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王氏歸根晉土

(2009-02-08 10:19:51)
标签:

王氏始祖

晋祠

太原

太子晋

                             天下王氏歸根晉土 

     
    香港《文汇报》駐山西記者 張玉蘭、王寬應、實習記者 劉少英、楊亮


 世間百家姓,王氏為大家。據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王氏人口已達1億餘人,約佔全國人口13%。當屬百家姓中名門望族。然而,王氏家族根生何地、始祖何人,歷來是坊間和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上世紀80年代,經山西譜牒專家考證:天下王氏源於太原。從此,海內外王氏後裔紛紛慕名回歸故里尋根謁祖。由此萌發的姓氏文化,成為華夏文明看山西的閃光亮點。君到太原來,方知王家史。

 太原古稱晉陽,王氏之祖根植晉土,枝蔭天下2000餘年,繁衍子孫1億餘人。王氏祖祠(俗稱子喬祠)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晉祠風景區,這裡常年人擁如潮、絡繹不絕,是王氏傳人祭祖的聖地。 

                           始祖太子晉

 王氏發源與晉祠歷史同樣悠久,晉祠始建於公元5世紀北魏時期,為周武王之子姬虞家祠。史書記載,周王皇權傳至東周第11代周靈王時,初立靈王之子姬晉為太子,史稱太子晉,字子喬。姬晉英年輔政,功名卓著,因直諫觸怒靈王被貶為庶民。

 姬晉的兒子宗敬東山再起官至當朝司徒後改宗姓王,後因王權失墜,周室衰敗,宗敬毅然辭官避居晉陽一帶。從此,王氏家族一脈源起晉陽,派生中原、遠征南洋。

 如今,王氏後人尊太子晉為宗祖、宗敬為始祖。追本溯源,王姓與姬姓本出一脈,同為周室帝王之後,享有「帝王后裔」之殊榮。每當王氏後裔回歸晉祠子喬祠祭祖時,仰望太子晉塑像,盤桓眷戀,熱淚濕襟,久久不肯離去。 

                             故里劉家堡

 坊間相傳,王氏始祖宗敬辭官為民流落晉陽後,其後裔幾經搬遷,落腳在距太原南部20公里的劉家堡。經專家考證為王氏家族的大本營。那麼,這裡既然是王氏先祖故里為啥叫劉家堡呢?原來是因漢高祖劉知遠在此駐堡屯兵而得名。如今村裡1,600多人,王姓人口佔了1,000餘人,僅有1戶劉氏人家,其餘雜姓也是從外地搬遷而來。

 七旬翁王增原家至今還珍藏著光緒年間續寫的家譜,發黃的紙張記載著王氏家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久居劉家堡村的王氏家族係太子晉6世孫王瓊後代,現在王瓊故居遺址留有上馬石和府第門額橫匾「干城第」。

 史書記載,王瓊官居明朝戶部、吏部尚書,一生為政清廉,留有治理河槽,平定叛亂,繪製西北邊防守圖之顯赫政績,被列為明代三大重臣之一,流芳百世。 

                           支傳海內外

 明靖5年,王瓊在晉祠子喬祠旁修建晉溪書院,供奉王氏之祖太子晉。滄桑巨變,世事更替。當年王瓊治國方略已湮滅於歷史煙雲,唯有雄偉壯麗的晉溪書院證明一代王家名臣的輝煌。

 王氏家族從太原流向中原,遠涉南洋,其背景是災荒引發的戰亂。史書記載,元朝末年,黃、淮流域水災不絕,饑民遍野,激起延年10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起兵鎮壓,爭城奪地的殊死之戰瀕發。山西卻是另一番安居樂業的景象。

 明朝推翻元朝後,為鞏固政權,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年間,明政府組織了8次「北民南遷」的移民行動。在那浩浩蕩蕩的移民隊列中,王氏家族成員佔了多數。從太原遷出的王氏主要分佈在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蘇、貴州、雲南、廣東諸省,逐步派生出開閩王、朗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等支系。 

                           娶文萊公主

 王氏後裔遠征南洋歷史悠久,早在隋朝煬帝曾派禮部主事王君乘舟出訪南洋;洪武8年朝廷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道光年間,王晉卿南渡泰國辦醫局,設學堂,傳授種耕技術發跡;緊隨其後的是大陸開閩王、潮州王、三槐王等大批南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等異國淘金。

 千百年來,漂泊海外的遊子雖經滄桑風雨卻功名卓著。如今在泰國,腰纏萬貫的王姓實業家約佔旅泰華人的一半,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全民首選的第一任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一脈相承的王氏後裔。可見歷代王氏傳人為南洋經濟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數風流人物允文允武

 翻開中國歷史長卷,數風流人物還看王氏後裔。隋朝書聖王通所著《三字經》與孔子中庸之道前呼後應鑄就華人溫和性格,唐代才子王勃吟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章,堪稱唐詩絕唱。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唐詩絕唱連綿的佳作,山西王姓詩人獨佔鰲頭。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

 在歷代沙場、朝府,湧現出了東漢哲學家王充,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秦國大將王翦,唐初大臣王圭,宋代兵部侍郎王祜等這些來自王氏之後的文官武將為推動歷史前進卓有成就,名揚千秋。真可謂歷代皆有英才出,百世流芳溯晉陽。王氏大家族的傳承生長過程正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濃縮史。 

                            百家姓近半溯源山西

 「姓」是表示有血緣脈絡的宗族符號,起源於母系社會,「氏」則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於父系社會。姓氏來源渠道較多。有以祖先祖號為姓氏,如唐、夏、殷等;有以賞賜的爵位為姓氏,如王、公、伯、侯;有以封國為姓氏,如齊、魯、鄭、魏;有以官銜為姓氏,如司馬、司空;有以居地為姓氏,如城、郭、池;有以職業為姓氏,如陶、卜、匠等。

 百家姓中就有40多個姓氏從山西開宗立姓派生各地,據譜牒專家考證,包括王、張、趙、魏、楊、郭、賈、郝、裴、傅、尹、霍、路、萬、解、蒲、溫、芮、耿、荀、籍、南、祁等。栗因寬《姓氏考》說,日本的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6氏之根在太原係王氏傳人。

  

  (载于香港《文汇报》2005年6月28日,文内有关王氏人口的统计数字或有不确。据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博主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论禁酒令当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