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盗文化”之魅——桨声灯影的离岛游(多图)

(2010-04-09 02:35:43)
标签:

香港离岛

海盗

文化产业

南丫岛

长洲岛

   香江游,风景旧曾谙。对我来说,繁华的街道、琳琅的食寮、喧嚣的马场不再是好的去处。复活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当海棠路的花径飘落片片黄叶,我对着城大门口那对麒麟说声“再见”,就背起行囊,与朝夕相处的6位青年学者赶往中环,在那里登上了心向往之的离岛之旅。

http://s10/bmiddle/597b397fg83be0afc9ee9&690

                                       (南丫岛榕树湾码头)

    离岛,一个如同“隐士”一般动人心弦的名字。虽然远离喧嚣的都市,甚至在一般的香港旅游图上难觅其踪,但近年来那里的人气却日益看涨。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的离岛共有263个。它们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吸引游人的目光,不光是因为阳光、海浪和沙滩、仙人掌、老船长......还有风味独具的美食、庙宇、怪石和海盗传说。

   如果只有一天的时间体验离岛风情,那么,南丫岛和长洲岛的“打包自助游”当为不二之选。前者是周润发的故乡,在这里人们可以重温一名渔村学童成长为国际巨星的励志故事;而在长洲,你则可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寻宝”探险之旅。

http://s9/bmiddle/597b397fg83be9074bf58&690&690
                                        (长洲地图)
    状如“丫”字形状的南丫岛,给我的印象是恬静与萧疏,一派古老渔村的风格,因此成了一些外籍人士和港岛小资的移居之地。从榕树湾码头出发,大约步行20分钟,就到了汪汪一碧的洪圣爷湾。虽然这是一个小湾,小到不足以打沙滩排球,但这里远离尘世,细沙漫漫,波澜不兴。在这儿不用“把酒临风”,只是卷起裤脚,将脚丫浸入水中,你就会“宠辱皆忘”,感慨今夕何夕。从这里出发,沿着一条很长很长的“家乐径”忽上忽下,幻想着白云深处的“龙鬚城”,一路“望梅止渴”地到达索罟湾;再从这里坐上港九小轮返回中环,启动下一趟的长洲之旅。http://s4/bmiddle/597b397fg83be6a448953&690&690
                             (南丫岛洪圣爷湾)

    也许是南丫岛过于平淡与恬静的缘故,当我们的双脚一踏上长洲码头,就被它那万桅云集的热闹景象吸引住了。这真是一个“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大码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码头边就是住宅区和闹市区,其间胡同遍布,小道蜿蜒,岛民多骑自行车穿街过巷,蔚为大观。岛上旅游景点甚多,最引人的当属奥运冠军李丽珊的帆船训练基地和供游客寻宝探险的“张保仔洞”。

http://s10/middle/597b397f4a46b86c3d189&690   http://s6/middle/597b397f4a46b77eb7c15&690

           (長洲碼頭)                                              (张保仔洞口)

    张保仔(又称“张宝仔”)是清代华南地区的海上霸主,一度成为粤东沿海官船和外商船队的克星。在全盛时期,他统帅雄盗十万,战舰千艘,堪称中国最大的海上武装势力。史书记载,他曾击沉葡舰18艘,威名远播。他不仅啸聚海上,而且还开荒生产,自称“第二郑成功”,论史确有功于早期香港的发展。但在后来,他也像宋江一样被清廷招安,被封了个劳什子的“二品大员”,名字也改为“张保”。于是他又去反戈一击,替清政府剿灭其他海盗。在时人眼中,他是一个晚节不保的“海盗枭雄”。在好莱坞大片《加勒比海盗(III)》中,发哥扮演的那个穿着满清补服、不怒而威的张宝仔,无论气质还是做派,都还比较靠谱。野史多称张保仔记录宝藏的手抄本遗失民间,于是万千宝藏的去处成谜。其中,长洲岛的“张保仔洞”就是人们猜测中的一处。

    夕阳西下,我们才接近洞口。这时前面已摩肩接踵地排有20多号人,旁边还有一位声音嘶哑的嬷嬷出租手电筒。及至洞口,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可以藏宝的“洞天福地”,而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石缝”,更像当年海盗的藏身之所。大家手递手地鱼贯而入,除了训练一下“缩骨功”,当然不可能发现什么“宝藏”。但是,当我们一个一个钻出洞来,大家环顾而笑,竟都没有“上当”的感觉,因为探秘的快乐远胜于宝藏本身。http://s7/bmiddle/597b397fg83be651f0646&690&690
                                  (展览画中的张保仔)

    “张保仔洞”之所以引起我的莫大兴趣,是因为从文化创意的观点来看,这里实为一爿亟待开发的“风水宝地”。“海盗文化”虽是不入流的“亚文化”,但它毕竟属于“文化”,特别是旅游文化的范畴。初为良民,后为海盗的张保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位“好人中的坏人,坏人中的好人”。其人生经历和历史功过,都值得史家悉心研究,客观定论。而对于旅游业来说,探索“海盗宝藏”正是一个极好的创意,完全可以据此开发出一个完整的“海盗文化”产业链。而如今的“张保仔洞”却仍是一片狼藉,没有任何管理,以至于常有游客因未带光源而跌入洞中;有关该洞的介绍,也只有旁边石牌上的百余字,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从文化产业的构想出发,港府应当开发一系列的书籍、图片、光盘、地图、实物纪念品或者小型的展馆,一方面方便了顾客,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离岛经济”,何乐而不为?                                      

                                            (写于九龙海棠路,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