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京西郊——玉泉山

标签:
玉泉山北京玉泉山北京香山香山文化颐和园碧云寺圆明园杂谈 |
分类: 北京香山园林文化 |
当你站在北京香山的半山腰往东了望,一定会看到一处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的神秘的小山丘,山丘的两座宝塔(玉峰塔和妙高塔)更是香山地区标志性建筑,有“燕京八景”之称的——北京玉泉山。这座玉泉山,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在“山之阳”,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明初王英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音零)不与众泉同”。
北京玉泉山是“三山五园”之一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玉泉山,就经历了从金到清的发展过程,起源应该是金章宗的玉泉山行宫和芙蓉殿,元、明时期,玉泉山就成为皇家避暑胜地,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明英宗,又在玉泉山修建有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年间,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翻修扩建,清代康熙皇帝,最终将“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
玉泉山静明园共有六个门,正门俗称南宫门,大门以东有东宫门、小南门和小东门,以西有西宫门,西北有夹墙门。
北京玉泉山是燕京八景之一
所谓“燕京八景”最早产生于金代,是老北京的八处景观,又称“燕台八景”、“燕山八景”。说法、提法也几经变更,但最终的说法,还是最好提诗、处处题字的乾隆皇帝定下了,并留下碑文石刻作为见证,其中的“玉泉趵突”指得就是玉泉山的泉水。没错,听起来,的确有点儿山寨版济南趵突泉的感觉,为什么叫“玉泉趵突”呢?其实自金代以来,这一景一直叫“玉泉垂虹”,但乾隆皇帝有个爱好,就是希望把天下美景统统搬到北京来,就好像他下了江南,觉得江南风光无限好,就把江南水乡的美景直接搬到北京,修了个苏州街,这样的例子很多,可是趵突泉他搬不过来啊,据说经过他多次实地考察,认为玉泉山的水是从石缝中流出的,不能形成瀑布“垂虹”的景致,更像趵突泉,就把名字给改成“玉泉趵突”了,并作诗留史:“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泉山受到了很好的保护,文化遗存相对比较完整,包括那幢乾隆御碑、地臧洞摩崖石刻等处,几乎没有丝毫损坏。“玉泉趵突”御碑矗立在山崖上的一座古建筑前面,下面的石砌崖墙上镶嵌着两幢石碑,一幢是“天下第一泉”御碑,另一幢上面刻有“御题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碑文。这两幢石碑下面的湖边,有白玉栏杆围出一汪清水,那就是相传的泉眼所在,现在早就没有泉水“趵突”了,甚至看不见一点涟漪,惟有北面有人工瀑布。看过风景名胜介绍的人,都会对那些描写心驰神往。回想明清两代的景象,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现在你去那些地方看看,许多美丽已不见了踪影。
天下第一泉
古人认为水“质贵轻”,意思就是,水的重量越轻越好,乾隆皇帝就是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儿的水最好,于是收集天下名泉的泉水来与玉泉山的泉水做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丘、碧云寺诸水各重一两一厘,玉泉山的泉水只有一两重,果然是最轻的。从此,玉泉山的水,不但是清朝宫庭专用水,而且还得到了乾隆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泉”石碑。并作是:“功惩无双水,名称第一泉”。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呢。
清代宫廷专用水
玉泉十六景
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园,没有皇帝特别恩赐,即使是朝廷大臣,也无法入内。乾隆年间,曾赏赐大学士、尚书等十余人随游玉泉山。胡广曾作诗:“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树色镜中悬;却带西湖连内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诗曰:“笑指蓬莱石,春桃几树花;仙潭驯白鹿,童子戏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车长者家;凭君磨素壁,重过赋青霞。”
玉泉山的塔也是颐和园借景造园的点睛之笔,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可以远眺玉峰塔。“玉峰塔影”可是名扬天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