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型那些事儿

(2011-03-23 09:16:22)
标签:

ibm

it客

30年

电子商务

智慧的地球

it

分类: 观点

转型那些事儿

{70年代末—整个90年代中}

 

最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很多银行、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开始将纸质的信息输入到昂贵的电脑。那时出现了“文字处理机”、“打字员”⋯⋯那时的中国企业不吝巨资购买了大量的硬件基础设施。最早从银行开始,信息化手段开始改变企业的业务运营手段,卡出现了,ATM出现了,渐渐的信用制度开始建立⋯⋯

 

{90年代后期—新世纪初}

 

PC普及、网络新兴,新的商务概念造就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大多数企业也如同当初盲目购置硬件设备之后闲置不用一样,以为请个网管、建个网页就是“电子商务”了。于是各大企业纷纷触电,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炙手可热,大批应用软件为人熟知,ERP、数据库、网络安全等IT技术热火朝天⋯⋯殊不知无论什么商务还是要回归本质。当泡沫破灭,人们发现原来剩下的才是实在的——企业多了一种做生意的方式,人们多了一种获取信息甚至消费的途径。

 

 

{2003年—2008年}

 

回归了商务本质,概念化的"电子商务开始对企业发生深层次影响服务器农场、数据大集中、SOA⋯⋯这些IT基础架构的成型使企业的行政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甚至决策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企业惊叹“不是我不明白,这网络变化快”。于是“随需应变”以电子商务的成熟形态,几乎在瞬间被所有的企业所接受。

 

{2008年}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趋势也悄然影响了商业。从本质上讲,“物联网”也好“智慧的地球”也好“智能技术”也好,其实都是从信息的粗放型采集、分析和利用到精确型的过度。这种底层数据精确度的量变,必然带来上层建筑巨大的质变⋯⋯

 

{ 转型”那些事儿}

 

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年代,所谓的“潮词儿”、流行语更新换代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稍不留神就被斥之为“你奥特”了。于是我辈“ 奥特”们忙不迭的追赶潮流。结果发现,居然很多所谓很“In”的词儿却原来早已存在多时了。比如最近跑遍了大江南北甚至跑上了春晚的那匹“ 神马”,早在20年前姜昆的相声里就已经与“ 玩意(Yi )”一起广为流传了。今天换了个叫浮云的搭档居然老树新花再次走红。实在是令人称奇。对于这种茶余饭后的闲谈之语,当然也大可不必深究。不过,有些说法却值得我们细细探究一番的,否则,还是有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比如,一个在企业界颇热了几年的词儿:转型。

 

转型,乍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词儿。一个演员要转型,可能意味着从戏路到外形的大变样;职业要转型,可能意味着放弃浸淫多年的专业和环境;由此推想,一个企业要转型⋯⋯那得意味着多么大的变化呀!于是很多企业的领袖尽管内心对此深以为然,却依然在谨慎观察。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掌舵人,面对新鲜事物深思熟虑谨慎行事是必须的。只是殊不知,这个转型实在是已经存在多年,也实在是算不得新鲜事物。就如同古语称“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今天说“与时俱进”一样,转型这件事儿在最近的三十年里一直在进行,只不过不同时期叫法儿不同。

 

话说三十年前,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信息化”口号,号召各大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追赶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运营方法,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率。那时候,对企业而言,“转型”叫法是“改革”。当年轰轰烈烈的“信息化”大潮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什么印象了。不过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至今还能说出当年曾经红极一时的词语:长城0520,四通文字处理机,WPS,打字员,程控电话,BASIC语言等等。那场声势浩大的信息化浪潮过后,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印记:安装固定电话不再问你是不是处级干部了,小红本本的存折被一个小塑料卡片取代了,买啤酒不用再抱着暖壶、脸盆去排队了⋯⋯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化改革”——电信信息化,银行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这也是三十年来,国内的行业与企业第一次因信息技术而驱动的“ 转型”。大多数国外的IT企业都是在那个年代进入中国的。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些世界级的IT企业进入了中国这个即将腾飞的广阔市场。而对于从零开始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国外企业最先进的产品、技术以及经验是最宝贵的及时雨。比如,中国四大银行的信息化过程几乎都是与IBM——这个在全球拥有6 0 年银行信息化应用经验的蓝色巨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实事求是的说,中国大多数行业企业的第一次信息化转型是在那些先进的跨国I T 企业的带领下完成的。所以说,所谓转型,中国的很多企业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经历过了。

 

第二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末,就是那次人尽皆知的世纪末网络大潮。那时候,你要是不知道“电子商务”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于是,不论清楚不清楚什么是“电子商务”、需不需要“电子商务”大大小小的企业一窝蜂的开始“e化”,网站、.com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

一夜之间把广告打满了大街小巷。对企业来说,这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充其量是换了件衣服——披上了时髦的网络外壳。

 

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转型其实是发生在. c om泡沫破裂之后的3 - 5 年,也就是2 0 0 2 年到2007年之间。在网络喧嚣尘埃落定,电子商务回归商务本质之后,网络的普及、信息量的暴增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巨变,才真正导致了消费者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进而导致市场竞争态势和企业运营模式的改变。同上一次转型一样,普通人的生活也因此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错别字越来越多——因为大多数人都用电脑拼音来写字而不再是纸和笔;“宅”开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电脑加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生活中所有的事情;email地址、QQ号或MSN变成了名片上必不可少的联系方式;⋯⋯这些都给商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重新建立新的管理决策、运营、销售、服务的流程与模式。中国企业的第二次大规模转型开始了。这个时期,转型被叫做“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渠道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总而言之,像当年一样,是一次包括了企业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在内的彻底转型。这次转型显然比第一次要复杂的多,参与、推动和实现此次转型的几乎涵盖了所有IT产业链的企业,研发、软件、硬件、服务、咨询、终端开发、ISV、渠道商等等。

 

千千万万的企业通过转型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无数的IT企业也从这块巨大无比的蛋糕中获得了客观的利益甚至一飞冲天。只有不多的人曾经留意到,从电子商务概念的提出,到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再到创新六段论的发布,IBM以一家之言始终准确的预测了这次转型的发生和发展,并一直给出了清晰的理论与实施指导。

 

现在,也就是我们大谈特谈转型的今天,我们的确是迎来了第三次大的转型。所不同的是,这次转型的根本催生原因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环境污染、资源紧张、食品安全、城市拥堵、社会福利等等因素迫使人们深思人类越来越先进的技术究竟是在创造美好生活还是在破坏?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我们需要以更加聪明的方式来运用这些技术。可以说这是一场由外而内催生、再由内而外发生的大转型——智慧的转型。

 

面对信息化,当时的企业领导者们虽艰难但坚决;面对电子商务的浪潮,无数的CEO们先盲目后冷静。其实转型这回事儿,没什么可怕,这三十年就没有停止过。经历多了,经验有了,心态稳了,这次的智慧转型,我想大多数的企业掌舵人应该知道如何来面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