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外女生炮轰教育制度”事件,最后证明是一起“网络推手”介入炒作的“媒介事件”。近几年来,随着一则又一则的“爆炸性新闻”被“证伪”,背后的炒作者也一一浮出水面。其实,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了,因为“炒作”是当前网络传播的一个特色。“网传”、“标题党”、“网络推手”都是带有炒作性质的“新生事物”。但是,“网络推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它正逐渐地由个人行为走向商业化和职业化。
“网络推手”借助网络传播的便利,迎合了一些人或团体“一夕成名”的需求,因此得以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职业。对于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而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总的来说,“网络推手”是迎合“哪个来推我嘛”之类的大量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从被他们推红的“网络红人”来看,既有争议颇大的“芙蓉姐姐”,也有网友热捧的“公交妹妹”;从推红的方式来看,既有“网络推手”与“网络红人”的一拍即合式的合谋炒作,也有“网络推手”“我就来推你嘛”式的一厢情愿。需要指出的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运用偷怕等方式将人在网络上“推红”,很容易侵犯他人隐私以至产生法律问题。
关于“网络推手”现象,还有以下两点值得研究:一是推什么?不管推出的是被社会忽略的真、善、美,还是值得社会警醒和批判的假、恶、丑,只要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就值得鼓励;如果推出的是经过虚假包装的、歪曲的东西,那么这种行为就应受谴责。二是推的动机。“网络推手”一旦沾上了铜臭,就会变味儿。为着欺骗网友的感情和骗取点击率并由此获利的目的,就很难保证“网络推手”不被利益驱使,而对推出的东西大肆炒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