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行的缘
(2010-04-09 10:03:33)
标签:
宗教九地十地菩萨于善相金刚山 |
分类: 佛法 |
修行中每个人遇师一个或几个,其实都是根基所定,就是指高层多个空间的缘,也有在人间转世的缘,所以每个人的感觉和选择不一。当然了,人的观念也是一个因素,天上的缘是决定性的,而人间转世的缘易受后天的影响,所以人间的法门也多,也是因为众生与这些法门和老师有缘。所以种种缘都有都让你碰到,而能不能把握也靠自己。人的心是很重要的,你能理智地对待所见所闻来思考对比,没有盲从,依理不依人,你本性的一面就会起作用,因为万事万物性同,所以,你能用本性来看待问题,去学,就是最上缘,也许你对所学的法和上师还有疑,但随着你深入去修就会渐渐深信,法会告诉你,你的本性也会告诉你的。缘就是一种感应,生命的心灵感应的牵引,高层空间的缘一般都难以改变,缘深,而低层空间和人间的缘浅,易失缘。对易失的缘,一切取决于不带成见无我的本性,这种本性能创造缘,能给自己造很大的福分。在物以类聚及悟性和机缘中我也谈到了缘。人的福德不同,福德也会变化,所以有的上一个层次换一个老师,而想遇高师大法,就要理智,要时时观心止妄,化去业障使心明慧,否则遇上也是心障不见,还有的遇上也失缘,法华经中几千比丘等众的离去就说明了这一点,就是福簿,易失缘的那种,因增上慢者即贡高我慢,已破戒,离自己佛性远去而离佛,因不能心空放下我执心魔。不见高师大法是因为自己福德不够,没有智慧,没有主见,要见高师得用心去观看去学去体验,实践出真知,我想能让你提高最快的就是自己的上师,人生苦短,真师难遇,莫错机缘。有的人好跟感觉走,或信禅定中及世间名师所讲,实是不理智,真修者依理不依人,真正的法是圆融无漏的了义法,凡教人住相的法都有漏,也看出讲法的人没修到佛境,真正的圣者是心空无我,所讲的法也是其心的流露,言为心声,言为心相,不管其人来的层次和传的法的大小,性空是一切法的标准。而名气大的易犯住于善相,有我相,不能达空有漏,不管其人来的层次高低,其人我慢,其弟子也往往我慢,其人住于善相,其弟子也往往住于善相,听不得意见或不能遇逆境心平,实已破戒,有执,因其住相,有善恶之分。
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六品中讲到了菩萨的层次,九地菩萨显相为转轮王,说一切法种种差别,皆得自在无患无累,增长智慧,自在无碍,是故九地名为善慧。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皆能遍满覆一切故,是故第十名为法云。
善男子。九地菩萨。是相先现。转轮圣王。无量亿众围绕供养。顶上白盖无量众宝之所庄严。菩萨悉见。善男子。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皆悉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因此金刚上师必须是九地菩萨以上,就是九地有善慧,能给人讲法了,而十地已见性修证此理,持中观见,明一切法的要义。
经中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九地。得陀罗尼名无量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第十地。得陀罗尼。名破金刚山
此处的破金刚山是形容人的业念形成的观念如金刚山一样难破,就是善相难破之意,故经云:
第九发心摄受能生智藏三摩地。第十发心摄受能生勇进三摩地。
就是九地的有智藏,十地的能无畏勇进,破善相和善观修行。
经又云:于第九地行力波罗蜜。于第十地行智波罗蜜
即是九地力行执于渡人,而十地依智讲随缘,明缘空。
对于修行我用下文来结尾:
憨山大师曾充军,阿曲尊者遇磨难,帝洛巴曾放尊位,无我放下一切见,入于中观行空乐,行持无我波罗密。一切圣者空无畏,此是真正在念佛,真皈自性皈三宝,心要去执愿即净,外相净否由心定。一切所执为知障,非是知识莫谤法,一切正教皆讲执,不见自性总是迷,迷于文字不明义,乱法造业迷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