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北京晨报》改版
——在《北京晨报》改版研讨会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王君超
在全球报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报纸消亡论”的阴影下,报纸改版确实像丁亚韬主编所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党报如此,市场化的报纸更是如此。但是,晨报这次改版与一般“常态化”的改版不同,因为它不是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一次“洗心革面”的改革,包括报型的改变、版面结构的调整、版面风格的变化等,连报头、报色都做了较大的改动。
因为我们正在上报刊编辑课,我和学生都很关注晨报的这次改版。现在有一个说法是报纸“不裁人就裁‘边’”,后者就是指改成瘦报或小报。我觉得,晨报提出的“小中见大”的办报理念很好。我在课上介绍晨报改版时,学生最不解的是,为什么晨报从原来的“瘦报”改成了现在的“四开小报”?“瘦报”是黄金报型,为什么晨报却把它舍弃了?这一点,我也特别想在此请教。我的解释是:“瘦报”和“小报”都是当今的流行报型,在美国,“瘦报”更为流行,“小报”一般是些在街头免费发行的报纸;在英国,四开的“小报”则更为流行。另外,从北京这个市场上看,卖得比较火的报都是四开报。从买报人的购买习惯、购买偏好来看,也喜欢买厚一点的报。
在晨报改版的第一天,有位晨报的名人读者说:“小了一半大了一倍”。其实是“小了一半厚了一倍”,因为从过去的24版改为现在的64版。因为在改版前,晨报作了入户调查,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读者的意见,因此没有因为改版对读者造成“陌生感”,也没有造成读者的流失。这是比较成功的地方。
改版后,晨报的热点新闻增加了,选取新闻更加注重了新闻价值因素,更加重视了民生新闻,而且注重从公民的视角选取新闻;同时,增加了《启动温情》等几个版面,因此,报纸的可读性,趣味性增加了,解决了“速读”与“耐读”之间的矛盾。独家新闻也增多了,比如,上一期报纸有两个版刊登“社区报纸”的问题。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报纸消亡论”的提出者菲利普·迈耶教授为应对报纸消亡开出的“药方”之一,就是从综合性报纸向“社区媒体”转型。因此,类似以上关于社区媒体的报道,很容易成为独家新闻。
改版后,晨报强还化了视觉因素,推出了《今日关注》版,用图片、示意图来报道重大事件,比如改版首日的《奥巴马一日》;而且重视了图片的配置,重视了“环球信息”。一些国际新闻上了头版导读,如“索马里海盗成立‘股票交易所’”和“伊拉克扔鞋记者被扔鞋”等,符合了全球化背景下读者的信息需要。
下面有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报头太小,不太突出。《北京娱乐信报》几经改版,现在的报头已经很突出了。晨报的报头是否可以再大些、字体再活泼些,有些变化?二是评论的风格可以再泼辣一些。我特别同意刘宏教授刚才所说的,晨报应该有自己的社评,因为这代表编辑部的态度,可以进行重要的舆论引导;评论的角度要“刁”、风格要“辣”。现在我们仍然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世情复杂,有很多事不吐不快。三是如何做好观点的平衡问题。大家都说媒体是一个“公共领域”,我认为主要应体现在言论的包容与理性、多元上。因此,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评价,应为不同的声音,甚至相对的声音提供论坛,让它们激辩。四是广告问题。我发现报纸里面夹带有一些医疗类的非法出版物,不知只在中关村地区的报摊上出现,还是在全北京都有?虽然这样报纸看起来更厚些,但有些降低报纸品位。另外,有的广告在编排上看起来太像报道,恐怕也会有点儿问题。
最后,是如何避免同质化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场上的几家都市报都很注重民生新闻和言论,定位相似。晨报根据上市早的特点,可以将“昨日新闻”做得很深入,将“今日新闻”做得很“独家”;减少事件性的叙述,增加深度的分析和犀利的评论。为了避免无法覆盖更多“当日新闻”的遗憾,可以滚动出版午报版或晚报版。当然,这涉及一个印刷成本的问题。但如有重大新闻,也不妨一试。
(2009年12月10日上午,北京晨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