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周易》系列之五:《周易》的性质

(2019-05-18 14:26:47)
分类: 雅正修订(2014)

1、  作者周公

关于《周易》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在这点上,我赞成主流的结论:作者为周公旦。

我的具体看法是:

《周易》是周公还政后在丰邑颐养时(公元前1036年左右)创作。周公主创,制定主题、思路、框架,并最终审定。具体内容则是由一个卜官史官组成的创作小组执笔

《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由此可见,在周人眼里《周易》并非单纯的筮书,至少还有德育之功。这是孔子之前的事。

2、  周公不迷信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疆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通典》:“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告凶,卜筮不吉,星变为灾,请还师。太公怒曰:今纣刳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所知乎?乃焚龟折蓍,援枹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

武王伐纣,周公一直在旁辅佐。耳濡目染,即使周公本来相信占卜,但一系列事实以及帝辛的所谓天命最终被推翻,都促使本就多材多能的周公明白:占卜只是统治阶层安定人心、给自身行为寻找合法性的一种手段。

所以周公摄政后的行为都是在踏踏实实地为周朝奠定万世基业,而非把未来寄托在虚无的天帝保佑上。比如封邦建国,完善政治制度;制礼作乐,完善宗法制度;《大诰》、《多士》、《召诰》、《洛诰》、《无逸》、《立政》、《康诰》、《酒诰》、《梓材》等今天能看到的周公文献,都是从德行角度立意。

3、  作《易》缘由

从卦爻辞蕴含的思想性,卦爻辞之间明显的内在逻辑,卦序的人为编排,都在表明《周易》文本是一种理性创作,而不是筮辞堆砌。真要只是辑选筮辞为书的话,根本无须周公出手。以周公的思想境界出手,就绝不会仅仅以卜官的视角去写一本纯粹的卜筮工具书。

综合各种信息可以看出,周公以其丰富的阅历,凝练出了深刻的智慧和经验。设身处地思考,在他晚年回首时,会有言未尽、心未安之感,需要一部著作来系统阐述他的思想以育诫后人。

周公想写的东西实在太多,殷商灭亡的教训需要总结,文武二王开创历史的卓越功勋需要铭记,他自己对政治、人生的深髓认识需要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才能满足这种集记史、述理、表功、明道于一体的需求呢?

六十四卦模型,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以上内容。六十四卦的六位结构,能很好的承载分段式逻辑叙述的需求。六十四卦,是文王在羑里时的创意,对于周人具有特别的意义,推广六十四卦,也是对文王永久的纪念。所有这一切,都使得这个选择自然而然。

4、  卜筮是外衣,记史述理是本质

《周易》为君子谋,事写周革殷命,理言明道通变,敬德保民是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立意,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精英。

·虽然内容上有其超越,但形式上还是受到时代局限。

殷商时,凡重大决策均需经龟卜决断,人们认为那是按天意行事。《礼记·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在当时,占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人心,龟卜对于殷商统治者既是传统的决策辅助手段,又是愚民教化的需要,新朝新法,周朝需要建立自己的占法体系以立信,周公以卜筮的形式创作《周易》,既不影响思想的表达,又适应了这种以筮代卜的政治需求,一举两得。

·所以《周易》是理性与习俗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占卜是时代文化的主流,周公不迷信占卜,但他明白利用占卜维护人心的重要性。所以虽然是教育子弟的书,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如果直接告诉子弟卜筮无用,一是他们理解不了,二是也不是时机。卜筮的愚民性质,只能是对个别精英口传心授的内容,并非可以言传多耳的。

所以,作为教材的《周易》仍需要以卜筮示人。因此,行文用了许多卜筮词汇,但作者更是将思想体系蕴寓其中,而非为了卜筮而制造一堆卜辞。

我们研究《周易》文本内涵,就是要抽丝剥茧,透过表象看实质,不被卜筮等表象迷惑。

·卜筮的应用与文本的叙事本质并行不悖。

借筮说理,是顺应当时文化背景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能因此就以为《周易》的文本就是筮辞辑录。

之于卜筮,意义在于文词的意象而非文理。只要是具有一定词汇量的文本,就可以作为筮词,这与文本本身的意义无关。后世的测字术就是对此原理的极致运用。

所以,对于《周易》这样内涵意义的文本来说,文本本义是一个层面,筮占意义是另一个层面。从卜的角度,每一次的解读都是不同的,是谓千人千易。

5、  传统易学在当代树立的是一个扭曲的易学形象

当代,传统易学在文化上的传播主要是延续孔子以来的滥觞,没有什么新意。其易学基本观点就是象数理占。象数理占,在历代学者眼中虽然看似是四位一体,且以“象数理”为主,其实却是以占为根基,只是为了门面避而不谈而已。这点朱熹比较实在,直陈他认为《周易》本为占卜之书。

因此,当代易学从理论基础上就必然对术数持开放态度。这也是当代易学中术数思维愈演愈烈的原因。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无不能占,这种基本认识导致当代易学者不能科学理性地分析易学,陷入一种盲目自大的情境。比如科技每有重大发明,易学者们就会找到易学根据,以之佐证易学的伟大,并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自豪感。

这种成型于汉代用象数模型去比附各种科学知识的朴素思维,在今天换了个科学易的名称,就把诞生于数千年前的易学现代科学化了,让人匪夷所思。

传统易学的种种宣传误导,让不明者以为古人是神人,他们写出的易书神奇至极,能测天下事,能解天下难。从而忽悠人们遇到问题把希望寄托在易学改命或者神秘的启示上,把这种投机取巧当作理所当然,认为这就是易学的功用。

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传统易学一直没有读懂《周易》。

6、  了解《周易》性质对今天的意义

三千年前的时代背景使《周易》披上卜筮的外衣。古人因循旧说情有可原,但我们如果还是以卜筮的角度为基调去看《周易》,就与历代被愚弄的读者群没有什么区别了。稍微好一点的,也就是象孔子那样,稍稍感受到其中一点片言只语的义理罢了。

历史表明,《周易》这样一部影响广泛的经典,对民族文化的塑造可谓至关重要。被曲解的《周易》,误导了一代代学子,扭曲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笔者认为探究《周易》本义对今天的国学传承是有意义的。心中有杆秤,我们才能真正辨析历代易学的得失,才能焕发传统经典真正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