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法录音文字《走出佛法修行的误区》(由弟子整理)
(2014-05-24 10:05:45)分类: 学法修行指导 |
今天讲的是走出佛法修行的误区。现在开始。
我们很多人凭着自己的印象,或者看过一些经书,因为经书中提到善男子善女人,认为佛法就是善法。以善的相来判断佛法,来判断上师、具德的上师是什么相,应该是善相。应该是谦虚、和蔼、有求必应,顺着自己的弟子。不应该发火、生气或者表现奢侈,很自负,等等相。就是人在修佛法前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己见来判断,这也就是所知障。因为自己毕竟没有智慧,是个凡夫,业力障碍着自己的本性。所以自己所见的这些观点、评判的标准,都是自己的业力所化的一些观念一些概念。来评判佛法是什么,修行是什么,上师是什么。
那么我们很多时候听到清净两个字。清净是指心没有执着,才是指的清净,也就是空性的意思。那很多人就执着于这个名词了,清净。那他就喜欢这种安静的一种状态,没有人打扰的一种状态,他觉得这就是清净了。但是一到生活中,遇到麻烦事、遇到不顺心的事、遇到名利情的考验的时候,他的这个贪痴嗔就表现出来了,或者恼怒,或者有怕心,或者有希翼的所求之心,等等。那么在生活中一检验,自己的各种执着都暴露无遗。
那么还有人他觉得,我来修行了,修行人也会组成一个圈子,一个修炼的环境。那么修行的圈子这个环境,也是有是非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业执,很多业,而修行人都是凡夫组成的,都有凡夫的习气所在。那么上师,对上师的评判,因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业化的各种观念来评判,那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自己心目中的上师、佛法,不是真正的佛法,也不是真正的上师。因为业力障碍住了。业力障碍住,你怎么能明白佛法讲的是什么,上师是什么呀。只有你实证到佛境你才能明白佛法讲的是什么,佛经讲的是什么,上师的心是什么样的。
那么我们修行,因为有烦恼,所以才来修行,目的是解脱。所以才有这些烦恼、不顺、不痛快、伤痛等等,这些事情来考验自己。无论是在平常的生活中还是在修行的圈子中,都会有触动自己的业执冒出来的这个机会、这个环境。如此我们才有可修的东西。这正是我们要放下的东西。所有触动你的这些情绪所在,后面都有贪痴嗔,都有执于名利情的这些业执。那我们讲修行,就是要冷静的看待这些现象,客观的看待自己遇到这些问题,这是真正的检验自己。
那么还有很多人就讲,修行要打坐。那么你打坐,实际上它起个“止”的作用,真正修行的还是你自己的心。你往那儿一坐,你的业执怎么消下去呢。大家知道,藏地修行那就是闭关,在山洞里打坐。关于密勒日巴有几个故事。一个是密勒拾柴记。有一次密勒日巴从外面打柴回来,看到几个魔,然后就念咒想去魔,但是魔更猖狂。最后没有办法了,放下生死,不顾一切冲向魔的时候,那个魔就被吓跑了。你心空无畏放下一切的时候,你就在放光,大放光明。魔看了自然就害怕。你向外有求,去念咒,甚至去求上师帮你,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问题上,正是自己要过的一个考验。要不畏生死。
大家都知道密勒日巴在山洞里打坐,常年。那还有讲的一个故事,密勒日巴有一个很珍惜的碗,好像是这么一说吧,那么他很珍爱,那作为他来说就吃饭一个碗,很珍爱。那他身无别物嘛,用来化缘的碗。不小心有一次也打碎了,然后他就很心疼,后来看到了他把这个执放下来了,他又修行又前进了一大步。我们说的修行就是对治自己的心,当自己的业执冒出来的时候,无论任何环境,你去对治它就行了。你心疼了你得放下,就像他这个碗,你害怕了你得不怕。是不是。
那昨天有个弟子给我发短信,在梦境中遇到邪灵的攻击。那他就是,当然他是不怕的,后来他又求助于念咒了。那么这个求助于念咒的心就不对。邪灵来攻击就攻击吧,是不是,这是一个对生死的考验嘛。只要你这个肉身还在,那都无所谓,肉身不死亡都能去修的嘛。很多人他打坐,他进入一种境中,都有考验的嘛,在境中看到就是有一些这个恶魔来攻击嘛。你得心空无畏,在境中。把自己境中的我得布施出去,这样才能真正无我嘛。当然这是一个大的考验,对生死。生死关的考验是很大的。
除了这些,我们在修行中还会碰到许多矛盾考验,那还是名利情生死的考验,人的观念上的考验,看能不能放下我,无我,心禅,达空。那我们在修行中就是这样的,你静坐无事的时候觉得很舒服。事情来了,那有时候就忍不住了,就烦恼了。那还是没有做到无我,做到忍辱,做到随顺。当然我们讲随顺能放下我很多执着,去掉我的很多我执。忍辱也能放下我的我执,也能做到些。但是你老是忍辱,也是一种执着,老是随顺,执于忍辱、执于随顺又不对。
今天有个弟子,下午跟我聊的时候,说他工作中遇到一件事情。那工作中是互相协调的嘛,一个岗位,岗位跟岗位之间是有关联的。那个同事就是因为家里有人病,然后工作就衔接的不很好。不是一般的问题,也许因为他的不能及时的处理,整个公司的运作都受到影响。所以工作做得很不好。那这个弟子就说了,也没有办法。我觉得你,我今天就跟他说,那个弟子,你得给你的上级领导得说,反映这个情况。既然他不能胜任,一次两次三次老是这样那怎么行呢,是不是呀。就是我们生活工作中,学了法还得善于运用,运用这个法理来对待遇到的问题。这本来也是属于修恶的一部分,不执善恶嘛,不执于善相嘛,作为正常一个处理也应该这么嘛,你老是一味的忍辱,这都不对嘛。忍辱的背后,是还是有功利之心,还是有为自己考虑之心。可能再换个人,更麻烦。但是总体来说,该说的必须得说,但是他没说。今天下午跟他说了一下,那他也觉得应该这么去做。那我们学到法理以后,我们得善于运用。是吧。一味的迁就,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不好。一味的迁就,就是相当于溺爱一样,只能是纵容对方造业,该有所行动的时候必须去行动。而不是坐在那儿不动。我们讲如如不动,是指你自己的心不被你的贪执欲望带动。那么在这个事件中,不想去向上级领导反映这个问题,背后还有执我的功利心在,冒出来了,所以并没有做到如如不动。
那我们修行,普遍的就是这,喜欢一个清净的地方,或者有个误区,就是误认为,修行的圈子应该是很干净的,没有是非的。因为平常生活中是非都比较多,是这样的。那如果修行的圈子没有是非,那你进入这个圈子,你也是一种逃避,是不是。所以说,有这些事情,反而是能更好的磨练自己。就像我微博中讲的,已经提到这个问题了。有些人对这个修行有个误区。她觉得修行的圈子应该干净的没有是非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像躲进世外桃源来修行,那修什么呀,是不是。
那么在于上师的相应中,与同修的相应中也会有矛盾的。那如何去看自己呢,都应该很好的去看自己。特别是与上师的相应中,更应该首先得去观察自己,引起自己这个烦恼痛苦这个根源在哪儿,是自己都有执吧?用自己的执着去判断上师,就会把上师当作凡夫。如果是用自己的空性去去自己的执的话,看见自己的执所在放下,用空性做主,这个时候就与上师相应了。那上师就是清净的。因为你不去看自己的执着,不去放下的时候,你的业已经冒出来,你的业执在控制你,在转控你,你自己的心已经不清净了。用不清净的东西,我就说,就如磨砂玻璃或者那个脏的玻璃去看任何东西,任何东西都不干净的。那密勒日巴在与上师相应中也是这样的,刚开始看觉得不对劲,后来完全看自己,那觉得还是自己不好,这样子去看,这样去行的话,那么最后走下来这个过程发现上师都是清净的,一切问题都是自己所在。所以说佛法讲的都是对治自己的业执的法。你有什么执着,你自己给他反个道去对治,不能放的,你去放下,执有怕的,你给他反个个,得对治嘛,对自己的心得去对治嘛。你不对治就随着业执跑掉了。当然你首先得观察到自己的业执。
那过去修行就是,藏地很多修法首先检验,你想来修行,把你的一切交给上师,看你舍不舍得,是不是。钱财物这些。你要舍不得这些,那你修什么法呢。钱财都舍不得,贪恋世间的这些东西,那你就没有办法修。而且你得像出家那样的,家也不要的,来修行。这是个试金石。然后在修法的过程中得吃苦,看你能不能坚持下去。能坚持下去确实想来解脱的,不贪恋世间,这样才可以授法。那我们这一门就是这样的,因为在世间修嘛,我们通过背法得到很大的加持,如此才可能你做好观止。你不背法的话,不能得加持消业,你自己的业是非常大的,你观不好。甚至也观不到自己的业执所在。问题来了,被烦恼,业化的这些烦恼所转控,就这样的嘛。
那么很多人觉得修行嘛也得修身。实际上你去修心的时候,身体都在转化,脉在逐渐打开的,身体都会发生变化。那有的人又觉得脉通了以后,不应该有病。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虽然脉通了,但是修行并没有结束,还有业冒出来。业冒出来就体现为你的不顺、烦恼、痛苦、身体有病业,等等这些情况。那过去藏地有一个女性大乘叫益西措嘉,那她最后就身体全部烂完。为什么呢。虽然她已经见性了,就是这,最后修到后面就是深层的业冒出来的话肉身都烂掉,很危险的。就是面临死亡这些考验。最后当然了,心空无畏挺过去了。那种是修身兼修心的。就是观想身体脉呀修气这些东西,但是根本来说,你无论修什么气修什么东西哦,最根本的,要想脉开,还是靠修心来把脉打开的,来转化的。不是靠你那儿臆想坐在那儿观想。坐在那儿观想会起一点作用的,会起些作用的。但是那种修法,离世独修的话,他得有个打发时间的方式,那就是他去打坐吧。把身体调整到一种舒服的状态。就是那样的嘛。同时在这个静坐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业念冒出来,那自己观察到它们。过去的这种修行,他也不是完全避开这个尘世间修的,他得出去化缘,得接触人,这些东西。那么境中,有时候境中所见也是一些考验嘛。有的人打坐,在坟地也就是尸陀林,在那个地方打坐的话很容易就是功境中能见到魔,那就是来杀自己嘛,那你看看自己能不能放下生死。这是指的境中的考验。不是指的直接来杀你这个肉身。
那么随着修行,自己不断的观心去执,自己的智慧也在不断的提高,那么会在不同时期,依于自己的智慧拜不同的师,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讲修行,就是讲修心。一切正教的经典都没有讲修身体,都不讲这些,佛经不讲这些。你有病了你去看病你去住院你去吃药,你累了你去睡觉,这就行了。像个常人那样嘛。那么修行最主要还是修心,心不解脱,你坐那儿坐上几千亿年也白搭。修心才能真正的消业去执,真正的与上师诸佛相应。你坐在那儿观想,你观想一万年你是佛也白搭。你做那儿天天想我是亿万富翁,你也不是亿万富翁。那么修行就是这样,许多的业冒出来,当你这个业消下去的时候,业执消下去的时候,可能会很舒服的过几天。隔一段又遇到新问题了,矛盾考验又来了,你又不舒服了。当业冒出来的时候你心肯定不舒服。不舒服你观到你放下,这就是转化习气、转化念头,消业嘛。这才是真正的念佛嘛,念自己的本性是不执并且放下嘛。这才是真正的行般若嘛,在修佛嘛。
有些人他把这个读经喜欢看经书当作修行,那不是修行。但是我们这一门就是你去背法已经在修行了,背法的同时已经在给你消业了,已经接受佛法的熏染了。那个和看是两回事。我们这儿必须是背,背才是修行。背了就已经开始给你消业了。关于背法,那么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来安排的。有的弟子这个工作比较忙,忙的话实在没有时间,那就可以念咒回向为主。也不要老急,因为没有整块的时间去背法而心生焦虑,那这也是一种执着。有空的话,有时间的话,自己能挤出时间的话,自己就去背。如果因为没有时间而强硬的焦虑没有背法,这也是一种执着嘛。是不是。因为你的焦虑后面都是有所执着。当然有的人说那背法也是执着,那你什么也不干那你什么也不修最好了,干什么都是执着。干脆连吃饭睡觉都不要弄了,工作也别做了。有的人就会走向那个极端嘛。我们修行就要中观一些。劳逸结合,背法也是这样的。时间多了多背,时间少了少背。没有时间甚至不背都可以嘛。当然就是这,比较取中一些,不要过于散漫,也不要过于给自己加压,有压力,这都不好。因为修行是长时间的事嘛,不是一两天的事。所以说对学法就是应该是持一个中观的态度吧。干什么都要中观一些。不要过于偏激。处理问题也是这样的。
那么观心去执是长期的过程,我们有所悟的话,提高得很快的话,可能是越来越自在了。但是自在了不等于你去放任、散漫。不去观察自己这个做事的动机。如果流于放任散漫的话,那就没有修了嘛。那你修什么呀,这就任意妄为了嘛。你还没有达根本上师这个境界--佛境,你怎么能这样去做呢。你只能又去造业了嘛,任意妄为只不过是又随着自己的执念走了,自己看都没有看到,那也没有修行嘛。随着我们修行层次的提高,必然会越来越轻松自在。当然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又不自在了。你不自在的时候你得看到放下,你又自在了。这是个反复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名利情贪痴嗔的考验是反复磨练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修行的层次来考验你。而且考验得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大,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对待了。学法不可疏忽。过于放松的话,只能使自己被世俗的东西占住你自己的头脑,占住你自己的心,你还怎么去修呢。学法修行,他是互相促进的,互扶的。缺一不可。不学法被世俗的东西占领。怎么修呢,没法修,随着业执走了。问题来了跟凡夫一样,贪痴嗔全冒出来,并且被这些转控,还修什么呀。学法就是用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熏染。还有人甚至可笑的说,生怕被佛法控制。你要被佛法控制,了不起了,佛法就是你的本性,上师就是你的本性外化。上师讲的法也是你的本性,都是讲的你的本性是什么。你要被它转控的话,那很好,你的业执绝对被消掉。来一次冒一次消掉一次,来一次消掉。你不被佛法控制的话,上师讲的法,或者上师,完全依止上师的话。那你就会被贪痴嗔人的观念去掌控,继续造业。那你还怎么修呢。
那么还有的人,他破了戒律。他诽谤上师,甚至与轻视诽谤上师的人来往。他自己不忏悔。他去求佛菩萨给他除业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嘛。你自己做错事,你必须得去忏悔。而且按照上师讲的要求去忏悔。你再去求谁也不行。你去求了,业就给你清除掉了?那要那么灵验的话,你求赶快把我变成佛算了。是不是。那你不用修了。或者你求什么那都答应你,那还修什么。你要什么有什么,是不是呀。都是很可笑的嘛。
总的来说,我们修行得和工作生活结合起来。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得符合常人状态。过犹不及。任何事情不要做得老过分。过于的放任散漫这不是修,过分的忍辱随顺这也是执着心,心所执,也是有求的心在作祟。这也不可取。我们尽量中观一些。修忍辱但又不要执于忍辱,随顺但又不要过于执于随顺。过于随顺等于执于随顺,随顺凡夫了,这也不好。那我们修行中,很多加行。磕头呀,这是驱除我慢习气的一个对治方法。这样做,有助于消除一些我慢之心吧。打坐嘛,能使自己的心静一下吧。这都是过去传统一些修法。外在的一些形式。那么我们这儿完全是修心,背法就行了。回向,回向把回向作为一个重要的加行手段。特别是回向。当然有的习气比较重,自己也可以去磕磕头给上师,也很好。这样能有助于依止上师,礼敬上师。
我们讲修行,不要过于放松,也不要过于紧张、焦虑。这都不可取。过去觉者讲的要松弛,不是让你陷入一种散漫放任的境地。因为人有业执,他就很容易紧张嘛。无形中一种紧张焦虑,那就让你放松一下,是这样的。你放下那些执着,你才能达到这种松弛的状态。达到松弛状态不是让你在学法上,修行上,就是比较松,比较放任,比较随顺世俗。不是这样的。过于的放松就是散漫,是无修被业转着。过于的紧张也不好,焦虑也是一种执着。都不可取。
那么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在修行的这个环境圈子中来磨练你。所见所闻所遇,有触动自己的这个业执。如此自己有种种的情绪冒出来,自己得观看到放下。这是真正的修行。这是真正可以修的,有所修的部分,有可修的东西所在。随着不断的修行,业障的消掉。自然智慧慢慢打开,自然对上师讲的法有不同的领悟,对佛经有不同的理解、领悟。那么有的人讲包容,那释迦摩尼佛还呵斥外道呢。真理就是真理,邪法就是邪法。不了义的法都是邪见。毕竟是偏离了本性嘛,跟本性是两回事嘛,有差异嘛,是似佛法非佛法的东西。因为有因果在,也不存在包容不包容的问题。有的包容,是一种老好人,这好那也好。什么好呀,里面都有因果在。哪有那么好呀。什么都正确,甚至有差异对立的东西也正确。那到底哪一个是正确呀。是不是呀。
那还有的人就想,我要出家去修行。起个逃避生活。那也不要这样嘛。到处都是,生活就是个道场,工作、修行的圈子都是个道场。特别是在生活中,这是最好的道场。处处都能看到自己的业执冒出来,遇事。这样才能修嘛。你就是真正到庙里,那也是凡夫组成的嘛。虽然身体出家的话,但是他的心很多人并没有出家,还有业嘛,还有争斗嘛。那么经中讲:佛不离世间觉。是不是。你不能避开这个人去修行。就是过去西藏的那些大乘,有这门独修。他们也会化缘的嘛,也是跟世间人接触嘛。处于一种半封闭半接触人的状态中嘛,就是这样。
那么关于修行所达到的层次、境界、状态,这也不能说嘛。每个人都不一样嘛。随着修持,业障的消掉,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每个人的智慧不同,对佛法有不同的认识。特别是修得比较好的、比较高的,打破了善相的这些修嘛。那你这么一说,人家那个大多数他的根器不行,他的智慧没有那么大,你说出来人家可能会诽谤你嘛。那无形中让众生造业了嘛。释迦牟尼佛不是在经中讲过嘛,当年他诽谤那个外示有过患的,真正内心清净的大乘菩萨,掉到地狱里,吃了很多苦才跑出来,是不是,才出来,是不是。那你把这个大乘佛法的有些法理直接讲出来那是不应该的。这些破戒相的东西。这说明你没有真正的智慧,你是干慧,是十地以前的智慧。真正有智慧十地的菩萨,他不会这么去讲的。这也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明心见性的标准。是不是达到了十地的境界嘛。那佛经中就大概提几句,也不会讲很具体。你修到了这个层次,自然会让你看到,自然你就会明白了嘛。因为你修到这个层次了嘛,自然就会明白。你修不到,有业力障碍着,你天天翻,你也不明白,你也看不到。就如盲人一样嘛。盲人摸象嘛。虽然这个佛经中都讲到了,你盲人摸象,你看不到这些东西,你也不明白。你也看不清这层法理讲的东西。
那么修行就是还得讲个戒律嘛。戒律的问题虽然一再提,但是可能还是很多,特别是我们汉地哦,这个信佛这些大众,对这个戒律并不真正明白懂得。但是藏地他们有很好这些的习惯。就是说你就完全去看你自己就行了,你不要去评判你的师父如何如何。你这样会很容易造业的嘛。因为你自己没有智慧嘛。你自己的所见都是业所化的嘛,都是有障碍性的,很有局限性的东西。你怎么能评判你的师父呢。除非你自己的实证功夫超过他。当然超过了你也不会去评判他说什么,这不好那不好,是不是。你没有智慧,你去评判一个上师,特别自称上师的,那很容易就掉到地狱的,绝对是掉到地狱里去了。除非你真心忏悔,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那么前几天有个人来问我,关于这个沾业的问题。作为一个凡夫跟修者之间接触会沾染一些业的,但是是非常非常少的,就是这样也影响你的情绪。另外一个就是,通过这些接触,他能把你自己的业给勾出来,使你自己的业冒出来,然后让你的贪痴嗔这些情绪冒出来,这些执念冒出来。如此很好的看到自己,是这样的嘛。那么我们修行中讲因果。别人对你不好,可能你真的欠他。基本上有欠他的东西。当然他做的非常非常,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方面是你欠他,一方面就是可能他又继续造业。可能就是这。他有业执嘛,他有贪痴嗔嘛,可能也会影响你嘛。他也会造业嘛,对你不好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你欠他的嘛。因果嘛,都有个果报嘛,报应嘛。
那么关于修行,那智慧到了就理解什么层次的法理,就会拜什么样的师父。这是肯定无疑的。那我们每个人修好自己就行了,是不是。随缘。随缘度化有情嘛。想信佛法了,给他讲讲这个观止就是持戒的道理这就行了。他智慧到了,他自然认可上师讲的法。你讲多的话,它起个反感的作用。你狠讲,也许把他的这个业给勾出来,他被业控制,他去诽谤上师,诽谤上师讲的法。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那我还看到,以前有些弟子讲,我不允许去看佛经。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讲的。我这儿很明确的可以指出来,你去可以看佛经,也可以转载佛经,可以看那些成就者的东西。但是有些人他不知道怎么讲的,他说我不允许看过去讲的那个经,这也是很可笑的嘛。那么这样一讲,那人家就诽谤我了。那你这个人你自称证悟了,你为什么不让人去看佛经呢。我讲的而且弟子可以去看佛经,佛经是印证上师讲的法。能增强你自己修行的信心嘛。当然真正的信心来自于自己的实修,按照上师讲的要求去实践,自己去体验。当你放下得越多的时候,你自己修行取得成就的时候,你会越来越相信上师。因为你的业消掉了,你渐渐空了,越接近空性。上师就是空性的化身嘛,你自然就相信上师了嘛。所以真正的信心,信为功德之母。你首先得相信,然后去实践,自然都会有个理智的判断。
那我们修行,自己的信心就是通过实证,实践上师讲的法,按照上师讲的要求去修行,自己得到了提高。自己这是对付疑业最有效的方法。自己确实在法中提高了,也明白上师讲的这个法理确是了义的法。这样这个信心是比较坚实。但是真正的坚实还是来自于实修,来自自己完全看到自己,不要去看上师。完全看自己的时候,你的空性做主的话,那你这个时候跟上师绝对是相应得很好,就是这。你这个时候心是清净的嘛,因为你的空性在做主,你看自己了,去执的话,那你也看到上师是什么样,上师是完全是清净的。是这样的。
那我们在修行这个比较出名的这个密勒日巴,我们打个假设。密勒日巴师父玛尔巴如果让他盖房子的话,盖了又拆,拆了又盖。假如他弄到一半的话,密勒日巴如果是看他上师的话,不看自己的话,不坚持下去的话。他可能就是肯定要骂他的上师了。你这个上师怎么搞的呀,你完全是折腾人,折磨我,是不是。他肯定会这么想嘛。那如果是这样子下去的话,他会肯定是说上师的不是嘛,那这个就造了口业了嘛。那最后必然也会离开玛尔巴上师。是不是。那我们很多修行者为什么离法呢,也就是这样的嘛,就是没有看自己嘛。这个故事虽然讲了很多次了,就是这,就是没有看自己嘛。看自己、完全看自己的典范就是密勒日巴嘛,这个盖房子嘛,吃多大的苦呀,是不是。那现在弟子跟上师之间在相应中,有对立矛盾的话,那弟子不去看自己,那这就完了嘛。你经常这样去做,你必然是离师离法。越看上师上师越不清净。实际上都是自己的业执,业化的这种概念观念去判断上师,你的业是不清净的嘛,你看上师上师就不清净了。上师什么都不好。那最后就是辱骂上师,离法。是不是。那你这样就修到地狱里去了嘛。百分之百下地狱嘛。所以一个修行人要相信因果。相信佛经中讲的东西。相信一个上师,在学他的法之前得有一个判断,看看他讲的东西了不了义究竟。然后依照上师讲的法,相信他了以后就完全去修自己,完全去看自己。那我们讲,你就是这个上师没有成就,你完全看自己的话,你去修下去,你也能不走偏嘛。何况实证的上师呢,讲的了义的法,你自己提高的,是不是。
我们这儿讲,就是一味的讲修心去执,消业,真正走向解脱。你不放下你解脱什么。你不观照自己的心你怎么看到自己的执着呢。遇到矛盾考验问题的时候。第一个马上这个观念判断了,不好,马上向外去看了,往往这第一念绝对是往外去看了。你往外去看的时候你得把自己的心收回来,立刻得收回来反省自我。你看外面的话,看上师的话,看同修,看凡夫的话,同事的话,立刻得看了以后你马上得拉回来看自己。就像密勒日巴一样,上师怎么老让我做这些事情,后来肯定是我自己不好嘛,我自己老老实实做,我得看自己。那么我们就是这。一个是看自己,一个是上师交代的事情,就是完全按上师交代的去做,不管多受委屈,甚至上师吵自己,等等吧。那就是去看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坚持下来过程中,修忍辱,去看自己的过程中,你能做下来这个事情,按照上师交代的,你这个业就在消,你做完以后你这个业就消了。甚至你没有做完之前,在你有所行动的时候,你这个业就消掉了。你就清净了,你的业就被消掉了。关键是我们有所行动,依止上师后,必须按照上师讲的要去有所行动。那么在行动,付诸行动的前夕,或者立刻要付诸行动,有些业就消掉了。或者在做的过程中,付诸行动的过程中这些业也会消掉,这就讲的依止,这就是讲的修无我。我们不单单要依止上师,我们讲的随顺,实际上也是个依止众生,有时候。是不是。随顺实际上也是一种依止嘛。我们讲随顺上师就是依止上师。我们讲随顺,当然你没有真碰到真正的上师之前,明师之前,你得随顺众生,实际上也在依止众生。别人叫什么你就怎么,当然不是指你依止他的这个见地哦,他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就随顺他一下,依止他对你的吩咐。把众生当作佛菩萨这么去看待,那你也能很好的消掉这个我执。
众生为什么难以修行呢,难以取得成就,就是我慢我执。什么都是我,第一个就想到我,我怎么怎么样,然后我去评判怎么怎么样,谁触动了我的奶酪,就是这,谁让我伤痛,这些东西,它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这个我慢呀就是我执呀是不好去的,得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行。人就是总是把我放到高处,不妨把自己放低一些。别人看自己是个臭狗屎那就是个臭狗屎。我们在与人相处,不管人家怎么贬低自我,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因为他贬低,我就是那样子,我能心地坦然的接受,我不动恼怒的话,那你这个心就是在闪闪发光,跟金子一般,将来能铸就你的金身。是不是。不要在乎外在、外界对你的评判。
那么还有我们在修行中,就是家里这个事情。有的人要得法,家里人会有干扰。因为有业障嘛,你想得法也不容易。那么在这个学法会有干扰的过程中,一般我们要坚持自己必须得学。但如果冲突老大的话我们可以避开一些,不在家人面前学。但是修心这块他看不到,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形式嘛,也不天天让你磕头打坐,烧香这些东西,我们就修自己的心。但是对于学法必须,家人会给你一个考验,必须坚持下来。有的家人一说就害怕了,担忧的话。如果不是特别大的冲突的话,不碍事。是这样的。有的就是家里环境没有这个干扰影响,太顺当的话,老是对方顺着你,起个魔的作用,那种包容是个魔的作用,根本就是养成你散漫我慢自大的这种习气,只能是加大这种习气。因为你本身就有业执就是我慢嘛,那对方再给你培养这样的一个习惯,你怎么修呀。顺境呀你没有办法去修,实际上对方起到一个魔的作用。实际上已经是这样。也许是真的魔来毁坏你的修行。这也是一种因果。他来讨债嘛。那你自己你自己得警惕,你别看他对你很好,真的是魔的作用。有个故事讲,有个女孩子她修行,然后她母亲对她可好。等她快要走的时候,她母亲在底下一哭,她一回头心一动,一下掉下来了。本来她飞到天上了。那一刻她回头一刻她心动了以后,她回头看到她母亲是变成一个魔的形象。那就是来讨债的嘛。是不是。有的人还自得其乐,你看我家人多包容我,多那个,那不见得是好事。你那么顺当你修什么呀,是不是。你过得日子比神仙一样,你那有出离心呀。你也看不到自己的执着,你的业执怎么消掉,是不是。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逆境是真正的好老师,苦难是一所好的大学。能让你看清这个人心,也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那我们推荐那个小说《灭运图录》,在每一次的考验中,很多都是生死的考验,是为我还是为别人,是退缩还是前进,那处处都是考验,是不是。一定要修善,为了别人甚至不惜生命去付出,就是这样的嘛。那个小说中讲到嘛。为了修行心得出离世间,不要贪恋嘛,你贪恋世间你没有办法修行。你修什么呀。所以过去那种修行就是这,怎么办呢,国王很多出家了,你不出家你怎么修呀,太享福了没有办法成就。人世短暂,这一生,就是这样的嘛。
那么还有人很多,推荐看什么经,念哪个咒,你的业障就消了,这都是夸张的说法。他的意思就是你喜欢读哪个咒,你喜欢看哪个经的话,你心生欢喜的话,你种下了解脱的种子。不是你看一遍你就成佛了,你业力都消完了。那网上我看到很多人都这么宣传嘛,都是一些误导嘛,误解嘛。是不是。你去看一遍就解脱啦?那是瞎说嘛,是不是。那要那么容易的话,谁还出去修行呀,是不是。那释迦牟尼佛有老师,读个佛经就行了,过去的经典就行了,那不用出家去苦修了嘛。
所以说这个很多说法都是有问题的,自己要思考、实践,看他对不对,是吧。很多人都很盲从嘛,就是这样,是不是呀。这是很可笑的说法嘛,你自己用脑子想一想,看过去那些大成就者的传记就知道,修行要那么容易了,是不是,那都成佛了。成佛是不容易的,但是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今天就讲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