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超:我看《功夫熊猫》——要文化自觉,不要文化
(2008-07-19 20:55:37)
标签:
杂谈 |
我看《功夫熊猫》——要文化自觉,不要文化保守
一只对做面条的祖传手艺没有任何兴趣,却痴迷功夫、好高骛远外加懒惰成性的熊猫,终于在武林大会上与执着祖业的父亲分道扬镳,将卖面条的大好商机抛到一边,却想方设法地混入赛场。不料阴差阳错地被当成了“功夫巨星”,成为和平谷的“救世主”。但和平谷的功夫大师和弟子悍娇虎、猴子大师等“五虎上将”却不认帐。在日后相处的日志里,熊猫惨被多次“修理”,但终于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继而刻苦修炼,终于在功夫大师和“五虎上将”的帮助下打败“残豹”,成为人人敬重的大英雄,也成就了自己辉煌的功夫梦....
以上是《功夫熊猫》的主要剧情。应当说,这是一部“励志片”。但因为熊猫的眼圈是绿色的,名字又叫做“Paul”(保罗,中文翻译“阿波”);武艺超群的功夫大师是来自北美的小浣熊.....因此,《功夫熊猫》尚未公演,国内有批评家就将其指为“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但该剧在内地上演一周,就横扫1亿多人民币的票房,颇令所有的华人导演大感惊诧。
按理说,《功夫熊猫》是动画片,一般不会吊起成年人的胃口。但是这次不同了,电影院里正襟危坐的大多是成年人。当然,他们不是来温习童趣的,而是来观赏由好莱坞制作的熊猫大片的。
虽然《功夫熊猫》的故事结构超不出中国武侠片的水平,但由于故事的主角是中国的特产大熊猫,而且是会功夫的熊猫,这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了。加上美国导演在影片的“中国元素”上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其东方韵味颇能获得人们的好感。比如“无字秘笈”、“无配料面条配方”就浸透了“禅”的精神;熊猫的发奋图强、积极入世也反映了儒家的精神。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面条、包子、筷子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一切,都与导演马克·奥斯本(Mark Osborne)恩花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分不开的。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扣上一顶“文化侵略”的帽子恐难服众。因为人家并没有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侵犯中国的文化主权;也没有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是用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来阐释中国功夫的精神。一位博友写道:“我不会抵制《功夫熊猫》,我6岁的儿子也不会。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一部优秀的影片。可我更希望看到这样的中国风不是从好莱坞刮过来,不是西风东渐,而是中国风上都打上Made in China的烙印。”(关东客:《<功夫熊猫>不是Made In China》,链接http://comment.northeast.cn/system/2008/06/19/051327748.shtml)
如果我们真像导演的马克·奥斯本所说:“因为我们不是中国人,而做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电影。这可能会被视为威胁”,那就未免有点文化的小家子气了。因为将“熊猫”和“功夫”联系起来,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导演都能想得到的。我们的导演更需要反省的,恰恰是文化创意之贫乏和动画水平的低劣,才让人家“钻了空子”。那种“自己拍不出来,又不允许人家拍”的
态度是十足的“文化保守主义”。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融合的现实,我们需要的不是“文化孤立”,而是“文化觉”,即“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11日)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有一个归纳,叫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心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