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静宜园)石刻汇总(上)

标签:
香山石刻梅兰芳静宜园二十八景北京香山香山公园香山红叶香山文化 |
分类: 北京香山园林文化 |
香山碑
香山,金人李晏有碑,其略云:西山苍苍,上干云霄。重冈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虾蟆,有泉水自山上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清朝初年已废)。
香山永安寺记
明朝大学士商辂撰写。全文如下: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国朝正统间,司礼太监范公弘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于是请颂大藏经及护敕,俾僧众看诵,祝延皇炸,其用心勤矣。景泰中,特升天界寺住持道清以左又义同宗师行聚兼住领众。时太监王公诚,继志修葺,寺刹赖之。天顺,成化以来,累蒙颁赐经典,增饰绘像。戊子之冬,御马太监郑公同虑将来寺宇、田园、林木或致侵毁,请之于上,复赐敕谕禁护,以住持僧戒缙为右觉义主之恩典崇重,诚一时盛事。郑公谓不可无述以示后,徵予为记。惟天下事创于前者固难,而维持保护于其后者尤难。矧佛以慈悲为教,虽死生轮回,天堂地狱之说,甚足以警惧于人,然初无形迹,无证验,无声色,无成怒,一时人心在佛,则佛在人心,翕然而从,欢然而趋。虽舍施其身,有弗暇惜,况于财乎?苟人心一或自懈,则视佛为无佛,非帷幔之,且从而背弃之者多矣。噫!此寺之所由兴废也欤。惟善人信士好之笃而崇之专者乃不然,念念在佛,无一念而非佛,时时在佛,无一时而非佛。夫然后殿堂之葺饰,像设之庄严,林木之兹培,田园之垦辟,始如是而终亦如是,前如是而后亦如是,虽百年犹一日,果何有于堕坏,亦何有于侵夺?惟是永安禅寺,下而诸公,崇奉愈久而益虔;上而列圣,护持有加而无已.则自今以往,杰栋峥嵘,将与香山同其久远,晨钟暮鼓,祝厘祈福,使其徒永有所归向,非徒为一时观美而已。用是为记,俾刻之石以示后人,庶览之者有所感发焉。成化五年立(清初已废)。
圣祖御制婆罗树歌
婆罗珍木不易得,此数惟应月中植。想见初来西域移,山中有人多未识。海桐结蕊松栝形,千花散尽七叶青。山禽回翔不敢集,虚堂落子风冷冷。楚州遗碑今已偃,峨眉雪外双林远。未若兹山近可游,灵根终古蟠层。繁荫亭午转团,回睇精蓝路几盘。凭教紫府仙山树,写入披香殿里香。
高宗御制婆罗树恭依皇祖元韵
树闻如意随求得,梵典曾标鹿苑植。层层幢节古佛前,碧眼番僧来尚识。东土西天岂定形,飞来灵鹫千云青。安知此树不忆石,凶风作语犹泠泠。七叶茏葱湘盖偃,纵移根越千年远。益部楚州疑附会,那睹月木依云。如桐如栝影团,雪覆霜凝翠郁盘,不殊调御丈夫倚,曾沐曼殊师利看。乾隆十一年御制。
高宗御制宗镜大昭六韵
现碑尚存于昭庙遗址,碑上原文如下:“乾隆四十五年御制昭庙六韵:昭庙缘何建?神僧来自遐。因教仿西卫(既建须弥福寿之庙于热河,复建昭庙于香山之静宜园,以班禅远来祝厘之诚可嘉,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是日自谒陵回跸至香山落成,班禅适居此庆赞。又昭庙肖卫地古式为之。卫者番语谓中,俗谓之前藏。班禅所居后藏乃实名藏,藏者善也)。并以示中华。是日当庆落,便途礼脱(见楞严经注,唐语谓法幢也)。黄衣宣法雨,碧嶂散天花(是日本晴,甫至经坛乃微鱼,皆以为散天花之喜云)。六度期群度,三车演妙车。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
香山寺石屏碑刻
香山寺正殿前有石屏一座。东面:中刊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屏后(西面)恭镌高宗御笔燃灯古佛、观音、普贤诸像,并刻有御制赞语。石屏联曰:“智镜光圆宏六度,心连香远演三乘。”“灵鹫风香传妙偈,澄潭月皎印真如。”花雨轻霏结青莲法界,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今古石屏及联偈尚存。
森玉笏
森玉笏,二十八景之一。“森玉笏”刻于石壁上,乾隆御题。
高宗御制森玉笏诗一首,刻于朝阳洞西侧石壁上,诗曰:“回冈纷合沓,峻岭郁嵯峨。俨若千夫立,森然万玉罗。色无需藻绘,坚不受砻磨。山伯朝天阙,圭璋列几多。乾隆丙寅御题”。今石刻尚存。
写秋容
写秋容,刻于森玉笏北侧山石上,道光癸未九月,宣宗御笔。石刻尚存。
蔚秀
蔚秀,刻于多景亭至香雾窟山路中段南侧石壁,为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垂云
垂云,刻于玉华岫至阆风亭林荫路中一块巨石之上,为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萝屏
萝屏,刻于绚秋林下巨石之上,清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翠云堆
翠云堆,刻于绚秋林下石壁上,为清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留青
留青,刻于绚秋林下石壁上,为清高宗御笔。石刻尚存。
仙掌
仙掌,刻于原观音阁之上侧巨石之上,观音阁已被焚毁。今石刻尚存,为清高宗御笔。
罗汉影
罗汉影,刻于“仙掌”石下侧十余米处,为清高宗御笔。今字迹不清。
抱云挂月
抱云挂月,刻于古香山寺水月空明殿北边立山石片上。今石刻尚存。为清高宗御笔。可参写我博客的影音文件。香山寺遗址。
听法松
听法松,原刻于古香山寺圆灵应现大殿前,为清高宗御笔,1860年毁于庚申之役。
卧龙
卧龙,刻于“绚秋林”旧址下侧石路旁卧地青石之上,为清高宗御笔。今石刻尚存。
峰回路转
峰回路转,刻于重翠崦西侧路边巨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