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易雅正》简要 ——同人卦

(2014-04-17 09:16:11)
标签:

文化

分类: 雅正修订(2014)

第十三卦 同人 下离上乾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同人、大有、谦、豫四卦是一组,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武王灭商的历史进程。其中同人卦写武王继位后从军事准备到出兵灭商的全过程。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广交朋友,才能亨通。应当勇闯难关,应当招贤纳士。

 

同,本义聚集。同人,和同于人,指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成为同志。

野,郊外谓之野。

 

要走出城邑,走到乡野去,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这样才能亨通。

“ 利君子贞”,指要善于发挥君子的想法。应当勇往直前,不断开拓进取,应当寻找贤人智士,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是秉承当年文王渭水之滨寻访姜太公的人才理念。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类,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类。

族,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

辨物,分辨事物的种类,辨别事物的情况。孔颖达 疏:“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天空红彤彤的一片,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样,人们把这种通红的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朝霞和晚霞,没有云,有时候天边也会出现火红颜色。无数火烧云映耀天空,壮丽多姿,就好比无数的人聚集在一起那样威武壮观。

君子观此象,用是否与我同类来分辨与其他宗族之间的远近亲疏。也就是说,与我同心,就是朋友;与我不一个战线,就是敌人。团结就是力量,把朋友团结起来,象火烧云那样染洒天空。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内部团结:聚拢整个家族的人,不要同室操戈。

 

门,本义双扇门,在此取引申义,指家族或家族的一支。

当初竞选时,为了各自利益,兄弟之间难免会有些争斗。但现在尘埃落定,双方的角色从对手变成了君臣,又回归了一家人。作者指出,作为胜利方的武王,要做的不是打击报复,而是化解兄弟间矛盾、消弭两派间裂痕,使双方从分歧走向合作,从而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去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不要小肚鸡肠孤家寡人,走出家门去与人和同。兄弟本应同心,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当时情势如此,又有谁能怪罪呢?正所谓:“化去干戈兄弟在,相逢一笑泯前嫌。”

笔者以为,此处把出加个引号会更有戏剧性,类似于出家的“出”。即“出门”并非走出门,而是形容在这场波谲云诡的储位之争中已经形同陌路的兄弟关系。“出门同人”即“与出门人同”,将那些“离开”家门的兄弟重新聚拢在一起。

 

六二:同人于宗,吝。——军事同盟:只与同宗同族的部落联盟,眼界狭隘。

 

宗,宗庙,祖庙。

宗族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是比家族更大的社会组织,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在当时,基本上一个大的宗族就可以组成一个部落、一个方国。所以,“同人于宗”,是说与有血缘或近亲关系的部落联盟。作者在此提醒,吝,过分爱惜,即过于在乎血缘亲疏。要想立大业,就应胸怀大义,放眼天下,与各种可以团结的势力结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囿于宗族利益,太小气了,是条狭窄的道路。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积极备战:藏兵于林莽,积极操练,三年不轻举妄动。

 

这句爻辞涉及一个历史事件——“孟津观兵”:武王即位9年时,为了解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状况,举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结果有800诸侯(当属后世的溢美之言,因为即使是后来牧野决战时有史载的也只有八个诸侯。《尚书·牧誓》:“庸、蜀、羌、髳、微、卢、彭、 濮人”。)闻讯赶来参加。诸侯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在军队渡过黄河后下令全军返回。

孟津会盟后,武王一方面向朝歌派遣大批间谍,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操练人马,准备伺机兴师。此即本爻辞所指。

 

伏,俯伏,;趴下。

戎,古代兵器的总称,常借指军队。

莽,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借指野外茂密的草丛,广大、辽阔之地。

岁,年的别称。

兴,兴起,发动。

 

潜藏军队于广袤地山野之中,加高本就已经很高的山丘。陵,是大土山,在此则是军队的代称,就象咱们现在将军队比喻为钢铁长城一样。高陵,是比喻本已比较强大地周军。所以这句话要表达的是:隐蔽地把部队拉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训练,进一步增强其战斗力。

三年不发动进攻,一是为总攻不断积聚力量,另一则也是在等候战机。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把军队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是因为敌人还很强大,不能让他们知道我们在练兵而有所防范。

三年不举兵,小心行事也,是为了将来一举成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不战屈敌:拥有压倒性优势,而不去蛮攻,吉。 

 

乘,登,升。

墉,城墙。

弗,不,表示一般性否定。

克,胜任,战胜。

攻,进攻,攻打。

 

《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武王遵照文王“时至勿疑”的遗嘱,选择商师主力远征东夷的有利战机,乘虚蹈隙。

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于三年后的十二月戊午日师渡盟津,诸侯咸会,次年二月甲子日各路大军会聚商郊牧野。本爻回顾了武王在中间这两个月是如何破关夺隘的。

有把握登上对方的城墙,却不把它攻下来。这是说虽然武王大军具有绝对优势,但武王仁爱为先,不忍战火荼毒生灵,所以陈兵城下后并不强攻,而是先晓以大义劝说守城者弃暗投明。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则,准则,法则。

虽然大军兵临城下,但正确的选择还是围而不攻。此即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那么其“吉”何来呢?获吉的原因,是对方被制度围困而终于反戈其制度,向周军投诚。

总之,作为武王,一路上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帜,提出纣王无道,只要不助纣为虐,对从属一概不究的口号,孰不归心?再加上其强大地军事压力,那些守城将领唯一的出路也就是反则投降了。《逸周书》:“王赫奋烈,八方咸发,高城若地,商庶若化。”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策反统战:对方将士开始时悲观绝望后来醒悟开怀,大军战场倒戈。

  

终于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纣王闻知周兵已到,调集都中士兵,再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在牧野与诸侯联军决战。

武王在战前向全军发表誓词,历数商纣的罪恶,说明伐纣的正义性,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并严申不准杀害降俘,以瓦解商军,史称“牧誓”。

决战开始后,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商纣的军队在周军凌厉攻势下一触即溃。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不愿为纣王卖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史记•周本纪》:“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这句爻辞,就是讲的牧野之战中商兵阵前倒戈的画面。

号啕,大声哭。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兵士们先是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号啕大哭,然后终于想通了开怀大笑,决定战场起义,两只大军汇而为一,杀向朝歌。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对方将士之前的痛哭绝望,是因为中正刚直,内心还想着效忠帝辛。

双方军队的相会,是说相互战胜,即合兵一处成为一家人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直捣敌巢:大部队进发到了城郊,不要功亏一篑。

 

郊,商周时王城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二百里为州,三百里谓之野。

无悔,无通亡。不再做使自己后悔的事。

 

《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牧野是一个地名,离朝歌70里,所以是在“郊”的范围内。作为推进一步的上九之“郊”,应该是特指的兵临城下。

 

聚集人们于郊,即大军推进到了朝歌城外,不要做使自己后悔的事,是说此时不要犹疑不决,要勇于担当,一鼓作气杀入朝歌城中。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会师于城外,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即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只差最后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