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持经守戒的真意和戒定慧
(2010-02-19 14:18:32)
标签:
宗教戒定慧自性真意如来 |
分类: 佛法 |
观心止妄为真修佛道神,一切外在的东西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凡人之心,观心止妄即去贪执,也在戒(止)贪执,即去执,此是守戒(守住自己的无执本性)的真意,非是人口中所说的戒,念佛即不忘自己无执的佛性,以无执来思来对待一切事物,养成习气又称念佛三味,其实也是在守戒,也是在观止,或观照,佛讲经都是对心讲,心外无法,心外无修,非指修心外的口念口诵静坐,戒佛号经都为空性,以空性化去贪执的习气即念佛持经守戒,以戒去执(善相恶相),就会心空有定力,心不被外境(贪执)牵动,心如如不动(即心清静,无执),即为心能真坐得住,也是心在入定,非指心外的身体打坐入定,心空即有大智慧,得到解脱,成就无上正觉,即戒定慧。而参禅即参一切为空,破无明见本性,即是禅修,修空。不论哪个教派,哪个法门和修法,都要修心,才能成就,这是唯一的修行方法,也可称为不二法门,而达到性空不住相,也是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解脱无烦恼了,所以任何修法不管修的外在形式和要求是什麽,都得走修心这条路,也是万教或万法归一的意思,而都要达到无我空性。对于修心的方法,也就是观止,或称为观照调服对治等等,也是戒,戒就是去执,无执,以戒为师就是以自己无执的本性佛性为师,就是以自性为师,自性为空,如此可成就,因为自性为空性,所以见性的上师言行是无相的,不是其弟子心中所想象的非得外在的言行为善相,圣者的心境非凡夫罗汉菩萨的心能度量,也是金刚经中见讲若以声色见我不能见如来,上师就是佛如来。
对于修行的过程来讲,一切修法都可用戒定慧来表达,修心(戒)的同时就是定慧,这是三者为一体的,戒的同时心有定力,也是智慧的如意体现,能达到心空,就是戒定慧的最终结果,就是无执,成就正觉,大慧,大定了。见性前以善来对治恶,自我的贪执,修到慈悲心自然升起,大悲是因众生本一体同源的,再修去执于渡人的慈悲心,再次否定自我不住相升华,就能明心见性了。见性前以修善相为主,见性后心有定力就可在欲中修空,修清静,这是真考验,在名利情色中看你心能清静能空明否,在密教称为双修,在禅宗称为欲中行禅,见性前为避欲而修清静,还不是真请静,见性后为欲中修清静,这才是真清静,其实还是在戒,在欲中修你的欲会冒出,再修去才是真正的心清,心空,犹如莲花在污泥中,以泥(欲)为养分,而不失本性,因欲也为空,还是在戒定慧中,以戒为师,自性空性为甘露,化去妄念和贪执,最终达到忘戒(即观止观照)的境界,因为有心去执也是执,自性空性自会化掉执念,因念也是念起念灭的,这就是大自在,大圆满,也是道家讲的顺其自然之意,也是大手印之意.到此才是由有为法(观止或观照等)进入无为法,也是金刚经心经所讲,法(法理和修法)都舍弃,由无法可得正觉,由无无明,到亦无无明尽,由去无明修到连无明也不去的境界,此为究尽涅盘,非阿罗汉的我空死空,菩萨的无我行空,不再有修了,是不修而修,不空而空,此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行空而自然空,为深般若。
真修者即是僧,因为心在离欲,心在出离世间的一切,非以外在的形式来判断,行空之人即是僧,僧性为空。
对于证得的果位,大家可看看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就可知道,佛土层次的无量也是自性空性的体现,那真是无穷的,而每个生命所呆的空间由生命的心量所决定的,对修者来说,自己的证量就是自己的功果,自己的心在那个层次和境界,临走时是瞬间的,因为在同一空间场中,也就是物以类聚,同气相求,感而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