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边际效应ibmit客智慧的时代it |
分类: 轻松一刻 |
“比月光更穷,比劳模更忙。”超时工作却不见绩效,盲目投资却不见回报——都市新兴族群“穷忙族”如是说,这是一个关于“Work Harder or Work Smarter( 苦干不如巧干)”的悖论。
作为知名500强外企的部门主管,拉拉最近收到了HR这样一份触目惊心的报告:
● 部门的每个员工每周平均浪费5.3个小时;
● 有超过2/3的部门员工认为他们能够获得同事的帮助,却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些同事;
● 42%的部门员工每周至少有一次被迫制定包含错误信息的决策。
拉拉的婆婆是一位“资深煮妇”,眼看拉拉陷入了“穷忙”的困扰,便搬出多年积累的“智慧煮妇哲学”来点拨——
婆婆:平时一日三餐就像家族小企业随性而为,头儿就是一切,全能选手身兼多职,自己再忙一点,业绩就再好一点。但是恭逢节日家族聚会的“大型办桌项目”可不是一人通过“忙忙忙、更忙更忙更忙”就能做好的。民以食为天,以办桌为例吧,主厨将整个菜品从食材变为最终出品的各个环节分解定义为一系列的标准化流程,即把做菜的步骤分为多人分工的步骤——各自负责原材料购买、清洗切菜配菜、热锅等不同工种……拉拉说:哈哈!这不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engage吗!拉拉所在的单位是典型的500强知名外企,有个词儿员工们老爱使,那就是“engage”,意思是使之参与进来。经常看到同事发的email里面简简单单一件事被他engage了七八个人,恨不得把出门打的出租车司机也“engage”进来了。拉拉的香港老板开会就经常说,“这件事情,engage一下Nancy和Peter啦……顺便把HR的Linda也engage进来……”
婆婆:对!就是你们老说那个“应该记(engage)” 外企就像一个大厨房,项目的最终产出是由各种工种——也就是那些被“应该记”进来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加权而成。对于单个员工来说,努力工作是必须的,但是当工作的努力程度积累程度超过一定的阈值之后,更努力工作的边际效应便会递减……
婆婆接着比喻:但凡涉及“应该记”俩人以上的活儿,就存在流程。只有把流程梳理好了,各人分工明晰,主厨自己只需将这些材料、佐料、汤锅、烤箱等以最短时间汇总为美味佳肴,不用注意太多的细枝末节,也不需要把时间花在亲自操作次要步骤上。最为关键的料理环节只能由主厨负责把关,让主厨将所有时间专注于处理这个非他不可的步骤而不必分神于其他程序。因为流程标准化,主厨还可以方便地提升各工种的效率和出品,从而最大化最终菜品的质量。
拉拉想:常见的做饭场景竟能提炼出指导工作的大智慧,生活当真是最大的哲学家。这个协调做饭的故事,如果从个人上升到组织层面,从决策者的视觉出发,其实所有部门在不同阶段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为决策者提供充分必要的决策信息,而不必临时东查西问甚至凭空猜测来做出决定,也不需分神于与决策无关的次要事项,那些穿插在流程上的关键人员自然会源源不绝地为决策者贡献最新鲜热辣一线的洞察。
晚上,拉拉总结了今天的智慧收获:
“穷忙”企业各有各的问题,“智慧”企业总是有着共同的竞争优势:
● 把对的人放在对的时间和位置上,组成紧密联结的工作单元;
● 确保这些工作单元之间权责明晰、信息畅通;
● 协调管理者能随时从联通工作单元的管道里提取有助正确决策的智慧。
梳理流程,打通经脉,许多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您的企业在“穷忙”吗?
应对瞬息万变的形势,全新的竞争,企业如何掌控前所未有的商机?努力工作是必须的,但是当工作的努力程度积累超过一定的阙值之后,更努力工作的边际效应便会递减。碌碌苦干无补于事,继续追加投资也不是办法,您的企业是否也陷入了“穷忙”的泥沼?企业管理者或许可以尝试着通过如下问题自我检测一下——
问题一:企业能否高效应对组织变革?
问题二:企业能否随时通过授权,把员工充分配置在组织所需的任何位置上?
问题三:正确的信息和合适的人选是否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问题四:能否实现对组织内外的人员和资源的优化利用?
问题五:企业的系统反应是如此之慢,以至于拖慢了业务响应速度?
问题六:组织的大多数业务流程都被困于“IT孤井”或“业务孤岛”?

加载中…