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闻发布会十忌(原创)

(2010-07-19 20:52:06)
标签:

新闻发布会

突发事件

舆论导向

忌讳

杂谈

http://s10/middle/597b397ft8bbd1c457229&690

   按:虽然我国1982年就确立了新闻发布会制度,但是直到2003年SARS之后,才开始重视健全这一制度。如今,县级以上的政府部门基本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的培训工作也如火如荼,没有参加过相关培训的新闻发言人已寥寥无几。但许多发言人对新闻发布还有不少认识误区,从而使得一些发布会有名务实,有的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以下就是本人归纳的新闻发布会的十种忌讳。

 

一忌错过时效。如果不能按照“黄金4小时”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那么也不应当迟于次日召开,否则谣言盛行,人心惶惶。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多日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当然会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

 

二忌掩盖真相。新闻发布的主要目的是信息公开,掩盖真相的发布会适得其反。切记:纸里包不住火,“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试图通过策略性的撒谎来掩盖矛盾,只能给已经陷入危机的政府工作带来更大的被动,而且会影响政府形象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三忌盲目导向。切记舆论导向并非万能,硬性引导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要社会矛盾没有解决,负面舆论就不会消除,试图靠“制造热点”的办法来“分流”舆论,或者靠所谓的“传播技巧”来掩盖矛盾,结果定会南辕北辙。

 

四忌信息不确。发布会的最重要功能是统一口径和阻断谣言,因此要求所发布的信息务必准确。对于一个仓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来说,这样的要求当然有些苛刻;但是重要的数据,尤其是伤亡人数不能出错,更不能为了某种导向而发布不实数据。

 

五忌回避矛盾。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总是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发布会不能避重就轻,避实击虚;更不能回避主要矛盾,帮助责任人推卸责任。

 

六忌本末倒置。事故性的发布会理当主要关注伤亡人数,而不是经济损失,也即要“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

 

七忌官腔十足。发布会态度应力求诚恳,不能言不由衷、官话连篇。对于应当做而没有做到的事要心怀愧疚,对于工作中的失误应当认真反思,并且善于总结教训,一面重蹈覆辙

 

八忌背景模糊。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发布会在提供事发经过时,应像写解释性报道一样重视How(怎么发生的)与Why(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新闻发言人应有“问题意识”,在起草新闻发布稿时多替媒体问几个“为什么”,多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而不是只向媒体提供孤零零的事实。

 

九忌无可奉告。各级政府举办的发布会不同于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应当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因此,“无可奉告”是最为愚蠢的回答,理应从新闻发言人的字典中删除。

 

十忌气氛不谐。明明是伤亡众多,损失惨重,发布会上却喜形于色:经过各级领导的关怀,“明火已扑灭”或“局面已得到控制”。切忌:领导关怀是应该的,而人民死于非命则是不应该的。因此,类似的发布会的基调因该是无比沉痛,而非兴高采烈的。 (谢绝转载)

 

相关博文:王君超:新闻发言人是一个“高危职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b397f0102duxb.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