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卦,遗序也
(2011-07-06 21:48:4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易理探微 |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⑥。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 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杂卦传》。虽然也列入十翼,但重视程度却远不及其他,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批判质疑者日众,唐宋以后估计已经少有人能理解《杂卦传》为何能有资格跻身十翼之林了。
杂卦卦序的特点,是前面56卦都是按照非覆即反的原则成对排列,而最后八卦(大过、姤、渐、颐、既济、归妹、未济、夬)却脱离了此原则,历代研究者多认为此八卦为错简,即原文应也是遵循着非覆即反原则,也有认为原文如此的,清代毛奇龄说:“此非错简者,乃故乱之以使之杂,既非序次,复非反对,其名《杂卦》者以此。”网上搜到郭顺红先生的一副杂卦图,可参考。

这个杂卦卦序的意义何在,我是在写《雅正》的过程中明白的,不理解《周易》成书的原委,还真就只能雾里看花。
《周易》,在国人心目中其实只有一本,就是流传已经两千多年的通行本《周易》。追溯《周易》之前,八卦是其渊源,因为有了八卦,才有了后来的八卦相重而为六十四卦。有了六十四卦还不是《周易》,有人在卦后面系上了卦爻辞,《周易》这才诞生。《周易》诞生后,诸多权威注释形成《易传》,在汉代《周易》就变身成了《易经》。
在上面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细节被无休止的争论,比如做八卦者谁?六十四卦是八卦相重得来的么?重卦者谁?《周易》之前是不是还有《连山》、《归藏》?系卦爻辞者谁?做《易传》者谁?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却无一定论,那么《周易》自然成谜,不成谜才怪。
做八卦者谁?托名伏羲。是谁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太遥远了,就象我们现在不需要明确是谁发现了数字一样。
六十四卦是八卦相重得来的么?重卦者谁?这是一个问题,司马迁回答了:“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相信我们的史学家吧。
《周易》之前是不是还有《连山》、《归藏》?把《连山》、《归藏》说成《周易》的前辈,大笑话。
下面是关键了: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后不久,就出狱了,随后励精图治,也没有时间给六十四卦系辞。谁有时间、有责任、有能力、有迫切感的为六十四卦系辞呢?是退位后的周公。周公在位时制礼,退位后做《易》,一心都是为了大周永久。给六十四卦系辞不一定是周公亲手,这是要点,他可以组织专家来做。这时的六十四卦卦序按卦宫排列,而不是今本这样的卦序,这更是要点,明白了这点,就不需要为帛书《周易》的版本与通行本《周易》的版本孰先孰后犯疑了。
于是焦点就又集中到通行本卦序上了,谁修改的卦序呢?为什么修改呢?是孔子。孔子编改这个卦序可是费了心思,司马迁说他是“韦编三绝”。这样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杂卦能有资格跻身《十翼》,因为它是夫子推演今本卦序时遗留的一个过渡或雏形卦序,此卦序之于通行本卦序,就象作家成文前的一篇遗弃手稿,从中可以看到夫子曾经的思路是怎样的。至于夫子为什么要修改圣人之作,不再罗嗦了,《雅正》里都有。
事实往往出奇的简单,只要你能拨开云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