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自信 观即禅净密
(2010-09-20 08:57:45)
标签:
自性佛法楞严经妄念佛性 |
分类: 佛法 |
修行就是悟空而放下我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反复地磨炼你,当一个阶段处于修好的状态,就是能放下所遇的问题心中妄念执著放下时,冒出的业被消那就会明白清醒,可是消业是不断地消,不断地在遇到新考验即矛盾时又会不明了,因又有业冒出了障碍住了你,所以修就是时醒时不醒,但自己对比自己是对法理解深了,是提升了,而有时的疑心即怕心实是业来动摇你,修行的进步以所执少,烦恼少分别心少为标准,就是渐自在,当然修行是个长期的过程,随着修的层次的提高,会有更复杂更大的考验。其实那些考验看起来虽大,但在上师和自性的作用下,一切磨难都会烟消云散。这些考验都是看你有无出离心慈悲心,这里讲的慈悲是慈而不执,是真慈悲,就是不要强求别人来学,也就是不要攀缘即有求,做而不执,不求,就是随缘,就是什麽都不能执,执善与执恶性同都是执,实是有我有众生相,心有牵挂就是心有障碍,而不是心无挂碍,因此会有不顺有烦恼,不是在行般若,修禅,念佛了,是心在执妄,在念妄而不放,心中所执不放就是三毒在心中,在念三毒,尽管你嘴念佛号读经咒,打坐,实是在念我执经,非念自性佛性,佛是心空无我,凡夫是我执心不空,三毒坐心中,三毒在打坐。一切都是心的感应即因果,心真空无我得佛果,不同的心地得不同的果。
随着修心层次的提高,就是观止的功夫深了,心量大了,心不被外境所转即不被牵动的力强了,就是心的定力强大了,心就有慧了,对佛法有一定的理解,非是空想猜想,是不断消业自性智慧的渐显,所以要对自己要自信,这个自信建立在实修的基础上,是自己所在层次对佛法的真实理解,是自己所在层次的自性智慧的显露,非空谈意想猜想,那不自信的心是业所化来骗你,来让你放下正观正修,离佛而去,或让你来看一些似佛法非佛法的无明之见来动摇你,这些情况其实都是考验磨炼,你坚定了,这些业就消了,要知一切都性空,你怕什麽呢?心经中讲无有恐惧颠倒梦想,就是指人有种种怕心和希望的梦想,这种种颠倒,是假非真,如能离弃,就在禅修在参禅,在念佛,不忘自性佛性,在参我执为假要弃,其实就是观照自心去妄,参即观照,即持心戒,即在念自己的佛性,不随妄,是转妄为净,转烦恼为菩提。
那觉照而醒的念是在自性中,是自性的显露,那贪痴嗔是妄念,是假,修就是自性佛性作主,非假我作主,是真我转一切,非外在的假我假相妄念转我。
不见性的人总是执于外相,不知法对心讲,心定一切是否清静,非心外的相所定,说心的本性是清静的是强名,本性是无执,是空,般若,禅等。不见性的人即楞严经中讲的无悟,其讲必执相有执,故所讲为魔说,似佛法而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