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我是该喜还是忧

(2009-12-08 14:20:38)
标签:

4y8m

变化

打人

原因

对策

分类: 成长点滴(幼儿园和和)

    在和和3岁多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挨打了到底该不该还手》。那个时候抑或是更小一些的时候,和和挨打了从来都不还手,我教他至少要保护好自己,而他除了离开,连适当的防卫也不会做。可是所有的这一切,在今年暑假结束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幼儿园放学后,每天和和会和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一阵子。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大多是在器械上玩,比如滑梯、秋千、跷跷板。这一学期,孩子们大多是在操场上跑来跑去,你追我我推你的打闹在一起,有时候有人会被推倒或是摔倒在地,不过看他们在一起嘻嘻哈哈很是快活,所以大多家长都不会去干涉什么,除非有不安全的举动。后来看到,和和和同班的小朋友经常会为了保护自己占领的“地盘”,和大班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推推搡搡,甚至是打将起来。我一般是远远的站着,看着和和有时占上风有时吃亏,直到问题解决----或是成功守护或是败下阵来。

    最初看到和和有这种行为的时候,我还在心里窃喜了那么一阵子,觉得和和和小朋友们很团结,还有和和终于敢出手了,不再被动挨打。可是情况慢慢变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了,和和现在似乎对大一些的孩子根本无可畏惧,只要发生矛盾,经常会用拳头来解决,有时是还手有时是先出手,甚至对待好朋友也是如此。我很担忧,毕竟和和还小,在情绪爆发时出手轻重,自己很难把握,要是对别的小朋友造成伤害,于人于己都很是不好。

    某一次星期五晚上的画画课前,和和和嘉同学在画室一起搭积木,我和嘉同学妈妈在另一边聊天,突然看到两人发生了争执,在我和嘉同学妈妈还在静观其变的时候,和和突然起身抬腿朝坐在地上的嘉同学的身上狠狠踹了一脚,又在我和嘉同学妈妈冲上去的过程中,和和已经用两个小拳头在嘉同学头上捣鼓般的乱捶起来。无论是什么原因,这样的行为我觉得都超出了我的底线,不能原谅。我把和和拽开,先俯身安慰嘉同学。嘉同学静下来后,我把两人拉在一起问怎么回事,让嘉同学先讲,然后是和和。原来,和和要这样子搭,嘉同学要那样子搭,两人意见不统一。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我当时气坏了,当着嘉同学和她的妈妈,还有画室老师的面,狠狠地批评了和和,并要求他必须向嘉同学道歉。这一定伤了和和的自尊,他在那里哇哇大哭,我没有哄他,让他知道做错的事情很严重,妈妈很生气。最后嘉同学的妈妈给二人做了和解,一个对不起,一个没关系,和和还说:“我知道好朋友就是吵架了(和解后),还可以是好朋友。”两人又玩到了一起,我叹气:什么都知道,可就是不能控制好自己。同样,和和在以后还是犯着同样的错误。

 

    和和突然的变化,让我不禁思考这暴力的来源是哪里?

    家庭?老实说,我们无论大家还是小家都算是很和睦的家庭,和爸和我更是几乎不吵架,除了一次让和和看到我对和爸歇斯底里的丑陋行为外(我到现在还在后悔)。

    书本?我给和和选书非常认真,家里都是很优秀的各类绘本和经典童话,根本没有充斥着暴力的书。

    动画片?和和很少看电视,偶尔看《智慧树》和《动漫世界》精选的动画片,家里的碟片也只有《巧虎》、《幼儿画报》和《大熊贝尔蓝色的家》,很健康很轻松。

    幼儿园?和和和一起玩的孩子都是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小朋友,他们也会打打闹闹,但看起来没有和和那么大出手。

    成长?以上这些都不是,那么是小男生长大了,有血性了?

    在苦思冥想无果后,于是查看了许多信息。总结后,才发现上面那些我认为的可能原因,看似是认真的思考,却恰恰暴露了和和暴躁的真正原因:我的关爱不足。我只字未提自己的责任,是没有意识到,是故意逃避?

    那么孩子暴躁的原因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1.父母的关心和爱远远不够。和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在外,对和和的关爱不得不少。我是全职妈妈,自认为一直在教育孩子方面,很用心。但关心和爱是没有“量”的,每个孩子的需要应该也不同,自己觉得够了,未必够;孩子觉得不够,就一定不够。和和出现了这种状况,就是我的失职。

  2.孩子可能进入了叛逆期。孩子一生中,有三至四次的叛逆期,个体会有差异。但理论上,第一次是在两岁,第二次在五岁左右和和4岁8个月),第三次在12-14岁的时候。这么说,这是和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我相信得法的教育,应该可以使他的叛逆期变得不明显,所以,什么方法我还得学习摸索。
  3.可能是遗传的原因。我的脾气还好,和爸、和爷爷确实脾气不好,易怒,易发脾气。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更应该要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思来想去,原来和和的错误竟然是我的错误。又一次应证了一句话: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大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