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北京似逃难,头伏里桑拿般的天气让人不由得血压攀升。一路祈祷此次英伦之行能有清爽怡人的天气做伴,一下飞机,湿润的水气扑面而来,没来得及喝一声“好!”
,报纸、电视、广播铺天盖地的“英国今年降雨量创历史之最”和“Worcester Shire、Oxford
Shire、Gloucester Shire等郡发生水灾”的报道吓到了我。那一个“好”如鲠在喉,吐也吐不出来。
后来才发现,英国人所谓的“水灾”和我们的概念截然不同。在英国,除养殖业外并无其他任何形式的农业,但境内草地、森林覆盖率却极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良好。加之英国没有巨型山脉,以丘陵地貌居多,地势缓和,所以即便英国常年多雨,雨水都能被很好吸收,不至于爆发山洪、泥石流等洪涝灾害。
英国的水灾,更大程度上是“内涝”。由于英国很多人家选择在地势低矮处修建房屋,当绿地的吸水量过于饱和,水位爬升,地下水会慢慢渗出地面,变成地上水,从而淹没这些建在低处的房屋.其实英国环保工作做得相当出色,雨水干净。即使是水灾,其水质也不错,许多小孩子甚至在里面游泳。当然,这种行为是不被政府提倡的。此外,政府还征用附近的度假村给受灾群众居住。
不由想起中国98年那场特大的洪灾来。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尚未如此迅速,外出打工的人也较少,要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活,自然对江河湖泊很依赖,经常自发对河道进行修理,也会自发抗洪。随着经济发展加剧,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剩下老弱残幼留守,民间自发对河道清理的工作疏懈下来,河道逐渐淤积,一旦雨水暴增,天灾立刻降临,此时拯救人民与危难间的,除了人民子弟兵,不可能再有别人。
分析从民间自发抗洪到官兵抗洪演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从根本上讲,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关系不会发生变化,社会关系也能趋于稳定状态。中国与英国:世界上最大、最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二者之间生产力的差距该有多大?两种不同制度,不同民族文化的差距又该有多大?不用细想也能知道答案了。
出国留学为了什么,理由有很多很多。相信在中西方文化中成长、成材是每位留学人员最初、最美妙的梦想!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梦想,则是威久的义务与使命。立于英伦,长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7.7.14 记得伦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