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会观察》不护短
——人民日报群工部研讨会感言
过去参加一些媒体的研讨会,多是吹吹拍拍,一团和气。与会者发言大多不痛不痒,“报喜不报忧”;举办者也不失时机地对会议的“导向”加以引导。如此,研讨会开得无不充满了“和谐”气氛,主持者和与会的专家、学者皆大欢喜。但是,至于研讨出了多少内容,提出了多少建设性的建议,恐怕根本就没有谁会去关心。于是,研讨过后,一切都如常运转,那媒体的内容是否会得到任何改进也就不得而知了。
昨天( 2008年10月30日)在人民日报群工部举办的《社会观察》版研讨会,彻底改变了我对媒体研讨会的以上印象。
还在会前,周朗主编就在邀请的电话里说,对于改版,可以放开谈问题,不用有任何顾忌,当时我还以为这是主办者的客气。下午开研讨会时,发觉与会的专家、学者确实提了不少问题,我“一分为二”的发言反而显得有些“保守”了。而在会后,群工部主任吕明军博士还一再对与会专家说:我们自己的编辑、记者对目前该版的现状不太满意,希望大刀阔斧地改革,大家提意见时还是太客气了。
目前刚与范院长完成一项党报课题,很遗憾没有将《社会观察》的改版经验写进去。欣闻近年来《人民日报》的办报思路非常开阔、新闻业务改革幅度很大,涌现出像《新农村》、《视点新闻》这样广受好评的专版和“改革的试验田”;报社的用人机制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我6年前在报社时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各部门的年轻人如鱼得水,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报纸的版面呈现出生机勃勃新的气象。以上情况过去只是听说,昨日的研讨会让我切实感到此言不虚。过去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像群工部这样办报,这样审视不足和锐意革新,《社会观察》版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党报的内容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2008-10-31)
――――――――――――――――――――――――――――――――――
《人民日报·社会观察》版研讨会发言
一、发挥了人民日报群工部舆论监督的优势。
群工部是处理读者来信、来访的专业部门,最能体现党报倾听基层声音、履行新闻工作“特殊的调查研究”这一功能。过去群工部的常规阵地是一块《读者来信》版,1998年10月开始在要闻版推出了《社会观察》专栏,2005年扩张为一块专版,凸显了《人民日报》舆论监督力度的近年来不断加大。从选题上来看,这些题目都从民生的角度出发,瞄准的是社会矛盾集中的话题,或者社会上问题突出,但是却没有受到政府部门应有重视的问题,做到了党中央机关报“办报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出发”等的理念,在报道选题上则体现了与现实生活和民生问题的“贴近性”。
二、采写有深度,编辑讲究技巧、策划有水平。
浏览了2005年至今的《社会观察》版,感到在报道的策划、采写和编排等业务水平都已非常成熟。比如,该版几乎每期都综合使用了稿件组合与配置的编排手法,综合反映了党报的采、写、编、评、摄影、策划的业务水平。
版面的结构一般是“记者观察”的深度报道作为主打报道,采用稿件配置的方法,加上背景链接,有的还是国外情况的“他山之石”;配上属于言论的“观察时评”,再加上“专访”或“观点交锋”。这样的结构的好处,一是凸显了“本报记者”稿件的重要性,保证了《社会观察》版作为党报专版的权威性;二是稿件通过有机的组合和配置,使得“本报主稿”的内容和意义得到了延伸和扩张。三是彰显了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功能,通过记者的报道引出话题,专家、读者反馈、网友调查几个方面的观点交锋,使不同的声音再版面上都得到反映,从而使得版面体现了对舆论的包容性。比如“网络语言”、“网络暴力”等主体性的版面。
三、在监督艺术上凸显了理性和建设性。
《社会观察》属于党中央机关报的专版,因此在编辑方针上要符合人民日报社历来提倡的“一句话9个字”,即“人民日报登什么,不登什么,都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的问题”;9个字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从这个方面来看,党报的舆论监督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凸显“讲政治”和体现建设性,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监督不办案”,避免“媒体审判”和对热点的炒作。从《社会观察》创刊以来的稿件来看,这些舆论监督的稿件和呈现方式做到了度的把握适当、通过监督促使问题解决的目的。做到了“千角度万角度要从群众角度出发,十观察百观察应以民生观察为主”。
我认为,《社会观察》版所提出的“向调查性版面转型”的自我要求是高瞻远瞩的,体现了《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办报要求;更有利于扩大该版的品牌影响力。我的建议有三:
一、舆论监督的力度是否可以再大一些
《社会观察》版作为1998年开设的《社会观察》栏目延续,定位应当保持该栏目舆论监督的锐气——“就中央重视、群众关心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调查、对此公正腐败、司法不公、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开展新闻批评,依法表达和传导公众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社会行为等进行的评价和监督。”[①]
如果延续这一定位,则可以多选择那些党和政府化大气力要解决和改进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党报读者反映比较集中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予以报道。
二、版面的定位是否可以再明晰一些
在“舆论监督”这个大的框架内,《社会观察》对版面的具体定位可以借鉴CIS的理念,使版面定位再明晰一些。尤其要明确以下问题:每期的策划是以“新闻事件”为主还是以“社会话题”为主?选择前者可以凸显专版的“新闻性”和“时效性”,但容易和“视点新闻”等其他版面的定位产生冲突;选择后者则突出了“专刊”性,便于将题目做出深度,但有“杂志化”的倾向。在当前新闻类期刊竭力缩短刊期、选题突出新闻性的情况下,“报纸杂志化”必然弱化报纸的竞争力。报界向来有“正刊引人、专副刊留人”的说法,《社会观察》可以采取“以事件带话题”的做法,综合实现“引人”和“留人”的传播效果。
在“主打稿件”的选择上,也应进一步明确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为主,还是以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冰点”为主。这二者各有长处,但如果混在一起就会使得风格不太鲜明,编辑方针也不易确定。
三、做好报网互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非常赞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关于“报网互动”的提法。《社会观察》应将每期将主打话题进行重新包装,在人民网等网站重点推出,扩大影响并收取反馈,实现党报与网友的互动;同时,也可以每期在网上征集网友的选题,确保专版的选题贴近读者的需要和与社会脉搏同步。
[①]
《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7日第一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