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校园第一媒体”("First Media" of College Campus in“Ominimedia" Era)

标签:
清华新闻网北大新闻网十周年校园媒体媒介融合全媒体it |
http://s13/middle/597b397f4aff7196138ec&690Media"
当前媒介融合的理论探讨和业务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打通学科间隔、推行博雅教育,为新闻业界培养“全媒体记者”,也成为新闻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对于高校的媒体来说,媒介融合是一个整合各种媒体、凸显校园新闻网优势的一个契机。目前,在由校报、校台、校网、学报构成的校园媒体格局中,由于学报不属于新闻类的媒体;校报属于周刊类的“新闻纸”,但是由于受刊号的限制,不能在社会上零售(只能订阅)。因此,新闻网是唯一获准在社会上以网络形式每日公开出版、发行,与社会同步共享校园新闻信息与观点的媒体。加上网络媒体天然具有可以实时滚动发布新闻,可以实时、远程编辑以及互动分享的特性,以及用中英文同时对外发布新闻,更符合全球化时代信息流动的需要,因此,将其称为“校园第一媒体”诚不为过。
实际上,高校新闻网在“全媒体”的实践方面不比社会上的新闻单位滞后,有的早在2003年就已实行“媒体总动员”了。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的采访组由校报《新清华》、清华电视台、新闻网以及新闻科和理论科的记者组成,凡遇类似“百年校庆”这样的大事,都是校报、校台和新闻网协作采访、多媒体发稿。这一体制使得校内记者不得不同时钻研平面媒体、广电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产制、呈现方法,从而催生出校园媒体的第一代“全媒体记者”。
我认为打造“高校第一媒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构建一个“全媒体数码编辑平台”,解决“全媒体记者”共同采访却分散发稿的问题。这一体制造成的弊端,一是校内媒体对稿源与背景资料不能即时分享;二是主管审稿困难,有时需要跑好几个单位。因此,我们需要借鉴《烟台日报》等媒体,开发出一套完善的全媒体数码编辑平台系统(方正集团已开发出一套基于移动环境应用的“畅享全媒体平台”系统,目前已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天津日报等报社),整合校内媒体资源,提高新闻网的稿件质量与稿源。
第二项工作是不间断地改版。报界有一个共识,即“三年一大改,每年一小改,随时有微调”。这说的是报纸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变化,不断改变面孔,调整编辑方针、内容安排、风格特色和媒体定位。在一个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改版是媒体的常态。高校的新闻网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不间断的改版,不断地满足师生、媒体与社会的最新需要,不断地提高稿件的质量和舆论引导的技巧,不断地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元素。10年以来,清华新闻网进行了多达6次的改版,至百年校庆前的2010年大致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框架,至今仍在不断地完善。北大新闻网的这次改版,也给我们进一步改版、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借鉴。
第三项工作是新闻产品规范化和创新。在“内容为王”的逻辑下,打造“校园第一媒体”不仅要靠改版强化视觉冲击力和美感,更重要的是提高稿件质量。现在的新闻网一般都面临着编制少、人手不足的共同问题,各校新闻网的稿源主要依靠非专业的供稿者。因为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提供的稿件在事实的准确性、体裁和格式的规范性、表达的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四不像”的稿件和非专业的话语方式,每天都在困扰着我们的编辑。而新闻网发布的每一条新闻,又具有与主流新闻网站一样的社会效果,都可以立即被浏览、搜索和转发。不规范的稿件不仅直接影响新闻的发布效果,而且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清华新闻网在百年校庆前夕,参考国家重点建设的主流网站的发稿规范,出台了《清华新闻网发稿规范》,从稿件体裁的规范到专题的制作,从电头的写作到标题的制作,从数字规范的国家标准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百年校庆期间的稿件规范与主流媒体接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校园新闻网毕竟不同于社会上的主流网站,在新闻稿件的水平和风格上不能强求一律。从总体来看,新闻网的稿件较少“八股气”和“宣传腔”,富有清新活泼和简洁、务实的风格,可以称之为“校园体”。高校新闻网有必要在新闻专业主义和文体规范的框架内,不断将这种风格发扬光大,打造出符合校园文化氛围的创新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