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雅正——48卦串讲
(2010-12-16 10:33:16)
标签:
王明周易井水姬昌纣王雅正文化 |
48井卦串讲
题解:作为困的偶卦,此卦寓意曲折隐晦,借井的修缮疏通比喻营救文王的过程。
第四十八卦
井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qì至,亦未繘jú井,羸léi其瓶,凶。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九三:井渫xiè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qì至,亦未繘jú井,羸léi其瓶,凶。
井就是指人们生活赖以依存的水井。
往来者,往井来家,指到井边取水回家。井井,前一井作动词,打水;后一井作名词,水井。
城邑搬迁,要么是地理环境恶劣不适合生存,要么就是人口扩大,原来的住地无法满足需要。所以对于水井,如果人们变更了城邑、搬迁了住址却还是继续使用原来的老井,既不丢弃也不新建,只是大老远地往来于新邑与旧井之间取水。那么无论上面哪一种原因,“改邑不改井,往来井井”这么一种状态都维持不了多久,原来的水井都会很快因为过度汲取或者气候地理原因而枯竭。
汔,水涸也。井水枯竭了。
至,到来,到达。
未,不曾,没有。
繘,井上汲水的绳索,动词就是用绳汲井水。
羸,瘦弱。
当水井干涸的那一天到来时,如果还是没有准备好汲水的绳索,即挖掘出新的水井供人们使用,那么只能让喝水的瓶子瘦弱,空空荡荡了,没有水喝那可怎么办?当然是大凶之事。
全句表面看仅仅是讲了未雨绸缪这么一个生活常识,实际是借“改邑”的环境变化比喻西伯侯被囚引起的政治变化,指出这个时候不能坐等靠,祈求殷商的恩赐,而要主动地去争取、去营救,才能转危为安。形势变了,思路也要跟着转变,要另辟蹊径。
事实上,当西伯侯姬昌被囚困之时,正因为周族七年之久的不离不弃和全力营救,姬昌才得以脱困复位,一展宏图。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木桶里有水,有井水被从井里提出之象,如此则井水可以用来养人济物了。
民,平民百姓,在此指老百姓做的事。
相,辅佐、扶助。
君子仿效此象,亲自操持民事,比如参与农田耕作等,以此亲历亲为作榜样劝勉百姓勤勉劳动。《清史稿·礼志二》:“康熙时,圣祖尝临丰泽园劝相。”现在植树节时,领导亲植树苗以起带头作用。都是此意。
“劳民劝相”的主旨思想是体恤民情、发展民生,就本卦卦意而言则是委婉的恳求商纣体恤西岐百姓的呼求,尽快释放文王,以使百姓们安心生产报效国家。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开头先说,井底淤泥不能食用,这口老井已经年久失修不能用了,连鸟儿也不来光顾。
初六对应着困卦初六,这时的井是淤塞的,纣王也听不进劝告。旧井无禽对应着“三岁不觌”。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下,水位太低,与淤泥混杂在一起无法食用。
时舍,为当时所舍弃。对井而言,没人来光顾了;对人而言,被时代抛弃了。在此指文王孤零零地被流放到幽谷不见天日。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前面是井淤泥,这里是清除淤泥,使井底如谷。
谷,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敝,破衣。
挖掘这口淤井,尽量地挖深挖广,井挖的象小山谷那样深阔,比喻之言。水井大多是下宽上窄,在此是用谷比喻井底。
挖到这样子时会怎样呢呢?——射鲋。小鱼和泥水一起喷射了出来。
射字体现了地下水压的强大,说明挖到水脉了,挖井者遇此自然欢欣鼓舞。姬昌于此时也从生死边缘走路出来,人们终于看到了营救的希望。
这就如同把瓮打漏了一样。瓮漏了瓮里的水就会一涌而出,水脉打通了则有源源不尽的地下水供人食用。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井谷射鲋”有地下水涌出是看到了希望,但这离井的疏通还差很远,此时井水还是不能食用的,即无法给予。只有经过后面渫、甃等工作,井水才能“有所与”。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渫,除去,淘去污泥。
恻,悲痛。
打通水脉之后,泥沙混杂,还是不能食用。
汲,从井里打水。
怎样才能使井水干净可用呢?王如果聪明智慧,把工程继续下去,通过“渫井”,把水路彻底通畅,淘去污泥和水中的杂物,那么大家就能一起蒙受其福祉。
所谓的见井渫而心恻,其实心恻的不是浑水,而是借景喻事。困卦此时姬昌还在辛苦地开采石头,虽然死罪已免但活罪煎熬,看着姬昌这么大年龄还在劳役受苦,所以才有了这句“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的伤感。
经过周人对帝辛的这番称颂和恳求,帝辛终于进一步减轻了对姬昌的处罚被放回城。姬昌就这样一次次减刑,从死亡边缘走向解放。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井水浑浊不能食用,行人路过此井时惋惜伤叹。比喻虽然经过疏通文王死罪已免但仍然在劳役困苦,使人心疼。
求王疏通水道,是为了使井水清洁,能够食用。
对于殷商,宗周就是那个行人,此时宗周派来的使者来到朝歌上下求告,恳求纣王宽大为怀,降福于文王,使他免受劳役之罪。
六四:井甃,无咎。
甃,以砖瓦砌的井壁,动词指以砖修砌井壁。
修砌井壁看似和修井没直接关系,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修井的步骤中,当清淤、去浊后,就要用石块将井壁垂直砌起来,以避免渣土掉落污染,长治久安之法。
咎,是指淘完井就急于使用的这种心态和做法,这种井用不了多久就又会被杂物堵塞了。
对于解救姬昌这件事来说,脱离苦役只是初步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贿赂纣王身边的人以巩固并扩大成果,不能丝毫的掉以轻心,不要因为这点疏忽而犯错。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修理整治,维护步骤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
冽,寒冷,在此使动用法,比喻使井水冽,即保持好井的卫生。
寒泉,深水。
最后的边边角角,零活修缮,把井边加上护栏,砌好井沿,保护好这清澈的井水,从此以后,这来自地底深处的寒泉之水,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困的这个时候,文王也终于获得了部分自由。在此,作者用保护清冽井水比喻营救活动更加深入细致,几乎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用可食之寒泉比喻贿赂物品之贵重称意,史载,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此时将搜求的“有莘氏美女”、“骊戎之马”献给纣王。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恰到好处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幕,古音mò,与今义同,今读mù,属于语音变迁,读音可按现代习惯读mù。指覆布,帐篷的顶布。有孚是说有原则、有诚信。
水井最后完工后不要把井盖上占为己有,你这样子体恤人民疾苦的处理问题,从此以后当然受到百姓爱戴,甚至天下归心。
井收勿幕,共享成果也,从西伯侯被救的角度,则含有不要过河拆桥的意思。
救出来之后,不要马上反目为仇,而应当保持友好的关系,至少是表面上的,这样才是“有孚”,否则就有忘恩负义之嫌了。你以感恩的态度与殷商和睦相处,是谓“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大功告成,文王归周也。
难点提要: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通常认为“井渫不食”是指“井水淘净了却不饮用”,这是直读“井渫”为井水已经淘净。
实际上,纵观这一卦,体例极为整齐,都是以“井”字打头,井泥(井底淤泥)、井谷(掘井如谷)、井渫(淘净井水)、井甃(修砌井壁)、井冽(爱护井水)、井收(水井完工)。把“井”字放在后面读似乎更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泥井、谷井、渫井、甃井、冽井、收井。
井渫,在此恰恰是由于九二打通水源后泥沙俱下导致的浑浊需要清理,而不是已经清理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