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创《我读墨经》第三篇:墨家之道德规范{忠}

(2012-11-16 17:01:44)
标签:

转载

        原创《我读墨经》第三篇:墨家之道德规范{2}

                                     作者:李洛榕

 

12.《经上》12:忠,以为利而强低也。

 《经上说》12: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容。

 

 

    这个墨家的“忠”真的太伤脑了,怪不得历史上没有一个学者真正能诠释,连《墨经正读》都用“阙疑”。

    那么读《墨经》的“忠”该如何理解?我想用三方面来主观理解一下,看是否可以说的通。

    首先,我们先把我们现代能理解.能解读的“忠”字到底是何谓。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为忠;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那么“尽忠”是做人之本。这里有句话很关键“任事始能不懈于位”,“位”是什么?是“官位”,如果是“官位”,那么“尽忠”是当官的官员的事,和老百姓就没什么关系吧?有道是:“拿君俸禄,忠君之事”。这里对“忠”的诠释应该符合儒家的逻辑。所以儒家老是有“忠孝不能两全”的烦恼。也就是说儒家的“忠”是和“俸禄”的“利”有直接关系的,如果那“君”“俸禄”正直的为“君”工作,称之为“忠臣”反之为“佞臣”。这里有段有意思的记载:{《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 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这段话说的是“忠事”而非“忠人”;那么“精忠报国”也只是岳母要求岳飞当“公务员”后一定要做到的要求吧。

   其次,墨家的“忠”和儒家的“忠”是否同一意义?这里有段记录也可了解一下墨家的“忠”。{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
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
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
文梓楩枬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
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
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里的辩词有“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对读《墨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不智”和“不知类”说明《经上》3:知,材也。是确定的经文,不像某些学者硬要改为:智,材也。知是知类的因,知类是知的果。它们的因果关系和“智力”没关系。而“忠”是“知而必争”之意。这里说明一点:墨家也是要当“官”的,通“官”这点,应该是和儒家相通的。只不过儒家干的是“文官”而墨家干的是“武官”,也可能是这么个分别,后朝代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别。那么“精忠报国”也自然是墨家的规矩啦。

    在其次,如何解读经文?这里肯定一点,经文应该有错字,但把这么简单的“忠”字的经释给抄错了,有点匪夷所思。经文里有一对词“强”“弱”,那么这个“低”就有点难解了,如果像所有的学者把“低”该成“氏”本人感觉太过草率了,这里有两点:1,读音不同。2:释义太过牵强。本人查阅好多文献,如果“低”一定有错,那就应该是“抵”当作“低”了。理由:1:同音。2:字形相近,3:可完整的解释经文。“以为利而强抵也。”抵:有“支撑”“抵御”之意。为“利”而坚强的支撑意见,这里和“知而必争”相谋合。

    这里还必须强调一点,是“利”字,这里和儒家不同,儒家是不敢讲“利”字的,因为在儒家看来,讲“利”是“小人”,可明明儒家是为利“俸禄”而“忠”的,这就是儒家的“假”,用句土话: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墨家的讲“利”,《经上》8:义,利也。《经上》26:利,所得而喜也。《经上说》26: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墨家讲的是“利”,而且明明白白的告诉弟子“利”是有“是非”之别的。得“是利”才是利。墨家讲的是为“是利”而“义”,还必须做到“强抵”。这就是墨家的“忠”,而不能仅仅诠释为“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狭义解释。

   “不利弱”这应该是讲不强求“是利”多少,而“子亥足”的“子亥”是地支的一个循环,所以“子亥足”应该是“完完整整”的意思。“将入止容”有点费解。“将入”让我联想到一个词“出将入相”,如果儒家为“相”,那么墨家就应该为“将”,这里的解释有点牵强,仅供笑参。“止容”好费解,“凡为甲,必先为容”《考工记,匠人》“止”为“举止”“容”为“仪容”。可是这么解释还是怪怪的“将入止容”如果仅用这种诠释太过主观了,不过本人还有个看法:“容”应该是“荣”,理由来自《经上》11:实,荣也。荣为实,这样解释起来就顺了,又有承上启下之功。“将入止荣”理解为:为“将”者就不得讲究个人得失,这也是“忠”的表现,尽忠不顾身。这才是真正的“忠”。所以,我更改的经文应该是

12.《经上》12:忠,以为利而强抵也。

 《经上说》12: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荣。

声明:诠释“忠”是个人苦思冥思三个月的结果,代表个人思维。

 

《我读墨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