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牵羊悔亡”的解释

(2013-03-13 12:33:32)
标签:

牵羊

高亨

正义

周易

文化

“牵羊悔亡”出自《周易》第四十三卦《夬》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这一爻,楚简《周易》中写做:九四,誫亡肤,丌行緀疋, 亡,(+耳)言不冬。

帛书中写做:九四,脤无膚,亓行郪胥,牽 亡,聞言不信。

李学勤先生在《看马王堆帛书周易经文》中说:“九四今传本‘牵羊’,帛书本同,简本乃作‘丧羊’,这可能是因《大壮》六五‘丧羊于易’而误。” 其实,李先生也只是说“可能”有误而已。对比这三个版本,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文字写法上的演变,意义上基本没有什么出入。所以文字确定方面不需要考虑了,以今本为准就是。

 

对这一爻的理解,出入很大,焦点在 “牵羊悔亡”的解释上,下面先概要转述下古今著作和近些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解释:

 

 

一、古人

1、周易正义   注:王弼 疏:孔颖达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不刚而进,非已所据,必见侵伤,失其所安,故“臀无肤,其行次且”也。羊者,抵狠难移之物,谓五也。五为夬主,非下所侵。若牵於五,则可得“悔亡”而已。刚亢不能纳言,自任所处,闻言不信以斯而行,凶可知矣。

 []“九四臀无肤”至“闻言不信”。正义曰:“臀无肤,其行次且”者,九四据下三阳,位又不正,下刚而进,必见侵伤侵伤,则居不得安,若“臀无肤”矣。次且行不前进也。臀之无肤,居既失安,行亦不进,故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者,羊者,抵狠难移之物,谓五也。居尊当位,为夬之主,下不敢侵。若牵於五,则可得悔亡,故曰“牵羊悔亡”。然四亦是刚阳,各亢所处,虽复闻牵羊之言,不肯信服事於五,故曰“闻言不信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同於噬嗑灭耳之“凶”。

[]“无不明也”。正义曰:“聪不明”者,聪,听也。良由听之不明,故闻言不信也。○注“同於噬嗑灭耳之凶”。○正义曰:四既闻言不信,不肯牵系於五,则必被侵克致凶。而《经》无凶文,《象》称“聪不明”者,与《噬嗑》上九辞同,彼以不明释凶,知此亦为凶也。

 

丰铭按:王弼和孔颖达的解释思路一致,都是从九四身处四爻柔位却行刚爻勇猛之事的角度来解释导致“臀无肤,其行次且”的原因,而把“牵羊悔亡”理解为如果知错即改止于九五则可以减少损失。至于“闻言不信”,则是无视止于九五(牵羊)的劝告而一意孤行了。

个人看法,这种用爻位关系注解爻辞的思路,可以用来佐证爻辞的合理性,但不能用来解释爻辞的内涵意义。就像某人身处什么环境或者位置应该说怎样的话才合乎场合角色,但这种把握并不能决定说话的内容。历来利用爻位关系注解爻辞的,大多过于注重这种外在形式而忽视了说话的主题,甚至是用形式代替了对主题的研究了。比如本爻,注疏者实际做的事是为目的而目的,即用九四柔位证明了当事者“臀无肤,其行次且”的合理性,又假设九四身为刚柔不会听劝告,所以结果“闻言不信”的现实性,中间牵九五之羊则能“悔亡”则纯粹是观象的发挥了,完全与卦意无关。

我们注意到,注疏者如此证明了九四爻每段爻辞的合理性之后,我们只是频频颔首,“嗯,这样写是对的”。但是我们对为什么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个“臀无肤,其行次且”还是无从了解,对这句爻辞的来龙去脉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这种感受我相信作为注疏者的王弼和孔颖达是没有的,古代很多读易者也是没有的,所以许多《周易正义》这类注解才能作为经典传诵至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理解差异,是因为这类读易者是把《周易》中每一句卦爻辞都当作凭象而出的天书来看待的,与前文无关,与后文也无关,所以只要能证明这句卦爻辞所言与所处的象位符合就完成任务了。

《周易》真是由一串内容零散无关的珍珠串起来的天书么?64卦爻辞中点点滴滴地内在逻辑已经让古人意识到了其中的关联,但这种意识是朦胧的,并且朦胧中用象数关联的理由去自我解释。直到近代,认为64卦爻辞具有一个大的逻辑框架的思考才逐渐形成。

 

2、周易集解 李鼎祚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

  虞翻曰:二四已yǐ变,坎为臀。剥艮为肤,毁灭不见。故“臀无肤”。大壮震为行。坎为破,为曳。故“其行趑趄”也。 

  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虞翻曰:兑为羊,二变巽为绳,剥艮手持绳,故“牵羊”。谓四之正,得位承五,故“悔亡”。震为言,坎为耳,震坎象不正,故“闻言不信”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虞翻曰:坎耳离目,折入于兑故“聪不明”矣。

案:兑为羊,四五体兑故也。凡卦,初为足;二为腓;三为股;四为臀,当阴柔,今反刚阳,故曰“臀无肤”。九四震爻,震为足,足既不正,故“行趑趄”矣。

 

丰铭按:虞翻所指:九二九四一变,2-4爻就成了坎,坎的卦象是臀,而象征皮肤的卦象剥卦艮卦于卦中不见,这样连起来就代表“臀无肤”。“大壮震为行”则有点难以理解了,九五爻变才是大壮,但这是在说九四爻啊,也许是虞先生看到那个“行”字没办法了,只好把九五变震提前上来,算是对九四的预言吧。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也是同样的牵强,九四不变的话,则上卦为兑为体为羊。继续呢?九二变一下,九四还是不变,这样2-4爻就成了巽为绳。可见这爻的变与不变还真随便,至于“剥艮手持绳”及以下一节俺就更看不出虞先生的思维是怎么跳跃的了。

李鼎祚似乎是感到了虞此解的繁琐和天马行空,于是在按语中进行了简化:上卦为兑为羊,四爻为臀当柔,今为刚故曰“臀无肤”。九四作为震卦的初爻(这是脱离本卦从八经卦角度去发挥啦),刚居柔位是为不正,故“行趑趄”。

总之,虞翻和李鼎祚都是想从卦象的演绎中直接写出卦爻辞来。在他们的心中,《周易》竟然是64卦的卦象在作者脑海中跳舞跳出来的,完全就是卦象之间互相组合的结果啊,这可真是至为纯粹的的易象学了。后来,经尚秉和先生将此思路推到极致后,这条解易之路就开始日趋没落了。

 

3、周易本義  朱熹注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臀,徒敦反。次,七私反。且,七餘反。《姤》卦同。以陽居陰,不中不正,居則不安,行則不進。若不與眾陽競進,而安出其後,則可以亡其悔。然當決之時,志在上進,必不能也。占者聞言而信,則轉凶而吉矣。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隨其後,則可以行矣。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丰铭按:同《正义》类似,用爻位爻的性质来审视了此爻的处境。对“牽羊”的解释则与《正义》不同,以放羊人“縱之使前而隨其後”的经验,认为《周易》作者是把“牽羊悔亡”当作一个示例,形象的告诫“以陽居陰”者应当戒刚慎行。

 

4、御纂周易折中 李光地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本义 以阳居阴,不中不正,居则不安,行则不进,若;下与众阳竞进而安出其后,则可以“亡”其“悔”。然当决之时,志在上进,必不能也。占者闻言而信,则转凶而吉矣。“牵羊”者,当其前则不进,纵之使前而随其后,则可以行矣。

程传 “臀无肤”,居不安也。“行次且”,进不前也,“次且”,进难之状。九四以阳居阴,刚决不足,欲止则众阳并进于下,势不得安,犹臀伤而居不能安也。欲行则居柔失其刚壮,不能强进,故其行次且也。“牵羊悔亡”,“羊”者,群行之物。“牵”者,挽拽之义。言若能自强而牵挽以从群行,则可以“亡”其“悔”。然既处柔,必不能也。

虽使闻是言,亦必不能信用也。夫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唯刚明者能之。在它卦九居四,其失未至如此之甚。在《夬》而居柔,其害大矣。

集说 方氏应祥曰:“牵羊”之说,《本义》谓让羊使前而随其后,则羊乃众君子之象,若就兑羊之象言之,则羊还是九四。羊性善触,不至羸角不已。圣人教以自牵其羊,抑其很性,则可以亡悔矣,是亦壮頄“有凶”之意。

“臀”者与阴相背之物也。《夬》四《姤》三,皆与阴连体而相背,故皆以“臀”为象。“臀无肤”,喻四之不能安坐也。不能安坐,故“次且”而欲进。所以然者,不能自制其刚壮故也。苟能制其刚壮,如“牵羊”然,则可“亡”其“悔”。特恐当此时也,闻持重之言而不信耳。圣人占戒之外,又设为反辞者,凡人有所忧畏瞻虑,则受警戒也。易,时之可为,势之可乘,一则恐失事机,二则恐犯众议,是以闻言而多不信也。“牵羊”,方氏说善。

 

丰铭按:程传的解释另辟蹊径,将九四“居不安”的原因解释为下卦三刚爻“并进于下”前进潮流之势,又以九四克服柔弱之心理牵挽下卦三刚爻“以从群行”来解释“牵羊悔亡”,明显带有希望北宋自强自救的时代心理。后面“夫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唯刚明者能之。在它卦九居四,其失未至如此之甚。在《夬》而居柔,其害大矣”之语,更是对此期许的发挥与建言。以“居柔失其刚壮”来解释“其行次且”的犹豫缘由则与就说无异。

方应祥的解释对何为羊提出了异议,他说九四自己就是此“羊”,所以“牵羊”就是“自牵”,自我抑制。此说在汪洋易注中算是另类了,李光地对此表示赞同,是否也与程颐之民族心理类似,借此警示强势之爱新觉罗氏呢?

 

5、周易尚氏学 尚秉和(1870~1950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伏艮为肤。为尾。故为臀。臀尾闾也。艮伏故曰无肤。乾为行。承乘皆阳。失位。故其行次且。次且。马云却行不前也。兑为羊。玉篇。牵速也。姤九三云。行未牵也。亦以牵为速。次且行缓。速则无悔。牵羊悔亡者。言四宜随五。速进决阴。阴决则当位居五。故曰悔亡。旧说皆不知悔亡之故何在。则以牵字失诂也。兑为耳。故曰闻。乾为言为信。兑口亦为言。闻言不信者。兑言向外。与乾言相背。故不信也。兑耳象。鼎传云。巽而耳目聪明。目谓上离。耳谓互兑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兑为耳。为黯昧。故曰不明。不明犹不审。俗所谓不清。虞氏以离目当之。非。

 

丰铭按:至尚氏,读易基本成为象数文字游戏了。但从其解“牵羊悔亡”为九四随九五顺遂《夬》之时义而驱逐上六之阴,从而得正九五尊位的思路上,还是可以感受其驱除鞑虏的民族情结。

 

二、近人

1、①周易大传今注 高亨 齐鲁书社1979

 

由于文字过长并且图片较多,全文请见

http://bbs.tianya.cn/post-666-28358-1.shtml

http://bbs.64gua.com/read-htm-tid-1366164-page-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