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题记
一
还历史以真实。
有一方坟墓,埋葬了绵延千载的情结;有一块石碑,记载了横亘百年又遮掩不去的耻辱,曾经沧海横流,而今已遍体鳞伤……他,就是圆明园。看到“废墟”二字,我就会想起中国的圆明园。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秘鲁的马丘比丘废墟、柬埔寨的吴哥窟废墟、意大利庞贝城废墟、美洲玛雅城废墟遗址……面对这些废墟,我们所能做到的又有什么呢?抑或是在此地伫立上几分钟,感叹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抑或是苦涩地追忆着这里的过去,然后带着永远洗不去的历史荣辱挥之而去,让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萦绕心头吧;阅历丰富的老者还会感悟一会儿人生的真谛……废墟,就是这样,留给人们几分回味、几分宁静、几分思考、几分反省,就足够了。它告诉我们,人类一路走来的进程是斑斑驳驳的……也许,废墟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此,历史的真实也体现于此了。
余秋雨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是的,或许文化历史的发展是总得留下些什么的。正如我们在沙漠上走过就会留下深深地脚印一样,时间是有力量的,它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这痕迹或许并不光辉,但既然历史选择了他,那他就有真实存在的权利。
所以,“我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
二
关于废墟的修缮与重建。
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废墟,但我们需要让已经停止的大钟继续驻留;圆明园被毁了,但我们需要留下废墟,让历史沉淀。如果重建一座崭新的圆明园,让其恢复原本的堂皇,那么或许就会像余秋雨所说的那样“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收拾换来的只是“今日的游戏”。这是多么的可怕。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
我们需要视其价值而定。我们总不能让地震后的四川永远一片废墟吧,留下少部分让历史记住它就够了。
三
废墟。悲剧。完美。
梅,一任群芳妒,凛然傲雪放;
雪,素粉妆大地,掩映梅枝疏。
雪素梅香,天造地设,完美组合。
正如“生离别”预示着重话巴山的幸福,“新月如钩”描绘着“月满中庭”的完美一样,往往许多东西她并不完美,但却孕育了另一种美。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而余秋雨说,黄叶本身就是美。“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我们的生活避免不了坎坷和波澜。波澜起伏的生命之旅才会奏响一曲完美的乐章。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往往身心的累累伤痕写满的就是人生的真谛。我们要追求的是丰富多彩而卓越不凡的完美,而不是一帆风顺庸俗不堪的完美。而历史也正如人生,有时候历史的悲剧也是一种悲壮的美---就像废墟。
余秋雨说,“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我说,没有废墟的历史太不完美了。
真实的历史宽容悲剧的存在,真实的生命过程允许不完美。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四
还废墟以繁华。
这让我想起了史铁生和地坛。地坛,这样一个荒芜的废墟;史铁生,这样一个内心充满无奈与荒凉的人。当史铁生也为地坛由繁华变得荒凉而叹息时,当沉默地坛包容此时最狂妄的史铁生时,当荒芜与荒芜相遇,孕育的或许就是一个最完美的繁华结局。
因为,荒芜的地坛并不衰败;内心荒凉的史铁生也并不颓废。在与地坛一起的日子里,他想清楚了一个哈姆雷特曾经思考过的生死问题。于是,他坚强了,他的心打开了,他甚至看到了地坛的颓墙荒草旁隐藏的繁华。不妨看,那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也能把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那空中的雨燕,也能在地坛最为落寞的时候,尽情高歌。这,就是地坛中的生机,这,就是废墟中的繁华。因为废墟把繁华带给了史铁生,使他的心灵不再空虚,所以,史铁生也把充实美丽的心灵带给了我们。
其实,废墟也是可以恢复繁华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废墟又几时可以填平呢?
现代的我们,需要掠去心灵的灰尘,挟着废墟走向现代……
慕然回首,发现圆明园那遍体鳞伤的躯体旁已开满了无数野花,刹那间,纷飞的泪水哺育了满园的繁花,大地春回……废墟中的圆明园拥有了涅槃般的重生……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是人类的大明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