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卦结构研究的不约而同    2007-12-27    下

(2008-07-13 10:49:31)
标签:

周易

文化

分类: 太易研究
8、2006年,在易联看到云南易友郑三易一个很短的帖子,原贴如下:

玄武阴阳连环易
阴环32卦:000,101,110,001,001,101,010,010,000,110,00.
阳环32卦:111,010,001,110,110,010,101,101,111,001,11.
以上二长蛇,各自首尾相接.各含相综32卦.阴阳互为相错..阴阳64卦无重复;
二阴阳蛇组成一大圆龟,共有大小二变法.各十六种.把玩其乐无穷!
笔者时间不充足.只略介绍一二.望诸位自衍,请见谅.
但愿能于易学共辟一奚径.

郑三易从我没有想过的一个思路却与我殊途同归,这个帖子使我徘徊了大半年的太易研究豁然开朗,进入了太易结构的研究。2007年11月,他贴出了玄武阴阳连环易的图示
易卦结构研究的不约而同 <wbr> <wbr> <wbr> <wbr>2007-12-27 <wbr> <wbr> <wbr> <wbr>下

12月,由于兑兑让我来易理版,空手来不好,拿旧货来也没意思,就按郑三易上图的形式做了64卦太极易基础图算做见面礼。
易卦结构研究的不约而同 <wbr> <wbr> <wbr> <wbr>2007-12-27 <wbr> <wbr> <wbr> <wbr>下
这个图实际是对64卦太易图的形象化,本质上没有区别,但读者更容易理解了。我04年发布的64卦太易图不少易友见过,如下:
易卦结构研究的不约而同 <wbr> <wbr> <wbr> <wbr>2007-12-27 <wbr> <wbr> <wbr> <wbr>下

9、易友weihuifeng 从周易六十四卦也许并非由八经卦构成的角度探索了64卦的立体卦变,weihuifeng说:
《易》最初只有卦画而无文字,至文王周公始有卦爻辞,后孔子作十翼而成今之《易》。
  由此可知六十四卦怎样构成,文王以前的人没说,文王周公也没说。
  孔子的说法之一是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来,并依此作“象”,但在大传中又保留了有关三才四象成卦的说法。
  孔子以后的人读《易》,多以八经卦两两相重为六十四卦的说法为出发点来分析易理,但两千多年来始终争议甚多。
  邵雍和朱熹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成六十四卦的方法,但在对卦爻辞的解说上仍遵循了孔子的说法,这是一个矛盾。
我理解的阴阳相推而生变化:
八卦(此指六十四卦)的变化来自两仪的变化,两仪的变化通过四象的相互转化表现出来。四象转化的顺序是:――老阴――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封闭循环,无始无终。
变化可以从四个状态(四象)的任一个作为起点。如果从老阴为起点:
从外界来一阳爻到老阴下爻的位置,老阴的下爻上升到上爻的位置,原上爻被推掉,变成了少阳。
再往下变:从外界来一阳爻到少阳的下爻位,少阳的原下爻升到上爻位,原上爻被推掉,变成了老阳。
这种变化反映的是物极必返的道理。所以老阴变时只能是下边来一阳爻,老阳变时只能是下边来一阴爻。
一爻外来所“象”的是新生因素推动原有事物发生变化。
依此,由任一六画卦开始,可以推出另六十三卦。
易卦结构研究的不约而同 <wbr> <wbr> <wbr> <wbr>2007-12-27 <wbr> <wbr> <wbr> <wbr>下易卦结构研究的不约而同 <wbr> <wbr> <wbr> <wbr>2007-12-27 <wbr> <wbr> <wbr> <wbr>下

10、网上见了一个书目,内容未见:
《走进伏羲--破解易学千古之迷》,作者:郭志成(吉林社会科学院易学研究所)、郭韬(郭志成之子);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第七章 立体易模型体现的易学意义
一、三种模型 (在三维坐标以系上表示八卦排列的立体模型有三种:1、立方体模型(各面正方形);2、八面体模型(各面三角形);3、圆球体)
二、易的两仪分类与四象组合 (立体易模型就整体而言,本身就是一太极。易的两仪分布有三种形式:上爻阴阳定,以中爻阴阳定,以下爻阴阳定。)
三、易立体模型上的八卦关系  (八卦的卦序排列可以有8!=40320种,在立体易模型上这些卦序分两类三种形态:1、表层卦序,不需要通过立体易的中心点联结的八卦卦序,又可分为两种;2、深层卦序,八卦序列中有一处以上是通过立体易中心点联结的卦序)

第八章 古代立体易模型的证明之一--破译术数学中的三般大卦
一、术数学中的三般大卦和大小游年变卦
二、解析天定卦
三、关于《青囊海角经》--兼论翻卦产生的年代
第九章 古代立体易模型的证明之二--破解京房八宫卦编排之谜
第十章 古代立体易模型的证明之三--破译陈抟《龙图序》
第十一章 古代立体易模型的证明之四--伏羲时代易的立体模型和平面化
一、关于伏羲和伏羲时代
二、神秘的含山玉片--易立体模型的平面图式
三、奇异的带孔石刀组合 (薛家岗文化三期发现,一套7件带孔石刀,孔的数目都是奇数,1+3+5+7+9+11+13=49。7件刀叠起来正好是金字塔图形)
四、五千年前的球面几何学--天球还是元苞?(考古学者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薛家岗文化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六孔陶球,这些圆球画出了三维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平面在球面上的交线。上述遗址年代距今5000-6000年。这是立体易模型的实际应用)
五、伏羲造六峜--立体易模型的实际应用 (六峜=六基,即祭坛、台,其造作在八卦诞生之前)第十二章 无法结束的结束语--寻找中国的金字塔
一、三易新说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故《连山》《归藏》《周易》可能是三代不同的易模型或易图或易法,连山是立体易模型分解后的形象;归藏就是龟藏,实物是含山玉龟及玉片图形,是依照立体易模型变成平面图式后放在龟甲之中所作的说明。)
二、台与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