子英语,我也怕误导了孩子。孩子放学回来,第一件事我就问他是否问老师啦,老师怎么说?直到他能给我解释清楚。就这样,儿子的英语上了道了,并且越来越好,由开始的七八十分(百分制)到后来基本九十分以上。也从此养成了好问问题的习惯,为此老师没少表扬他。
从上初中,孩子很多时候不做作业(也可能与我的教育有关,上小学时老师动辄让做多少遍重复的作业,还有就是考满分也必须回家让家长再抄卷子孩子重做,我就很反对,告诉孩子咱不做了,孩子当然就默认为可以不做作业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二),但他课本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不包括语文),数理化几乎能把课本内容背下来。对于他的不做作业,老师们也达成了共识:只要他都掌握了,不做就不做吧,所以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从上小学(包括上学前)到高中毕业,孩子从来没上过辅导班、提高班、兴趣班之类。我们一直以为:孩子够辛苦的了,还孩子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吧,这一点孩子一直很感激我们,与周围的孩子比,他幸运多了。儿子的理想是在初中时形成的,记得有一次我无意间看他的书,发现扉页上写着:“我要人们以后给我写信,只在信封上写上:亚洲 ××收即可,就像爱因斯坦一样”。后来上了高中,记得有一次我逗他:“儿子,凭你的缜密的思维,学文科,当个律师、法官,可弘扬正气;或者学理科,当医生,可救死扶伤,都能服务一方百姓,多好!”儿子说啦:“那可不行,我想服务的,是全人类。”
2004年考高中,不能再上普通的中学了,因为这小子有个特点:必须他前面有人,他才有动力,若他是第一,他学得就没劲了,没有竞争对手呀!正好一中来要人,答应孩子只要报一中,不管中考成绩咋样,就要,所以就报了一中。儿子中考成绩也不理想,都不够上实验班的,因为一中有言在先,所以找了找让进了实验班,当然是班里的倒数第一。第一次期中考试,他就窜至年级26名(两个奥赛班、六个实验班,每班平均六十多个学生)。从此越学越好,步入了良性循环。就是字一直写得非常赖,像屎壳郎爬的一样。他的同学见了我写的字,都说他:你妈妈写这么好的字,你的字咋就那么难看。还有一次更搞笑:他的同学找不到课本了,借了他的拿回了家,让人家妈妈看到了,问他同学:你借的谁的课本,这个学生一定学习很差。他同学告诉妈妈:这是俺班的第一名。他妈妈吃惊地说:哎哟,字还不如我教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的好,我真想见见你这个同学呢。上高中时,他经常的口头禅是“我太佩服我自己了”,因为他经常是学了前面的知识(数理化),就能自己推导出后面的公式、定理,有一次推导出一个数学定理去问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不知道,他又去问数学教研组长,还是不知道。后来到了大学,第一学期就学了这个定理,并且是个很重要的定理,真不知道他的高中老师是怎么上的大学。在他的课桌上,摆的是他爸爸的大学物理、我的大学化学。但是,自从高考失利,孩子再也没有说过这句话。
物理奥赛,孩子没参加辅导,自己自学了一个高二暑假,高三开了学上完课做完作业再抽出时间学那么一会,晚上回家也不加班。临到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在我们再三争取无果没办法又请了班主任客的情况下,班主任答应孩子可以不做作业,但必须上课,晚自习可以去奥赛培训室。最后拿了一个二等奖,我们还算满意。人家专门的奥赛班可是从高一就开始奥赛培训、高三不上课再集中起来培训的呀。
高考前的二模考试,他考了683分,全市第二名,按我们市每年十个左右的清华北大,我们是应该没事了,可结果我们失败了。总结教训,问题出在他不写作业上,他虽然会,但手生呀,速度慢,并且字写得很赖(相信不?高三的寒假没回奶奶家过年居然是为了练字!)那为什么二模能考好?因为那毕竟不是高考,他放得很开,选择填空题他不动手演算一看就知道答案,所以为做大题争取了时间,而真到了高考,他不敢了,小题也做做,耽误了时间,大题就慌了,成绩可想而知。出来成绩后,孩子很伤心、很失落,我一给他总结教训,他说“妈妈你别说了,我的心都碎了”。
当时我默默地写了一段心情文字(当然没让儿子看,因为在他的面前还要强装笑颜),如下:
突然很想哭
但,最终我还是没哭。
只是,每每想起高考,总是摇摇头,一声叹息:唉!
相关博文:《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