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以来易学史的认识
(2019-02-24 21:45:24)分类: 易学评论 |
只要不提易学,历代就有无数易学大师。
只要一谈易学,幼稚园的本质就露馅了。
对于周易,朱伯琨先生自省曰只了解5%。
这不是在谦虚,这是一句大实话。
其实朱先生的这个判定完全可以引申开去,三千年易学史的成果,其实也仅仅是了解周易的5%。
这样的理解度之下,如果说易学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话,也是种畸形的影响。
这样的理解度之下,如果说有易学大师的话,也要给易学两字加个引号,还是称其为“**观易”大师更贴切。
比如孔子,儒学大师,非要和易扯上,就叫儒学观易大师,孔子观易大师即可。
因为,这样的理解度之下,孔子以来,大家是不知道周易在说什么的。
周易在说什么呢?三千年唯一正解——周易雅正。
雅正回归经典本义读易。
抛象:因为周易不是观象系辞之卜辞輯录。
弃卜:因为周易只是后人用来占卜,文本本身的性质不是卜,而是艺术创作。
六段论:还原六爻作为六段分析法的本质,完全摈弃后人以占卜视角解卦的象数思维。
对偶卦:还原卦符作为对偶卦双视角写作的本质, 从而进一步发现卦团之间的逻辑关联。
卦团:周易64卦没有孤立的主题,卦与卦之间全部逻辑相关。最小的卦团单元,就是对偶卦。
卦团是文本内容的坐标,杜绝了千人千易的可能,一本书的本义只有一个。
雅正还指出传统易注一个微不足道,却影响全局的文字训诂错误。周易正文4162字,其中无,出现160次。过去一律训解为“没有”,这是错误的。“无”字在先秦一直有两种主要用法,1没有,2通毋。周易中也不例外。实际上,周易中无通毋处高达109初,并且关键词“无咎”,“无妄”,也都是通毋。
还是回到文章开头,传统易学对周易之所以只有5%的理解度,关键是因为对八卦历史的错误认识,造成八卦解易成为主流。如果认真考证历史,我们会发现八卦象数体系实际上是晚于周易这本书的创作年代的。所谓的伏羲创八卦,夏连山商归藏的易学史纯属古人的一种莫须有想象,不可为据。
如果八卦象数体系真是晚于周易诞生,那么以八卦象数解易的传统易学就失去了根据。
八卦的历史一天不清,我们的易学史就走不出以5%的理解度忽悠世人的畸形怪圈。
前一篇:丰铭《易》语(整理版)
后一篇:《车舝》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