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熹平石经
(2011-03-14 09:47:27)
标签:
转载 |
分类: 易理探微 |
熹平石经
出洛阳城向东大约15公里的地方,那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河。今天隐约可以看出有一座古城沉睡在这里。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内城残存的东墙有3895米,残存的西城墙有4290米,北城墙有3700米,南城墙已为洛河所淹,无法计算它的长度。残存的城墙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城墙东段稍好一些,约高出地面5~7米。城墙都是用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如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也隐约可见。经考证,这里就是汉魏故城遗址。更始三年(25),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也以此为都,历4代共330多年。此城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在靠近内城南郊附近,有个小村子叫太学村,今属偃师市。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了什么。这里,就是东汉太学的所在地。太学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最多时曾达3万余人。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大约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显然,这就是当年的校舍了。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熹平石经》,就发生在这里。
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化事业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进入汉朝以来,由于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富裕,文化事业也随之兴旺起来。两汉时期提倡儒学,设立了五经博士,专门从事经学的讲解。但由于印刷业不发达,没有统一的“课本”,都是口传手抄。抄来抄去,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致使诸经博士试甲乙科时争辩激烈。甚至有人通过贿赂改正经籍文字使之适合自己的文本。
为了求得诸经文义有一个遵循标准,避免意义混淆错乱,东汉熹平四年(175),由议郎蔡邕牵头,与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一起,上奏朝廷,请求将《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体统一书写,作为标准向太学的学生讲授。这一建议,得到了灵帝的批准。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183)告成,历时九年时间。先后共有24名经学家参与了这一工作。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因用隶书这一种书体刻成,所以又称“一体石经”。每石行数、每行字数各不相同。经文自右至左,每经自为起讫,先表后里,每一经的每篇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占一行。根据王国维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75字左右,为标准的四分体隶书。共刻石64方,总字数200910字。立在太学门前。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原碑均有碑座。各经石插于碑座之中,依次相连。碑石上原有瓦屋覆盖保护,四面设有栏障,仅在南面开门。
石刻一立起来,就引起了轰动,太学门前人山人海,抄写、摹拓者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仅车辆就达一千多乘。足见当时的盛况。
《熹平石经》的书法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因系官方巨制,书丹者自当是如蔡邕一流的国手。结体方正,字字中规入矩,一丝不苟,点画布置之匀称工稳,可谓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端美雄健,雍容典雅,恢宏如宫殿庙堂。梁武帝《书评》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观此可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也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当为的论。它整饬而不板刻,静穆而有生气,和明清以来风行的拘谨呆滞的“馆阁”字,不可同日而语。唯其如此,《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至深且远。汉字字体由隶变楷的过渡,《熹平石经》起了桥梁的作用。
现存熹平石经残石,主要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石刻艺术馆等地。亦有部分散落在日本人手中。其中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熹平石经》,为出土于洛阳城东南18里之碑楼庄朱家讫塔,正是东汉洛阳城开阳门外太学的旧址,是至目前发现的存有文字最多的一块。内文为《春秋公羊经》,表里镌刻,共六百二十四字,是千年以来所出土最具代性的。这块石刻,是由沾化李杏村于民国二十三年购得,并于民国五十三年以新台币二十三万元有价捐赠给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的。1925年,在洛阳原汉魏时期的太学遗址上,出土了一面大石,此石两面各刻《周易》一段,是《熹平石经》的开篇刻石,非常珍贵。此石出土后,被分裂为二。其中的下半部分被于右任购得。1937年,他将此残石赠给西安碑林。此石的上半部分藏于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